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散文丨木质的村庄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7-12-26 09:47:44

木质的村庄

作者丨方雪梅

南方的村庄,是浮在木质元素里的。木的年轮、木的枝叶,木的清香,让南方的山水有了生气。可以说,离开了木这种东西,没有哪个村庄,能在历史之河中存活下来。

那年的秋天,我第一次坐火车跨长江北上。窗外油绿的山岗,茂密的树林和溢满草木倒影的溪水山塘,忽然被一望无际、麦麸色的平原所取代。绿的色块在急剧退却,黄色、深褐色在弥漫。我第一时间感受到了,南方与北方最大的不同,原来是树木的多寡造成的。树木疏空的北方,天高地远,开阔空敞,盛放着北国的粗犷与浑厚;南方绵延密集的树木中,则滋生了雨季、村庄与山歌,还有苗、瑶、壮等与树木相依为命的族群。

木楼是湘西和湘西南常见的民居,多临水而建、依山而筑。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到处是吊脚楼、木墙、木门窗、木栅栏、木楼梯。皆用桐油涂得光亮,蜡脂似的橙黄,透出木纹的自由走向与厚实感,经年累月后,又被时光抹上一层层苍黑与老灰,于是,变得古意盎然、沧桑触目。

湘西与湘西南的村庄,最能体现树木的强力。它们组成了每一间老屋,每一只水桶,每一条门槛,每一扇窗子,每一把锄头……木,几乎撑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日常生活。所以,村人们惜木、爱木、崇木。

我最近去过的大园苗寨,也是一个木质的老村庄。它安静地蛰伏在绥宁县城二十公里外的关峡乡,依玉带河,傍青龙山而立。远远看去,一片青瓦高檐,浮在屏风似的密集的树木前,那是村里连片错落的木楼与窨子屋的影子。村后的那片绿林,茂密得很有些气势,可以想见,其环抱着的古苗寨,给予了它们最精心的保护与爱惜。传说苗瑶同源,从苗家人与瑶族山民同样对山林、树木珍爱、敬重有加这个角度看,也不无道理。

记得两年前,在隆回县虎形山花瑶山寨的树林里,我就听到了村民以身体保护树木的故事:上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垦荒造田运动时,有大队人马欲砍伐瑶寨周边的古树林。可数百年来,这些树木的根须已经长成了瑶民的血管,它们养育了瑶寨的老祖母、喂饱了摇篮里的小婴儿,撑起了瑶寨的炊烟与篝火,怎么能从瑶寨的血肉里将它们剔除?于是,全寨村民自发地结集到山林,老幼妇孺,每人抱住一颗大树:要砍树,连我一块砍吧!就这样,我们今天才看到了虎形山漫山遍野古木参天,绿云摇风、雀鸟欢叫的美景。这个村子,自古就有崇木、敬木的传统,所以村名也叫“崇木凼”。

此刻,我眼睛里的大园苗寨,树木摇风, 古意深重。村里的500多户人家,大多是名门之后——唐代龙虎大将军杨再思之后裔。《宋史.诸蛮传》记载:“诚徽州,唐溪峒州,宋初,杨氏居之,号十峒首领,以其族姓,散掌州峒。”此文即指杨再思在唐懿宗十四年,据守沅州,建立五溪十峒,并被众族尊为十峒长吏之事。清康熙年间,杨再思玄孙杨光裕,疲于征战,见大园四周山高林茂,风景宜人,便与家人迁居于此。从此,杨氏一脉,在关峡大园,以木筑村,开枝散叶,繁衍后代,至今已300多个春秋。

与花瑶山寨一样,树木如今依旧是大园苗寨生活的根基,古楠木、柏树、梓木、老槐树、铁杉、榉木、松林……绕村环屋。与树木相生的一代又一代村人,将苗家人生存的智慧,在木工活上发挥到了极致:木楼上的雕花门窗,木桌木床上的花草虫鸟,无不生动精巧。各家自制的木盆、木甑、木碗、木篱笆、木烟斗、木爬犁……随处伴随着古寨的烟火日子。

村子里,有上百座古堡似的窨子屋,皆由高墙木楼组成。其中最典型的一座,在村中的铜鼓石路尽头,斗拱飞檐的门楼十分引人瞩目。楼由青砖黛瓦、油漆斑驳的木板组成,楼外是青砖高墙,墙内是木质结构的房屋。居中为正屋,两旁则为吊脚楼结构的厢房。木门窗上刻着丰荷瘦菊和松竹梅兰。每楼都有老旧的木楼梯通达上下。而楼下天井里,有苗家老人,在喂小孩吃饭,木碗白粥,混合着下乡惯常的柴烟气息,给人一种闲适亲切感。

最让人惊奇的是,正屋两扇黧黑的老木门,被一块横木锁住,任凭人怎么推,也无法将门打开。从表面上看,两扇门之间,除了那块木板,没有任何机巧之处,甚至没有一丝金属物的绊系。可门怎么就是打不开呢。老宅的主人,笑着走过来,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根竹条,对着门上木板一侧的小孔插进去,轻旋一下,门居然吱呀一声就开了。主人介绍,门上就是苗家人传统的木制密码锁——翻心木锁,主要流传于绥宁县关峡乡一带的苗族聚居地,是苗家木楼里不可或缺的物件。在苗寨,已经见识了传统民间木工技艺留下的各种杰作,但眼前的翻心木锁,还是让人震撼。主人说,这种木锁,是祖上传下来的,至今村里的杨焕綸、杨焕忠、杨玲等能工巧匠都会制作此锁。

翻心木锁有双壳锁、单壳锁之分,且形状多样,有椭圆形、长方形、半圆形。它由锁壳、锁子、锁闩、竹钥匙四个部位组成。锁壳由两部分构成,内部凿三条槽,装上三个能卡入其中的木卡子;锁闩也得凿上与锁壳对应的三条槽;再用楠竹条,削成有三个齿的竹钥匙,开门时插进锁闩,挑起锁卡子,门便应声而开。锁门时,抽出钥匙,让锁卡子卡入锁闩的三个孔槽,门便牢牢锁住。主人讲述了开锁、落锁的窍门,而苗家的小伙子往往也能凭着一曲动人的山歌,唱开心仪姑娘阁楼的翻心木锁:“郎哥要想开木锁,三个日子要依我,七八三五十五日,同在一天来开锁。”“妹妹儿戏看轻我,三数一天也不多,十五之日把锁开,定把乖妹怀中挪。”翻心木锁,凝聚了苗家青年人的浓情。

在绥宁苗家还有一个因“杨峒木”而滋生的盛大节日——“四.八姑娘节”。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出嫁的女儿们回到娘家,祭拜先祖,吃黑米饭、对山歌,跳傩舞……是为纪念古代苗族女子杨黎娘。传说,黎娘之兄反抗官府欺压,被押于死牢,必得吃家乡杨峒的乌米饭,方可恢复到“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状态。于是,黎娘邀集苗家姐妹,围着“杨峒木”跳舞,使之得女儿精气灵气,然后采其木叶捣汁,掺入“峒禾糯”,煮成黑油油的乌米饭,趁探监时带给兄长,使其挣脱镣铐,打败官兵。后人为纪念机智的杨黎娘,便将“四.八”定为姑娘节,吃杨峒木黑米饭的风俗也传递至今。“杨峒木”其实只是苗山中寻常的一种小树,却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强大习俗与风情,这就是木的力量。

大园苗寨历代注重树木,亦注重树人。村民们遵循祖上教诲“敦孝悌,勤耕读,务勤俭,睦宗族,息争愤”。在老宅看到的一幅对联“百年好事无非积善,一生受用莫过读书”正是杨氏族人尊书重教的写照。近半个世纪,村里已经培养出大学生近200人,有不少人成为了各自领域的栋梁之才。

站在古老苗寨的封火墙下,看着四面青山起伏,山树参差,更感受到树木的精气神,不但支撑了苗家的民间气概,也支撑了被人们称之为故乡的一个个村庄。刚直、坚毅、勤劳、智慧是这些老村的灵魂。

责编:吴名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