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名家评论丨杜滋龄:天然与纯真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7-09-16 05:51:21

天然与纯真

作者丨杜滋龄

(周玲子作品《和谐家园》)

认识玲子前先认识周令钊先生。很多年轻人说看着我的画长大的,而我却是看着周老先生的画长大的,这是事实。我在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当编辑时看他的画让我印象深刻。我喜欢他作品中纯静的面貌,绿色用得特别好。

没想到的是在湖南老友引荐下,周老先生的侄孙女玲子来拜访我。玲子朴素得如她叔爷爷的画一样,简直就是一个原生态的乡下姑娘。玲子的画也是天然纯真的很,没有太多技法的玄妙,没有惊奇的题材,有的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汩汩清泉,新鲜得如菜园里长势喜人的红菜苔。看来这个学生我是收定了。

于是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我的艺术工作室里,玲子做了一名我的学生。在那里,天南地北的学生都有,年龄也参差不齐,就等于一锅大杂烩。好在是她能在纷纷扰扰的各色人群中寻找自我,开始也很迷茫,一会儿学我的技法,一会儿又学邻座同学的色彩,我想这些碰撞应该都没关系,在迷乱的世界里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束光,但是不四处碰壁又怎么知道光从何处照射过来。但那个寻找的过程极其痛苦。她常常给刚两岁的孩子打电话,孩子只会在电话里大声地哭着要妈妈,她则在电话另一头在教室的墙角躲在一大堆画板后流泪。我知道她的苦楚,可是要从事艺术探索,不从苦里走过来又怎能见彩虹。那段时间,她画了一大批和自己以前全然不一样的作品。拿回湖南请业内人士看,批评声一大片,说什么的都有,诸如把自己的特质丢啦!迷失方向了等等。我想这是一个过程,一个有勇气去丢弃、打破自己日益成熟的模式,接受全新的艺术的过程。有些人如井底之蛙一辈子守着自己开创的一点点田地反复耕种,有人走出来融汇贯通各种艺术门类和形式以更高更远的气魄来审视自己的艺术探索与追求。我希望玲子是后者。后来她历经蜕皮一般的苦痛还是走了出来,这得益于她的聪慧与坚毅。结业时她创作的作品《梦回家园》受到研究院师生的一致好评,中国艺术研究院还要求收藏此作。周玲子后来的作品是更具有个人气质和独特的艺术语言的。在创作中她善于积累、善于总结、善于扑捉点点滴滴的灵感和个人语言并融会贯通再聚集起来,然后不断扩大、延伸,像滚雪球一样不断使其圆满和完善,便形成了个人艺术风格。她的作品不是在画室里苦练和想象的,更不是无思想的编造;她热爱自然、深入生活,以女性的视角来观察世界,表现世界,表现自己与周遭的真实生活,有着对社会人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她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保有一种定力,保持自我的独立。因而她的作品是在艺术之中共性之上寻找的个人独特。

在艺术研究院玲子是我的印童,这是我给学生们封的“官职”。有“书童”、有“牵马童”、有“出气童”、“印童”。大家都为有这样那样的“职务”围在我身边而开心。那个时候在教学中我画完画,玲子就为我的作品盖上印章,以至于后来,有人收藏了我的作品还请她辨别真伪,她曾在琉璃厂把人家一个画廊里挂的我的仿制作品全都给批了。

现在的玲子是湖南省画院的专职画家,这也是她梦寐以求的工作。她将自己浸泡在画院这个充满学术氛围的艺术气场里。在自己的斗室反反复复地钻研她的艺术创作。作为老师是很欣慰看到她的每一点滴的追求与进步的。她的湖南老乡曾国藩曾说,“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画画也是这样,要埋头苦干,要用心专一,要忍得住寂寞,要耐得住平凡。我期望她能继续保持自己的艺术特质,以谦卑勤奋之态钻研绘画之道,在艺术的道路上坚实而真切的走得更远。

 


责编:吴名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