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开放与文化传承
作者丨水运宪
最近有机会去邵阳走了一圈,感受颇为深刻。
这座城市处在湖南中部而位偏西南,夹杂于岭南与雪峰两大山脉之间,四周高山环绕,境内溪河密布。自然条件虽说不上十分优越,却商贾往来、人丁兴旺;可耕宜居、自成一统。因得益于“潜龙之地气”,南宋宝庆元年,宋理宗赵昀即以其年号改邵州为宝庆府。依仗资江黄金水域和数条驿道,这方水土很早便是水陆要冲、湘中重镇,其战略地位十分显赫。
我过去很少去邵阳。在我肤浅的印象中,邵阳的方言很不好懂。以前我曾在新化山区生活过一段时间,闻听过梅山武功的各种厉害。据说邵阳便是梅山功夫的道中正脉,于是顿生敬畏,莫名其妙地以为那地方的人生性彪悍、争强好胜;肯作肯为、敢闯敢拼。
我还知道,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中,邵阳出过十分了不得的人物。“睁眼看世界”的清代启蒙思想家魏源,民国的开国元勋、讨袁护国的传奇将军蔡锷,还有当代著名音乐家、教育家贺绿汀,都诞生于这块土地。可想而知,这个旧称宝庆的地区文化底蕴极其厚重,且源远流长。各种各样有关邵阳的零星片断在我心中奇妙交织,结构成种种的神秘,倒十分地令人神往。
我这个人对方言颇感兴趣,从抵达邵阳的那一刻起,就特别留意当地友人的口音。然而很失望,我所接触到的男女老少,都是一色的普通话。虽然不是十分标准,多少带有一点地方话的尾音,听起来却无伤大雅,根本辨不出当地的方言特色,于是忍不住请教邵阳的文联主席,他一听便哈哈大笑。邵阳人志向远大、不甘封闭,自古以来就有一种闯荡世界、开辟新天的传统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无数本地的精英奔赴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打下了丰厚的基础,然后返回家乡,重新创建辉煌的业绩。随着一个崭新邵阳的兴起,一代又一代本地人在邵阳与世界各地穿流往返,他们的语言早就发生了改变。即便是在本地人之间,大家相互交流的口音也有了相当的变化。毕竟方言太有局限,难以表达现代化社会新的词汇。尤其代表科技进步方面的各种表述,自然而然便采用了更能与外界交融的全新语言。
语言是跟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改变的。从这个角度来判断,一个地区的方言演化,特别能够映衬出当地经济、文化等等社会形态产生的巨大变化。比如深圳,从一座渔村发展到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国内唯一没有自己方言的城市。进入邵阳而又很难听见地道的邵阳方言,便说明这座城市已经逐步融合于现代社会。这便是我本次到达邵阳的第一体会,很令人兴奋。
我的体会是准确的。接下来的行程中,我的所见所闻一次又一次地印证了这一点。邵阳与外界飞速相连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便是武冈机场的成功开通。乘车经过那里的时候,朋友指着路边不远处的山脊告诉我们说,那就是本省海拔最高的武冈机场。远远望去,机场的塔楼、设施、跑道全部建在一片高山台地之上,气势之宏伟,景象之壮观,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面对那座机场,我内心里头分明感觉到了一种倔强。实在腾不出足够大一块平原了,哪怕就是把山挖平,也要让邵阳腾地而起、一飞冲天。在创新开放的历史舞台上,邵阳人绝对是不甘缺席的。
接下来参访的经济开发区、体育新城、市区的五馆一中心,还有邵东工业园,都以自己蓬勃发展的全新面貌,向世人证明了这一点。我之前多次到长沙三一重工总部参观,没曾想这个被英国《金融时报》列为全球市值500强的巨型企业,也被邵阳引入进来,作为龙头带动地方工业的强劲发展。
特别引起我浓烈兴趣的是一个名叫“邵东智能制造”的研究院。尤其是他们那支清一色高学历、低年龄段的科研团队。他们在那里进行着最为先进的所谓“智能制造”,开发出各种类型的高端机器人,利用3D打印一类的科学技术,将传统的制造模式、工艺流程来了个彻底颠覆。我特地跟他们打听过,那群充满智慧与想象力的小青年,大多还是邵阳本地人。只不过他们出去得早,游学广泛、视野开阔,几乎全是一口熟练的普通话,连尾音都很纯正。
倒是也有例外。晚上的参观考察,是去剧场观摩地方戏曲,舞台上的男女角色全部用邵阳方言表演,腔圆字正,口味地道,让我足足品尝了一顿当地的民间文化大餐。
一般观赏地方戏曲,基本上都是具有传统特色的古装剧目。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那天很意外,文化部门组织我们观摩的竟然是一部现代戏曲,剧名叫《儿大女大》。还没开演的时候,我很难设想地方剧种能够把现代生活反映到什么程度。比如唱、做、念、打等等表演程式出自于传统,内容却属于当代,怎样才能够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整和统一?于是心里便有了一种期待。
没料想大幕拉开,锣鼓家什一响,我的这些貌似内行的担心很快就消失了。应该说是那出戏的内容吸引了我,全然把外在形式忘记得干干净净。其实戏的内容并不高深,非常平凡的百姓生活,极其简单的道德伦理,却自始至终紧紧地扣住了观众的心。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满贵,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满贵人生不顺,妻子早亡,留下了两儿一女。他含辛茹苦把儿女拉扯大,自己仍然还是一条单身。有一名农村寡妇与他相恋多年,却因为满贵的长子已经成家,二儿子又即将婚娶,最小的女儿还在学校读书,沉重的经济负担和传统观念的双重阻碍,迟迟不能重组家庭。这样的人物结构显然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于是由七个角色构成一台冲突横生的戏剧。而且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当然就很耐看了。
剧情中最令人不平之处,是两个儿子无休无止的金钱欲望。万丈深渊有底,五寸心窝难填,为了这个欲望,满贵的亲生儿子全然不顾忠孝仁义、道德伦理,甚至迁怒于父亲的恋人,弄出了一场“捉奸”的闹剧,令自己的生父痛不欲生,以至喝农药自杀。
剧场不是很大,男女老少各类观众很早就坐得满满的。我时不时回头观察一眼,发现在整个演出过程中,观众们始终看得如醉如痴。
后来我拿到了一份剧目说明书,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该剧对当今社会存在的‘啃老’现象给予了无情的讽刺与鞭策,寓教于乐,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观赏价值”。
尤其看见上面介绍说,这出自编自演的剧目于上世纪的1988年搬上舞台,至今已近三十年,演出达到了3000多场次。我绝对相信这句话。以我的经验,这类剧目最适合于下基层演出。工厂、学校,尤其是农村,都会大受欢迎。不妨计算一下,平均每场约200观众,那就是六十万人次。一个平凡的剧目,艺术上也不甚精湛,却覆盖了几十万观众,这个数字简直令人震惊。
于是我悟觉到,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克勤克俭、自食其力这些传统美德,都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即使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财富分配的矛盾也会越来越来越尖锐,人们也会越来越需要某种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来维护社会与家庭的稳定与和谐。也就是说,无论社会怎样变迁,时代如何进化,民族的整体人格和基本的文化素质,都是不可以也不可能被抛弃的。
对照于改革开放三、四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邵阳已进入了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高楼林立、莺歌燕舞之中,仍然有《儿大女大》这么一曲人伦教化的清风,时时刻刻萦绕于城乡,荡涤着千百万民众的心灵。道德文章在这里薪火相递,弦歌不绝,这便是一种扎扎实实的文化根基。
没有文化的地域,最多只能变得十分富裕;唯有文化伴随着经济同步发展,这个地域才会变得无比富强。
在创新开放的过程中,某种东西却需要人们笃信传承,守“旧”如新。那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基因。
这便是我邵阳之行最为深刻的感受所在。
责编:吴名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