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名家评论丨谭雷鸣:不羁的水墨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7-10-31 07:33:35

石劲松:不羁的水墨

作者丨谭雷鸣

(↑↑↑石劲松照片)

(↑↑↑《池中物·绿》系列之三(2009)50×50cm丙烯、墨、宣纸)

(↑↑↑《风景》系列-07(50×50cm)纸本工笔2006年)

两年前,劲松给我写过一篇文章,以既诡异又鲜明的观点夸我,这是他的方式。多年来,他总是能窥探到绘画事物中所隐藏的很多独特的原理,并转化到他个人的思维方式中去,又以此来观察、思考。凭他的性情和对画画的喜好,他的画在很早就具有非常强的个人面貌。今天,我观他的画,解读他画中的内容情感,揣摩他的语言技巧,显然,作文来分析描述劲松的作品是有一定难度的。绘画的情感表达过于抽象随性,尤其是劲松性情骨子里天生的一种不合作的态度与气质……

说到不合作,其实是指他在艺术表达上的独特性。劲松对传统的研习谦恭、勤奋,并深得其要领。然劲松的创作却一开始就表现出强烈的“当代”欲望。也许“当代”在未来的时空里也会被划为历史或传统的范畴。但在今天,却能丰富中国画在语言和观念上的可能性。当代水墨总是会具有更新鲜的内容和视觉趣味,这在劲松的画中体现得很明显。我依然记得他早期缀有人物的工笔山水,画幅小巧却内容丰富,充满了戏剧性的调侃。这与传统文人画中的高雅意境完全不同。似乎把雅还原到生活,又在生活中植入了轻松的趣,作品好看又好玩。随着年龄与经验的增长,劲松近几年的《池中物·绿》系列与《风景》系列、《山水》系列,更当代,更厚重,更呈现出他个人的风格。

《池中物·绿》系列营造的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理想境界。显然,这是一个南方艺术家心中可以寄托精神的去所。雾气朦朦,若隐若现,深沉又透明的水墨与清亮秀丽的绿色交织在一起,在视觉上首先构成了强劲而又和谐的效果,这种大胆的直接对比,显然颠覆了传统绘画的温柔,融入了西方绘画对色彩的理解,这种审美上的价值判断与取舍,审美经验上的自我表达,无疑也增强了水墨画的视觉张力。而在这种精心营造的理想化的环境中,一汪绿水间,总会有一个红色的人浸淫水中,或游,或观望,或呆,手中的放大镜、望远镜、雨伞,甚至手枪,人物安排的寓意,仿佛给安静和谐的气氛增加了一份隐匿的不安感。池中物与非池中物语义上的对应,又仿佛用一汪青绿消解或张扬了作者内心的那种平和或冲动,矛盾或折衷,风格当代却又蕴含了传统哲学的生存之道。

而“风景”和“山水”从自然万物来讲本属同一种现实。西方称风景而中国称山水正展现了东西方在审美哲学上的不同取向。劲松由《风景》系列进展到《山水》系列,这其中的必然性与关联性是显而易见的。在《风景》系列中,他人为的精细描绘了山、树、水、人的具体形象,通过几种元素的组合来建构画面的完整,讲述具体的情境。而在《山水》系列中,他果断的放弃了色彩和人物,只保留了纯粹的水墨山水,只是云更加弥漫,山的造型简化到极致,只用直接的线条勾出其位置或外形,树的造型完全符号化,在云、山、树之间多了一层更抽象飘忽的气,气无处不在,或连接画面,或分解画面,加之笔墨间大量用水,水迹又产生不规则的分界线,纵观这一幅幅山水,观者找不到一个具体的景物取向,却能从中感悟到高山流水,心旷神怡的无我之境。这种情境的呈现,也许正是因为作者过滤掉了风景中的杂质,遗留下的全是非物象化的空灵的自由,是干净的心中山水。这种山水在语言表达上体现了当代水墨的特征,但在精神指向上却直追中国古典文人的高妙之境。

读劲松近年作品,梳理其轨迹,会清楚的看到他日趋成熟自由的状态,正是因为自由,状态就显得平静沉着。历来画如其人,人如其画,见过了解劲松的人,以他给人谦和、率真、干净的印象去看他的山水,以他给人执着、犀利、幽默的印象去看他的当代水墨,也许观者会更能读懂他的作品。沈从文说“以我所思,能理解我,以我所想,能理解人。”我想,这也是对一个优秀画家的最好诠释。

责编:吴名慧

来源:卓克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