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谈艺录丨刘云:笔墨如何随时代
新湖南 • 艺术
2017-10-21 09:19:55

笔墨如何随时代

刘云作品 《清风掠地秋先到》

文丨刘云

谈中国画就绕不开笔墨,有很多人讲这是中国画的一个底线。实际上我们现在对笔墨的理解,思考问题的层面越来越窄。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我们在谈传承、谈创新的时候,往往更多地注重笔墨技法以及制作上技术方面的表层问题,很多画家缺少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和研究。

石涛300多年前就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我们的先人在那样一个时代,就提出如此高论,我们现代人是不是感觉有点儿惭愧呢?现今的许多画家,对笔墨理解更多地放在了技术层面,而没有放在精神层面。如果你不能把笔墨转化成一种手段去表现你所认识的物体、自然或对象,也就是说,你不能将笔墨转化到情和境的高度,笔墨实际上就只是“趣”的东西了。

康有为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当文人画介入艺术的时候,‘书画入画’等理论的提出,必然淡化了绘画中的写实意味。”康有为在提出这个观点,说明当时很多的艺术家没有推进笔墨,谈笔墨也就谈得越来越窄。应该说,中国水墨画尤其是山水画,已经非常有高度,是一个很大的画科体系,理论已经非常完整了,“笔墨当随时代”是指笔墨当随人们的审美变化而推进。如果不能把笔墨转化成情、转化成境,而是始终锁定一个固定程式的标准,你就无法满足人们对绘画技术层面上期待的实质内涵。

我认为,在笔墨转换方面做得好的,是当代的林风眠。林风眠的作品包含了传统的笔墨,包含了传统的境界,但他的笔墨和传统的笔墨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恰恰确定了林风眠的价值。他用中国画的材料,用中国画的画笔,用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上创立了他个人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确定了他在当代美术界的地位。

有些画家标榜自己的笔墨,如他对笔墨的重视程度、他对传统笔墨的研究等。但看他的作品,大多似曾相识。我认为这样去理解笔墨的话,对中国画的发展会构成障碍。我们现在对笔墨的理解、对笔墨研究总是带有一种偏见或是局限。这种偏见或局限,使目前的中国画坛面临大部分作品似曾相识的境况。

个人认为,笔墨发展到现在,其实已经达到了顶峰,不需要我们过多地阐述了,说要从传统笔墨中再去抽出一些东西去创造一个新的学术高度,是不太可能的了。我们要注重的,是如何把传统笔墨与当今的时代背景相融合,也就是怎样去适应、怎样去表现当今时代的审美趋向。

我们可以调节一下对笔墨的研究、继承笔墨的切入点,站在一个更高、更广义的文化大背景下去思考,去实践,可能会为我们今后的水墨画创作开创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

责编:李婷婷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