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散文丨不会远去的鼓角铮鸣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7-12-19 17:29:03

不会远去的鼓角铮鸣

作者丨余艳

《湘妹子》系列创作选题中,“黄埔军校的湘妹子”让我走访了相关地,武汉和广州。尤其武汉分校第六期一千多正式学员中,就有女生213人,其规模不亚于广州的黄埔主校。谢冰莹、曾宪值、胡筠这些著名的湘妹子都是当年中国第一代女军官。虽然,女生队终归解散了,可那些靓了整个黄埔,亮了整个中国的飒爽英姿,总在脑海回味。

今年十月的一天,站在武冈二中那座绿树掩映的中山堂前,我惊讶了。这哪里是武冈中山堂,这是黄埔军校!是本校和12所分校唯一保存完整的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旧址建筑。然而,这座1941年动工、被百年老樟树掩映的老青瓦屋顶的建筑,在我穿过武冈二中的教学楼群第一眼看到时,就觉它那么孤独和空落。

毕竟是走出两万多的血性军人的地方,这个对爱国、军人有着千丝万缕记忆的校园里,曾经是红旗猎猎、杀声震天。那是怎样的一幅练兵备战精武图:一片片黄土沙石铺就的训练场上,每一招一式的操练和习武,都浸润着热汗和热血;七个年头不息的拼搏厮杀,曾经稚嫩的、可能还有不振的,都在这个练炉里铸造成坚毅军魂。

直到现在,我们也能感觉,为能让守卫家国的铁拳更加有力,以命拼搏的军魂,铺就一条通往抗日救国战场的血性之路。继而刀枪相见、短兵相接,有些伤了、残了,有的……牺牲了。从这里走出的学员,英烈册上牺牲了一万多!

久违的精神,印下满目耀眼的红光。英烈的忠魂也应该是满满的,不会孤独。

一张复原图上的遗憾

从1938年3月迁至武冈至1945年10月撤并,黄埔军校第二分校在武冈共持续了七年半的时间。在黄埔军校系统中,武冈分校办学时间之长和毕业学员之多,仅次于黄埔本校和西安第七分校。

如今,这一万多忠魂叠加成一座永恒的丰碑,光照武冈,辉耀中华。

站在空空的中山堂前,我还是想找到那曾经英烈公墓,抑或镌刻着英烈名字的忠魂墙。都是当年的热血青年,都是我们爷爷辈的亲人。作为后人,我们有责任让他们千秋万代闪烁与厚存,万古千年荣耀与光辉。

可是,和消失的建筑一起,英烈公墓也消失了。在中山堂转来转去,终于在一张“黄埔武冈分校复原图”前,找到当年恢弘军校的布局。

图上明显标识:中正楼(居中)、应钦楼(居西)、崇 禧楼(居东),这是校长及校本部将校的办公楼;应钦、崇禧两楼前对称分布的6幢平房,是子弟学校——和平小学的教室;从中正楼往后走约两百步,即可到中山堂;中山堂前有两个八角亭,亭子前面空旷处建有第二分校公墓。宝方山上建有碉堡。

有公墓?现在在哪里。他们告诉我,什么时候平了,不知道。除了大庑顶外带四个攒尖顶角楼、砖木结构的中山堂,之前的平房、楼房、公墓、亭子,如今都只能在一张复原图上看到了。

分校初到武冈时,法相岩周边一片荒芜。1939年春,李明灏率军校师生建成部分校舍,

校本部及办公处、教育处、总务处、机械处等校属机构随后迁入。整个分校本部占地约60亩,曾经拉起警戒网,里面有烈士陵园、办公楼和练兵场。

据载,地面上的校区被土墙围护圈着,有两重校门,四道岗哨;地下是四通八达的法相岩溶洞,地下印刷厂由校门外太保洞口入,军火弹药库的入口则在校内花乳洞。

1945年10月以后,随着战事结束,武冈分校撤销了警戒。在之后的数十年里,不论是这里的建筑,还是任何看得见的遗迹,都在岁月中逐渐消亡。

一位武冈的文化人谈及此,很痛惜:“这是人为毁坏的,看得见伤痕。应钦楼、崇禧楼在教育用地建设时被推倒、铲平,抗战烈士公墓也不复存在,无可考证,这些伤害得更加彻底。”

遗憾,在时间的长河中,历史就这样不断地书写,也不断地消亡。

(俯瞰武冈二中)

岩石上留下誓言

武汉分校中将主任李明灏带着从武汉招考来的部分第十五期学生,从武昌搭火车到湘潭易家湾,然后徒步来到武冈。至1945年10月,第二分校招收了第14期至19期学员,训练了十二个总队,另设军官训练班、校官训练班等初中级军官班,大多直接奔赴抗日前线,奋勇杀敌,血洒疆场。

黄埔军校武冈分校奉命从武昌南湖后撤时,本计划迁到湖南邵阳,后来发现武冈的祠堂、庙宇、院子多且容量大,因此迁到了武冈,学员们就驻扎在这些祠堂、庙宇中。至今,在各总队驻扎的祠堂墙上,仍保留着当年学员用红土书写的“民族兴亡,匹夫有责”“至大至刚,至高至上”等警句标语。

1938年至1945年,在武冈地区,这些散布在祠堂庙宇里以“总队”为单位的学员班、军官训练班等,招有19期两个入伍生总队。在一期《武冈月刊》上,有一份“第二分校部分师生参加抗战名录”,显示第十五、十六、十七期的二分校师生曾参加过福州战役、湖北通城战役、湘北会战、湘北二次会战、长沙会战、大云山战役、宜昌反攻战、宜昌袭敌战、莲蓬山袭敌战、店铺街之战、沙市保卫战、赣东之役等战役。

从1938年至1945年的7年间,共有23052名热血青年陆续从这里毕业,走向抗战

前线。在当年被作为印刷厂和弹药库的法相岩溶洞的顶部,学生书写的“好男儿杀敌去”6个红色大字至今依然清晰醒目。

还是走在当年黄土沙石的路上,只是早已换成水泥柏油的平坦,两旁苍翠欲滴、鲜花连绵。但依然有号角在耳旁响起。当年的军人走了,留下雄奇,留下险峻,留住了苍茫与伟岸,也留住一段神奇的历史。如今,新时代号角又催征,历史的两头,连接起共赴使命的相互支撑。江山情怀、社稷忧患、新的使命和出生入死为理想的英雄豪气,贯通打通了。

校园里高耸如云的翠竹,一定是当年黄埔学员亲手栽下的旗杆。这旗杆上从此飘扬一批中华之子救国救民的雄心与灵魂,也注入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写就的大义与深情;校园里遍地鲜花般开着的郎朗书声,正是当年猎猎旗上那抹永远的红,一种精神更是传成不谢的烂漫。还有,当年高贵的牺牲,已化作红梅更清香、国旗更飞扬……

新的辉煌和沧桑,在这千年古道上续写新的——传奇。

永远的黄埔男生女生

一份显示不完全的35人参战名单上,可看到“两人牺牲:邓滋生,17期6总队,湘北会战阵亡;戴超胜,17期27总队,长沙会战阵亡”的字样。

在距武冈最近的一场大战役湘西会战(雪峰山战役)中,中国军人阵亡7817人,其中军官823人。

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女生队里,赵一曼、胡筠等就是和男儿们一样为抗战牺牲的。

这要追溯黄埔军校招第一批女兵,她们作为校史上惟一的一期造就中国现代第一代女军官,成为"破天荒的大事,中国教育史上的创举"。那是1926年底,有183名女生正式入学,加上南湖学兵团30名女生被并入黄埔军校女生队,女生队从而扩大为213人。与曾经号称最具影响的美国西点军校相比,他们招第一批女兵是1976年,我们的女兵比美国西点军校整整早骄傲了50年!

黄埔军校唯一一期213人的女生队,有的已当母亲,有的还缠过足。年龄和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但都敢于冲破封建藩篱,投身革命。关键,当抗日的烽火熊熊燃起,女生队做救护队和宣传队开赴前线,受叶挺指挥。这200多名娘子军,和男兵一样,全副武装,持枪杀敌,与男兵并肩作战。

战场上她们个个勇敢,不顾子弹在头上尖叫,把受伤的战友抬下火线。我又在想,女生们战场上邂逅了“武冈兵”吗?她们热情地为他们包扎、换药、喂药的时候,有过理想的互动、擦闪过爱的火花吗?那次出征到返校共34天,女生队员历尽艰难困苦,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她们应该记有“武冈男”和“军校女”的动人篇章。

而在这期人数不多,也可称得上是参差不齐的唯一一届女学员中,涌现出了最为突出的四个人物。她们被称作是黄埔女四杰。分别是"神枪手"胡筠、民族英雄赵一曼、广州起义游曦、少将胡兰畦。

再看中山堂,希望与失望、胜利与坎坷;光荣与梦想、欢乐与痛苦;爱与恨、情与仇混合筑着。如今这操坪上,随便拾起一块石头,你都能感受当年学员们匍匐前进留下的汗水,再看那条蜿蜒深山而去的那条路,它究竟伸向什么地方,也许只有历史知道。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名字……”

再走在武冈二中的军校遗址,手触中山堂墙砖,耳听史实,仿佛下一秒就会被卷入时空漩涡中,穿越至那个抛头颅洒热血的激情岁月,男生或书写可歌可泣的抗战大片,女生可谱柔肠寸断的爱情剧集。

可是,怎样为这坐拥九万平方米的历史遗址添加更多生气,它被隐藏在广州、武汉、南京军校的名气之下,但它不应该被遗忘于历史长流之中,不能让它远去了鼓角争鸣。尤其那些血气方刚的黄埔铁骨男儿、英姿女兵,都是抗日英雄,要让他们曾经指点江山、豪气冲天的身影永留千古,光照后人。

永远的战旗,飘起一片赤红的的天宇。忽然,一双双背影慢慢飘移着远去,渐行渐远留下一片朦胧。又像实实在在走着的历史,留下诗一样的遐思和琴声一样的悠扬……

责编:吴名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