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散文丨林书传:说是一物即不中——我看父亲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8-01-03 11:27:05

说是一物即不中

——我看父亲

作者丨林书传

(林乐伦)

父亲被《荣宝斋》列为今年六月份推荐画家,电话通知我:赶紧写一文章,内容不限,题目自拟,文责自负。我一听到这样的电话,脑壳就大,因为我知道,父亲对文字是很讲究的,要过关不容易。一一年父亲五十岁,在市博物馆办了个《人在中途》书画展,逼我写前言,记得题目是“一生爱好是天然”,展览当天来了六七百人,挤满了展厅,别人赞扬他的书画好,他不以为然,若赞扬前言写的好,便满脸兴奋,尤其喜欢听“虎父无犬子”这样的恭维话。

其实,父亲在艺术界人脉蛮好,其中不乏知名学者和艺术家,约他们写稿应是一件不难的事,他放着上好的资源不用,却总是与我过不去。大学期间,每年放寒暑假回家,他不是逼我编书,就是逼我到“石鼓大讲坛”讲座,本应该与同学好友结伴旅游的时间,常常被父亲匡骗去拜会“萧俊贤”、“陈少梅”、“曾熙”等先贤。以至于,年未而立,已老气横秋。

父亲写字的时间比我年龄长,从我的名字不难看出,大慨是希望我继承书法传统,但从小并不认真教我写书法,记得小学开书法课,老师指定我们临欧、柳,而父亲要我临“好大王”之类的书法,说书法要学唐以前的。父亲喜欢的,老师不接受,而老师布置的,父亲反对,弄得我左右为难,至今字写得歪歪扭扭,便是那时纠结带来的后遗症。

高考那年,我突发奇想,要求学画艺考,父亲没有反对,将我丢给他的朋友张方白老师那里,在北京学画,应试的画训练不多,却经常带我们到望京花园河边画风景、去北京西客站画旅客,去中国美术馆看印象派大展。临近高考,父亲突然鼓励我考美术学,大谈理论对于绘画的重要性,我被他忽悠得有点心动,于是糊里糊涂报考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没有准备也不抱有希望,谁知,歪打正着,竟然被录取了,收到录取通知那天,父亲激动的有些失态,拉着我的手:“儿子,爸请你吃小吃去”!饭桌上,父亲谈起他的高考史,文革期间,爷爷被打成右派、特嫌,奶奶出身地主,父亲七岁随奶奶和两个姑姑下放回到农村。在农村读书,数学粗懂加减乘除,理化仅知“三机一泵”。七七年高中毕业,正逢恢复高考。父亲想报考美术或文科,但爷爷坚决反对,理由很简单,文革期间学文的和艺术家最容易成“右派”。况且,当时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父亲为他的父亲考了三年理科,三次落榜,最后,父亲跟爷爷摊牌:“我决定放弃高考,坚持自学,不进大学校园读书,要去就以老师的身份”。如今,父亲虽然只有中专学历,但却兑现了当时对爷爷的承诺,经常应邀到高校去讲课。今年又应广州美院国画学院院长张彦教授邀请去广美讲座。

其实,自九十年代初,父亲在专业报刊上发表了不少理论文章,而我在应试教育的壳里成长,并不知晓,刚上大学时,自我感觉良好,放假回去,往往有意无意在父亲面前炫耀读了哪些书,而父亲只是谈谈的回答:“这些书家里书架上早就有了”。确实,我几乎忘记了,父亲曾评为“衡阳市十大藏书家”之首,我家还被评为“全国书香家庭”。父亲买书,藏书,读书到写书,与书有缘,据母亲说,八六年生我时,家里唯一的电器是电风扇,其它都是书,别无长物,给我取名“书传”也是因为没有其它可传的缘故。

父亲从不以艺术家自居,他的微博个性签名:“好收藏,喜字画,偶尔写写文章”。可以看出,收藏是最大的爱好,其实父亲在当地收藏界名气不逊于艺术界,八三年开始收藏字画、瓷器,至今未间断,我母亲也从不反对到支持,最后到沉迷其间,现在竟然可以独自穿行各大拍卖行,与我的通话也由过去的嘘寒问暖之外多了一些“捡漏”、“打眼”之类的话题。母亲迷上了收藏,父亲便趁机退居二线,以写字画画、编书为主。

父亲特别看重地方文献的挖掘和整理,现正在编写省里扶持课题《民国衡阳书画现象》一书,他经常提醒我,做学问不要好高骛远,从身边做起,从小处着手,切口小,才能扎得深。我在南艺美术馆学术部做策展,计划用五至六年时间做《复调》,采用田野考察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分五个区域对体制外的艺术家生存状态作客观真实的记录。现在完成了《复调I》、《复调II》,今年在珠江三角洲考察艺术家,父亲对我策展的《复调》系例非常支持和认可。他认为,《复调》系例能坚持完成,将会在美术史上留下一笔,因为五年积累了一百多万字的文字资料和一千多个小时的影像记录,将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財富。他将这几年美术界、社会上对《复调》的评价及相关资料尽可能多的收集和保存下来。父亲说,他这样做,不只是因为儿子。

父亲画画,其实是近几年的事,最初只是为了丰富五十岁个人书法展的形式,但重拾画笔便一发不可收拾,每天画画成了日课。前年七月,我给父亲开通了微信,他用微信作日记,记录每天的书画,害得我们全家乃至亲朋好友天天点赞,由于我在家中点赞次数最少,父亲经常指使我母亲打电话给我探个究竟,很在乎我对他的作品评价。去年六月十五日,我更新了朋友圈:“发父亲近作两帧,观画如观父亲心境,甚是安心”。“朋友圈好评如潮”,我又补发了一条信息,父亲回复:“你朋友点赞是因为你的缘故。不必太认真”, 父亲画画,主要是自娱自乐,并不在意外界评价,他告诉我,画画要弱化目的性,拒绝功利性,跟着心走,画自己想画的东西即可,并时常提醒我,国内艺术环境已严重污染,很难产生纯粹的艺术家,艺术市场不成熟。签约便意味自杀。

五十过后,父亲在微博上发了一条告示:“人过五十,遵母教诲,不凑热闹,不赶场子,粗茶淡饭,习字读书,偶而画画,只为自娱”。父亲不太喜欢参赛、展览、笔会之类的活动,也未在外打造一个“高大上”的艺术工作室(尽管不乏免费提供),得闲便喜欢猫在家里写写画画。他说在家才能心定,心定才能书画。

父亲过了五十,五十岁后的男人常常需要夸奖,父亲为了我能常常夸他,开始变着法子夸我。他也时常督促我多看看书,多写写文章。我的文章他也读的最仔细,我的任何消息都第一个在朋友圈转发,也会常常跟他的朋友提起我。记得小的时候父亲经常会找出满书柜的画册告诉我哪些是好画家,八大、徐青藤和金农都是那个时候认识的。稍大一点,父亲又会找出自己订阅的杂志告诉我哪些画家不是好画家,以及西方画廊运作模式和国际惯例,中国的拍卖规则也是那个时候学会的。不过,时至今日,父亲便开始懒惰起来,很小跟我讨论画家和艺术了。相反,我时常会分享一些在朋友圈里看见的好展览、好文章、好艺术家给他。而此时的父亲回复最多的几个字往往是:早点休息,注意身体。

文章的题目,是父亲最爱引用的一句偈言,他八十年代初便迷上了禅学,并经常提醒我,凡事不可太着相,太着相,反而偏离事物的真相。故而,我笔下的父亲不可能有我心中的父亲丰满和立体。

(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策展人)

责编:吴名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