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零公里处丨春天吃“青”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8-03-17 15:17:24

春天“吃青”

作者丨奉荣梅

三月,婆婆从老家捎来一袋野菜。打开,以竹簸箕盛之,清香四溢。黄黄的,米粒样的花,积簇着,白茸茸的茎,只是掐了尖尖的嫩芽,在青竹簸箕里盛开,像某位名家的一副油画。

只记得小时听说这野菜叫“粑粑菜”,学名叫什么,不清楚。

鼠曲草,时珍曰∶《日华本草》鼠曲,即《别录》鼠耳也。

在电话里,婆婆“函授”我做野菜粑粑的程序,说,先把“粑粑菜”用水淘洗,切细碎,蒸熟,再搅拌进糯米粉里,加适当的水,和成团,蒸熟就是。

自小在县城里生活,吃过野菜粑粑,却没亲手做过,且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粉嫩好看的“黄花”,真还舍不得把它们“质变”成食物,于是,先给它们摄下倩影。

在故乡道州古城,重慎终追远之俗,民间祭祀,礼仪隆重。特别是乡间的大村巨族,多建有门厅,有祠堂供奉本族祖先木主(灵位),逢节祭祀。

《道州志》在民俗节日章节中有记载说:“春祭最重。每岁清明,合族子侄……具牲币,质明而祭。然后合食,以次序坐,无敢越。陈祖训,明劝惩,其礼甚严。或各家私祭,谓之小清明,既乃往奠于墓,谓之挂祭。”

于是,清明节这天,家家插柳枝于大门,族人大小皆入宗祠,祭祖后,杀鸡宰鹅,饮酒聚餐,清明节前三后四,先后一周,家家祭奠坟墓,俗称“挂扫”。

手工做的艾子粑粑,馨香,柔韧,香甜。

乡村还有清明吃鹅和“吃青”的风俗。道州出产一种灰鹅,外形很美,铁嘴、铜脚、白肚、瓦灰背,短短的脖子与双脚,肥圆的鹅臀,一摇一摆,憨态可爱。这些在清溪里捕食鱼虾成长的灰鹅,肉质细嫩鲜美,肥肝好,上个世纪70年代曾大量出口。

而在清明祭祖、逢年过节、红白酒宴时,灰鹅是必不可少之物。尤其是清明时节,稚鹅正嫩,以荷叶米粉,搭配香芋或豌豆蒸鹅肉,味道清香,鲜美至极。

“吃青”是以艾子拌糯米粉,包裹黄糖、花生、芝麻糖做的馅,糅合成扁圆的糍粑,蒸熟即是。单是暗绿光亮的色,翡翠一般,就让人“好色”不已,艾子的微微馨香,糯米的柔韧,馅的香甜,更是令人垂涎。

生于田间地头的艾子,学名鼠曲草、清明草,二月生苗,浓叶肥茎,叶形如鼠耳,又有白毛蒙茸,有祛痰止咳功能。于是,民间有说,春日吃艾子粑粑,去痰止咳定喘,有病治病无病防病。

在周作人《雨天的书》一文《故乡的野莱》中,读到一首童谣:“黄花麦果韧结结,关的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吃,一块自要吃。”

周作人笔下的“黄花麦果”就是鼠曲草,文中描述此点心的做法,与湘南老家做法相近:“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

在他平和冲淡、淡雅悠远的语境中,童趣凸现,好一幅江南清明时节淡雅悠远的风俗画。

道州灰鹅,清明祭祖、逢年过节、红白酒宴必不可少之物。

在乡下,农历二月初一还有一个“鸟仔节”,要吃“鸟仔粑粑”。 “鸟仔节”那天,大人们以糯米粉做成桂圆大小的粑粑,插满苦竹棍子。

小孩争相举着像糖葫芦一样的“粑粑树”,插于田间地尾,烧香化纸,学着鸟叫,唤小鸟来吃食,和鸟儿说着好话,希望鸟儿吃饱了,被柔韧的粑粑粘住喉咙,春不伤禾苗,夏不食稻谷,秋不啄果实。吃人家的嘴软啊,鸟儿们,上了村人的当,吃进去就吐不出来了。

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是瑶族的“赶鸟节”。相传很久以前,瑶族山区林木茂密,很适宜鸟雀的繁衍生息。以五谷为食的山雀、野鸡、斑鸠……成了瑶山早玉米、早春作物的头号大敌,人们年年有种无收,只能靠野菜过活,官府的钱水粮源也枯竭了。

有个瑶家姑娘细妹,聪明伶俐,又有一副好嗓子,她只要向着山林歌唱,鸟雀就羞得不敢开口,歌声住了,它们还在天空盘旋,追寻歌味,迷得不想飞去。二月初一那天,细妹带着平日里向她学唱歌的青年们,一路唱一路引着鸟儿们离开瑶山,鸟儿被歌声迷醉,一醉就是半年,等到醒来飞回瑶山,耕山人早已把粮食收进了寨。

于是瑶家人就将农历二月初一这天定为赶鸟节,瑶家山寨的男女青年,甜蜜地对唱情歌、山歌、猜字歌、谜子歌,寻找知音,老年人便在家里,把连夜舂出的糯米粑粑戳在竹枝上,插在神坛边或堂屋门旁,名叫“鸟仔粑”,说是鸟雀啄了粑粑,就会把嘴壳粘住,再也不会糟蹋五谷了。

到晚上,瑶家人还走村过寨地串火塘,品尝各家的“鸟仔粑”,祈祷不生天灾人祸,辛苦一年能有一个好结果……家乡也有几个瑶族乡,“鸟节”也就在乡里流传了。

小孩争相举着像糖葫芦一样的“粑粑树”,插于田间地尾。

至于,鸟们在被村人“贿赂”后,是否真的被粑粑粘住了喉咙,不再与农人争口粮了,自然不用去考证。但是,除了年轻人高兴外,小孩子们与鸟儿一起过节,自然比鸟儿还要快乐。

在满眼绿色的田野里,可以名正言顺地玩着春天里最有趣的游戏,参与者还有祖辈父辈,他们像鸟儿一样在黄的油菜花、绿的麦苗里翻飞。追打嬉闹尽兴了,粑粑成了这些“鸟人”的美食。

孩子们是不会被这柔韧的粑粑轻易地收买了的,他们眼睛比鸟儿要尖,鼻子比鸟儿要灵,喉咙里时刻伸着一只手,在等待着可以进嘴的食物:桃子李子尚未退去绒毛,他们成了第一个吃螃蟹者;篱笆上荆棘的嫩茎,成了口里咀嚼的“刺糖糖”;还有,油茶树上的茶耳朵、茶泡,田埂上的草莓、桑葚……他们成天与鸟儿们争食。

瑶家人将农历二月初一这天定为赶鸟节。

我们的祖辈真是浪漫而富于想象,在春暖花开的时日,以大地为席,用香草与糯米作美食,邀鸟儿们过节。他们以友好而怀柔的方式,希望与鸟儿和睦相处,人鸟和谐于天地间,真不失为一个美好的策划。这比及对鸟雀铺设天罗地网的围猎,以鸟铳、猎枪赶尽杀绝,实是充满了人性关怀。

春天,鸟儿“吃青”,孩子“吃青”,大人们也“吃青”:二月初一吃鸟仔粑粑,三月三吃地菜子煮鸡蛋,清明节吃艾子粑粑……一个春天的“青”都成为了美食。

春天的花香,春天的绿色,春天的浪漫,春天的生机,天地间的灵气,都被鸟儿与人尽食口腹,神清气爽。尽管,这个春天的约会,在人与鸟之间是有一个秘密的,但是,这仍是春天里人与鸟最美丽的约会。

责编:吴名慧

来源:奉荣梅文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