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名家评论丨陈慰民:用心灵去感悟生命的律动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7-11-14 15:50:30

用心灵去感悟生命的律动

——写在李亚辉《走进大西南风景写生作品集》之前

作者丨陈慰民

(李亚辉作品《艳阳映侗乡》 200cmx500cm)

中国山水画的地域性和跻入世界文化之林的争论,是当前画坛的热门话题,争论的焦点不是要不要跻入世界之林,而是以什么样的面貌和势态跻入的问题。在艺术发展的道路上,艺术的“独创性”、“地域性”和文化的“交融性”将永远相伴、相生。曾经在文艺界风靡一时的“愈有地域性的,就愈有世界性”这句至理名言,近些年来在自命为世界文化新潮者的眼里,似乎已成为过时的滥调了。他们有如天马行空,独来独往,推出构建混沌初开、宇宙洪荒的世界文化高论,干出了一些媚俗欺世的事,让世人瞠目结舌,处之茫然。然而世界艺术宝库的构建总有如溪流注江,海纳百川。世界艺术之林才会展现出如此奇葩竞放、异彩纷繁的壮观景象。就山水风景画而言,荆浩、关仝和董源、巨然作为中国山水画成熟的里程碑,从气势、情趣、表现语言就以鲜明的地域性传承了后代山水画的枝脉繁茂。范宽之太华、终南;李成之齐鲁;马夏饶有诗意的钱塘、西湖;黄公望之富春山;王蒙之黄鹤山;沈周、文徵明之虞山;石涛、梅清之黄山;髡残、龚贤之钟山,无一不在一定的地域内创造出夺目的山水文化而载入史册。外国风景画也如此,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小画派;雾都伦敦的康斯泰勃和托纳;巴比松枫白露林中的卢梭、柯罗;在阿尔寻觅他生活中太阳的凡高;在塔希堤岛留驻他布道圣光的高更;等等,哪一位不是在一定的地域内圆了他的艺术梦?没有艺术的地域性就不存在艺术的交融性,艺术的交融性必然使地域文化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环。没有地域性也不能构建世界艺术之林。

已近不惑之年的著名山水画家李亚辉先生,从小生活在湘东明珠大围山偏僻小村庄,上学、劳作、玩耍嬉戏,满目青山绿水,沐浴着山村里的阳光和雨露,并在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家庭里成长。与这里的山山水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步入工作之后,仍然情怀梦萦,沉醉于故乡的山水之间,编织着那大山坳里的梦。为了更清醒地感悟故土的庞然风貌和生命的律动,他的足迹已踏遍大江南北;攀五岳、爬庐山、登长城;四进云南、三到湘西、二游贵州、一览四川,归来仍然纵情故土。案头上堆满着厚厚的速写本——记录着他的心灵与自然的对话,构建了他最能享受的梦幻生活的全部。

他的故乡湘东浏阳,山川绮丽。巍峨的大围山,丰茂葱茏,烟霞掩映,灵秀而神秘;九曲十八湾的浏阳河澄江碧透,缥缈如练,流光异彩,奔流不息。在这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养育着勤劳勇敢、纯朴热情、聪颖智慧的浏阳人民。他们早在唐代就已经运用火药创造出了欢乐喜庆的爆竹和五彩缤纷的庆典焰火烟花,同时也塑造了自己爱憎分明、坦率真诚的性格。浏阳是一座古老的山城,人文历史源远流长,特别是近百年来,不少任人志士和革命前辈在这里孕育成长,并凭借这块神奇的土地和中华大舞台演绎出了一幕幕如火如荼、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李亚辉先生以湘东人特有的气质和毅力,坚毅不拔的作风,创作了数百幅具有浓郁湘东地域特点与文化特色的山水画作品,其中《围山萦梦》、《夏梦》、《静夜》、《天涯芳草》、《春酣》、《新月》、《归》、《夕照溪山》、《林海炊烟》、《暖秋》及《湘东季风》(组画)等作品,已受到山水画界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用全副身心去感受大自然之美的一位画家。他善于用聪颖锐利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把握世界;以独特的语言去讴歌时代、表现生活;以诚实的心灵去感悟生命的律动。笔下的山峦、烟云、瀑布、溪流、村舍、莽林,无不灵气盎然,充满生机,展现出他理想的境界。

雄浑、幽深、神秘是李亚辉山水画作品的基调,既展现出湘东地域天地氤氲,万物醇化的自然风貌,更揭示出湘东人博大宽畅的心怀与机警深思的品格。他对一境一物,总以饱满的激情,聪颖的悟性,机灵犀利的洞察力,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地。长达10米,高2米的巨幅山水画《围山萦梦》中山峦层林、溪桥飞瀑、云霞流动,大有“云漫万壑千峰浮”的景观。《天涯芳草》、《新月》等作品中云层里射下的光柱照亮阴霾莽莽的山林,造成含蓄神秘的气氛,营造自己意境的追求,构建一种崭新的美学意趣。新作《八卦湾》是作者花费一年光景,精心创作的大型山水画,描绘一个有好风水的古老山寨:耕作作息,易物买卖,妇女浆洗,娃儿放牧。在这个朴实无华的山村里,悄然吹进了一些现代生活的春风。在平淡天真、纯情朴实的民风中,又深藏着淡淡的忧伤,透露出作者内心的一种历史的、深沉的使命感。其内涵是多么丰富和深邃啊!

李亚辉先生是一位传统功底非常深厚的画家,多年来他研习过许多古代山水大师们的论著与画迹,也学习过西方风景画大师的表现语言。他认真临摹过李成、范宽、李唐、马远、夏圭、王蒙、沈周、文徵明、石涛、龚贤、黄秋园等先辈画家的许多作品,从山水画的历史长河中掌握了画理、画法。对结构与符号也都有深入的研究,并变成了自己的养料和表现语言。他全景式的结构和积墨法的皴染,溶入凡高式生命律动的笔触,强化了作品的内涵。从美术史的长河中汲取营养并溶入时代精神,在碰撞中产生心灵的火花,才使他的作品呈现出新的面貌。他的作品是传统的、写实的,又是富有新意的。他认为:画中国画的,不要去为是否属于“写实性”、“象征性”、“表现性”等等而喋喋不休——其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属于你的“载体”中能输入多少内涵,能否到位。他的作品追求更宁静、更纯情、更平淡的境界,带你走进乡间、山村,享受着都市文化中所无法享受的清新秀逸的纯自然赋予的那种清凉,并让你更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显然,他的作品所代表的文化精神是现代的,与现代都市文化精神相辅相成为一个整体,更是现代都市人的精神归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生于浏阳,长于浏阳,是大围山给予了他的灵性,浏阳河给予了他的情怀,可更是祖国广袤的大地蒙养了他。他喜欢遨游碧海南天。当他从峨眉之巅、云贵之脊归来时,每每都是收获多多。看到《走进大西南风景写生作品集》的问世,给我们又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

(2000年5月于长沙岳麓山下)

责编:吴名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