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一只被扔出的草鞋成就了一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8-04-09 19:26:39

草鞋扔出个戏曲大师

欧阳觉文:长沙花鼓戏首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记者 吴岱霞

(欧阳觉文)

他不是唱花鼓戏的,而是个作曲的。13岁时他穿着短裤、背心去考省花鼓戏院, 当时的院长储声虹连说两句“不要走了,不要走了”将他留了下来,从此欧阳觉文与花鼓戏相伴近60年 ,成为长沙花鼓第一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而他能够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与一只草鞋分不开。

被观众丢草鞋

决心学地道花鼓

欧阳觉文出生在长沙浏阳,从父亲那里学会了拉胡琴、吹唢呐、打鼓。他的两个舅舅当时在长沙市花鼓剧团里,一个司鼓,一个拉大筒。1956年夏天,上初一的欧阳觉文13岁了,暑假里他跟母亲吵着要去城里看舅舅,于是拿了一毛二分钱,步行一百多里地走到长沙,天天看舅舅们排练,乐此不疲。

当时省花鼓戏剧团正在筹建,舅舅就向剧团的乐队队长左希宾推荐说:“我有个侄子 ,吹拉弹唱都会,到你们那里去考一下吧!”于是穿着一条背心和短裤,欧阳觉文就去考试了。现在回想起来,欧阳觉文说:“可能是年纪小,考起来也不紧张。”考完试,当时的团长储声虹就不让他走了:“小孩子,不要走了,不要走了,留下吧!”“我只穿了短裤 、背心,要回家去拿换洗衣服。”欧阳觉文回答。“别回去了,给你半个月工资,就在长沙买吧。”储声虹给了他十几块钱(当时一个月的伙食费是9块钱),欧阳觉文就这样留下了。

考上省花鼓戏剧团之后,欧阳觉文被派去跟师傅周沛林学打小锣,这在民乐里算是打击乐了。 在学戏、学唱腔方面,欧阳觉文则跟随杨保生、杨福生等传统老艺人学习花鼓正调和丝弦小调。在学了三年戏之后,16岁的欧阳觉文与队友们被派到洞庭湖边的沅江演出,一次在演出时,下面的观众说唱得不像,开始“吵棚”,还有观众往舞台上扔草鞋。

就在演员们急得不行的时候,老艺人杨保生稳住大家说:“别急,别急,我去。”他上场演了《清风亭》当中的一段,他地道的表演一下子就吸引了观众,表演结束下面掌声雷动。这件事激发欧阳觉文学习的动力,那名观众不会知道,他扔出的这只草鞋,扔出了长沙花鼓第一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毛主席点赞

激发创作热情

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的经历让欧阳觉文越发刻苦地学戏。欧阳觉文说:“1958年在武汉为毛主席演戏,我们坐在乐队席上,毛主席看戏,我们就看毛主席。”为了能被毛主席接见,他们想了个办法,就是背着凳子站在演员们后面,终于成功受到毛主席接见。然而就在欧阳觉文劲头十足时,文革来临,不能演戏了,怎么办? 欧阳觉文开始学习作曲。文革期间只能演样板戏,很多地方戏都在改编样板戏,省花鼓戏剧团也决定改编《沙家浜》, 欧阳觉文担任作曲,经过8个月的创作,剧本也没能通过。就在欧阳觉文心灰意冷的时候,1964年8月20日,毛主席来到长沙,点名要看花鼓戏,当时剧团只排了《沙家浜》,于是连着两晚为毛主席演了《沙家浜》。没想到毛主席看过后给予好评,这给了欧阳觉文极大的信心。为了更好的作曲,他还去了上海音乐学院专门学习作曲。

2012年12月21日,文化部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欧阳觉文在列。欧阳觉文回顾自己的创作经历时这样认为:“我之所以能成为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就是我原原本本的学习了传统花鼓戏,而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我又能将现代音乐融入到花鼓戏中去。”

在欧阳觉文看来花鼓戏它不是外来事物,不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有着深厚群众基础。他说:“长沙话拉长了说,就是花鼓戏。”比如建筑工人在劳动的时候用长沙话喊 :“三步并做两步走哦!”拉长一点就成花鼓戏了。

责编:吴名慧

来源:三湘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