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散文丨从武冈带回一个人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7-12-19 09:59:21

从武冈带回一个人

作者丨万宁


从武冈回来十几天了,在某个时刻会突如其来地想着一个人,尽管还在恍惚,似乎自己正穿过宣风楼下的古城门,沿石板登上城墙,吹着从云山飘过来的风,阅读刻在城墙上的历史;或者时间还停在那个晚上,我坐在舞台下听武冈阳戏与武冈丝弦,还有餐桌上的卤鹅翅正被咬得一丝一丝的,伴着空饼的香味在嘴里细碎回旋,当然这些场景,仅仅只是背景。

那个上午,在武冈二中校园里,我从讲解人嘴里听到他的名字,当时一群人正站在中山堂的正厅里,这里曾是国民党中央军校第二分校的中心地带,李明灏,该校中将主任。我抬头望着墙上一层一层木质横条,上面曾放置着阵亡将士灵位,没想到是将士灵位汹涌而来,以至整扇墙都不够,最后不得不将他们移至校园边的公墓里,只是如今,那公墓上立着两栋教学楼,我想这些阵亡将士是乐意的,每天能看到孩子们嬉闹玩耍,听到琅琅书声,他们奔赴前线,与日本人厮杀,其目的不正是如此?只是当年李将军看着自己教出来的学生在前线壮烈捐躯,神情肃穆得脸上布满疼痛。

故事从讲解人嘴里展开。我看到墙上他的简历,株洲醴陵人,日本东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在黄埔参与创建陆军讲武学校(黄埔军校前身之一),后参加东征、北伐,战功屡屡。仅仅只瞄了几眼,心里便开始惊愕不已,醴陵的将军,该略知一二,可是李明灏这个名字,之前我居然从未听说。伫立在他的照片前,替他再过一遍他的少年、青年、壮年以及晚年,更是唏嘘,他的传奇,我在瞬间想起看过的若干碟战片,以及家喻户晓的电视剧《潜伏》《内线》,他原来就是里边的原型。

早几日,站在南山牧场紫阳峰上,看连绵起伏的高山草原,一段历史在这里说起,红军长征时,红六军团先行突围西征,当时的党中央代表任弼时、军团团长萧克、军团政委王震经乌鸡山翻越到此,一望无垠的草原,绿波荡漾,在天空下宁静秀美,这些刚刚还在浴血奋战的将士,顿时被眼前的景致惊呆了,王震挥动着手臂,口出豪言:“等革命胜利了,我们一定要在这里办一个大牧场!”八十多年过去了,南山的原上坡上四处都是牛羊。同伴指指点点,说这边是湖南,那边是广西,而在我眼里八十里的草地草坡模样相同,于是禁不住感慨,山坡起伏且又纵横交错,红军当年靠什么认路?同伴对我的幼稚也挥动着手臂,抢白道:有军用地图!我也较劲,1936年呢,地图谁绘的?从哪里来的?

以为这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到了武冈,李明灏用他的史料告诉了我。1932年12月,一直向往参加共产党的李明灏向地下组织申请去井冈山,接头人向他转达指示,要他利用好自己的身份传递更多情报,并下达任务,要他尽快搞到湘、鄂、赣等地军用地图,供红军使用。接到任务后,他利用关系,进了武汉总司令部,任少将参议,于是他用各种办法收集地图数千张,之后,地下党一女同志找到他,他对别人说表妹要出国留学,来武汉置办东西。几天后,一大皮箱的军事地图被带走。这个情节应该在某个电视剧里出现过,但不容置疑的是那些地图在红军反围剿战斗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青年李明灏)

回到株洲,找来《李明灏将军》一书仔细阅读,崇敬之心油然而起,从1927年起,他曾多次要求加入共产党,均被拒绝,理由是他留在党外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他无论身在何处,总是坚守内心的信仰。他一生中值得后人铭记的事很多,教育是他最自豪的。他学生遍天下,因为步入社会的第一站,他就在湖南讲武堂任队副,学生中有彭德怀,之后在陆军讲武学校即黄埔军校的前身任教育长,他招收的学生中有左权、陈赓、张际春,以及后来成了国民党名将的陈明仁等等,虽然他在程潜的部队曾官至军长,但退下来,他仍回到教学岗位,在张治中的推荐下,他任国民党中央军校教育长,后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成都分校中将主任、武冈分校中将主任。突然想起醴陵的某条街,那是由醴陵籍国民党将领一栋挨一栋的私宅形成,而那些房子是没有李明灏的,他是国民党高官里少数没置办产业的,仅有的老屋也捐给村里办学校。醴陵人通常对家乡那么多人上了黄埔军校、出了那么多国民党的将军而津津乐道,其实这并不是醴陵人有多牛逼,时势造英雄是肯定的,而更关键的是当时组建军校的是程潜,负责招生的是李明灏、柳漱风,他们都是醴陵人,要招收学员,肯定不会忘了家乡,于是就有了一大批醴陵学子,赶赴广州,以至到最后招生的人都不好意思了,醴陵籍学员比例太大,似乎难逃群带关系、老乡观念之嫌,就在他们决定对老乡说不时,陈明仁风尘仆仆从老家赶来,小伙子一看就是个将才,李明灏舍不得,于是要他冒充浏阳人才予以报名,而这些故事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大事件中,而李明灏好像注定是这个角色!长沙和平起义,人们只记得程潜、陈明仁,而李明灏从中斡旋,冒着生命危险,只身长沙策反,连毛主席都说他立了大功,特邀他在1949年10月1日登上天安门城楼,出席开国大典,1955年,授予他一级解放勋章。而这些细节少有人说起。

在武冈二中,中山堂前,两棵上了年纪的香樟树,目睹过李明灏的忙碌,“强兵富国,教育为本”是他的抱负,所以他除了忙碌军校,还忙碌着他创办的和平小学、洞庭中学,他立校训:恭信勤朴。并要求学生以校训为座右铭。中学从沦陷区聘进一批优秀老师,学生成绩连获全省第一,学校迅速闻名遐迩。学生无不以考入洞庭中学为荣,凡考入该校的学生又无不刻苦学习、力争品学兼优。考入是一道门槛,进校学习后,期末考试,一门功课不及格者补考,两门不及格的留级,三门不及格的勒令退学。这些制度执行得一丝不苟,即便是他的亲人,也绝对一视同仁。他还注重培养学生爱劳动的习惯,学校开设劳动课,种菜种红薯,有学生回忆“我就是那时学会种红薯一定要翻藤,否则只长苗不结薯。”还有,当时学生住校,自办伙食,经常要到附近村庄买柴禾,柴禾不要卖主送,而是由学生自己去搬。学生回忆说,下课时广播里说,某某村庄有几千斤柴禾,由某某班去搬。班上也有富家子弟,可是没有人敢例外不去。这种劳动观念的教育对孩子受益终身。

李明灏对教育有他独到的方法,他说孩子大过必罪,小功必奖,以启发鼓励为主,不主张物质刺激。他曾对家里所有孩子许过愿,你们只要是读书,读到大学甚至留学,我都会资助。当然这个愿,对与他稍稍沾亲带故的,都是有效的。左权的儿子左山回忆,1938年,日军进攻湘北,蒋介石电令;焦土抗战,焚毁长沙。李明灏将老家几位正在念书的少年接到武冈,左山与他家是近亲,李明灏的妈妈是左权的姑妈,远亲里有他老弟嫂的侄子。负担孩子上学,是他最热衷的事,而他自己却过着极为朴素的生活,他有三女一男,上有老母,夫人无工作,经济并不宽裕,到晚年,他小女瘫痪,看病贵,为节省钱,喝酒打散装的,掺水兑些白糖,而他抽了几十年的烟,喊戒就戒,其实政府给他有津贴,可他从不去领,说更多人比他困难。

笔走至此,关于他的故事,只是刚刚开了一个头,既然把他从武冈带回来,且让我沿着他的人生地理图,醴陵、保定、北京、东京、长沙、广州、上海、重庆、武汉、武冈、延安等地方慢慢搜寻,让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充盈他的传奇,看一个生命,因为信仰,从始至终,无私无畏,清廉朴素。

责编:吴名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