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鹤山书院魏了翁丨千年湘西酒乡的流放文化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7-08-26 17:16:04

鹤山书院魏了翁

作者丨龙永文(笔名夏长阳)


魏了翁(1178—1237) ,南宋学者。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庆元五年(1199)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嘉熙元年(1237)卒,年六十,谥文靖,追赠秦国公。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高“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1221年,朝廷提升魏了翁到四川二治县任提点刑狱官。在这十五年期间,他历任转运判官;直秘阁官;秘书监官等职务。治绩大著,众人有口皆碑。理宗皇帝执政后,时事多变。了翁积忧成疾,三次上奏要求隐退,都不批准。却又任起居郎官。那时,因雷声非时认为异常,皇上心神不定。魏了翁入对,阐述理学与政见,指出“心”的作用。并为皇上谋求久安长治计策。不久,他为一个降职后死去的官员无处埋葬之事据理力争,被一个官员指控为首倡异论。朝廷竟以欺世盗名、朋邪谤国罪,把了翁削官三等,被贬流放到湘西靖州。

南宋之时,靖州属边远荒蛮之地,水陆交通艰难。他从四川到湖南,走了整整半年,非餐露宿,路上靠野果充饥。他一边走一边问路,不料被朝廷流放到这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这里除有一条渠水外,百姓房舍大都破烂,文化又十分落后。虽然民风古朴,却未有深知义理之学者。为了广传义理之学,使百姓懂得理学意义,他在渠阳鹤山创办鹤山书院,并每天读《易》、《诗》、《礼》,教学言训偏旁,益知义理无穷。因此,湖湘江浙之士,不远千里负书从学。不久,誉满中原,渠阳一度成为理学重镇,士人学风为之一变。魏了翁回朝廷后,鹤山书院沿袭改为高等小学堂,民国时改为鹤山中心小学。如今只有书院旧址,遗迹荡然无存,但留下了靖州十景之一—芙蓉别渚。

魏了翁在鹤山讲学之余,曾亲自带领学生在书院左侧开辟芙蓉洲作为游息之地,并在洲内遍植芙蓉。夏秋之季,芙蓉盛开,清风吹拂,香沁心脾……

魏了翁贬谪湖南靖州期间,是他学术研究与诗文创作的黄金时期,可以说他在学术和创作上的重要地位主要是这一时期奠定的。靖州特殊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与人文氛围为魏了翁治学与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而当时广大士大夫阶层求真向善的共同追求使魏了翁俨然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领袖,靖州因此也由一个荒远之地一夜间仿佛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心向往之的精神家园。

在靖州这偏僻之地,他创办的鹤山书院影响极大。湖、湘、江、浙之士,不远千里负书从学,乃著《九经要义》百卷,订定精密,先儒所未有。十年后,五十七岁的魏了翁才得到重新起用,授礼部尚书。他回到京城,就向宋理宗连上“五疏”论国事,六个月内递上二十多本奏折,“皆当时急务”。

魏了翁集名臣、鸿儒于一身,居南宋之冠,除尽心国事、筹建书院、开门授徒外,尚立说

著书,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在学术上,反对佛老之学,推崇朱熹之理学,为理学集大成者。时

人将魏氏与南宋另一博学鸿儒真德秀称为“真魏”。明末清初著名学才、思想家黄宗羲称他为

“鹤山之卓荣,非西山之依门傍户所能及”。

当时靖州地处偏僻,是建郡仅一百二十多年的少数民族聚集区。魏了翁在靖州创办鹤山书院,把比较先进的内地文化带到了乡侗乡苗寨,对培养当地人才,促进靖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其意义不限于当时,对历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书院沿革明代,曾经三次重修,清代也曾多次重修。清末光三十二年(1906),改名为高等小学堂。民国三年(1914),改为鹤山高等小学校,现为靖州鹤山小学。

魏了翁和那些常常被人嘲笑的道学先生不同,他不迂不腐,没有过多的书呆子气,而是一位学识渊博、思想比较开明的进步思想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倡和宣扬理学的主观愿望,虽然是为了维系人心和挽救封建统治危机,但也包含了符合于大多数人民安定生活与救国救民的善良愿望。魏了翁作为一位具有卓识远见的地主阶级代表人物,就是在理学遭受厄运而处于低潮时期,站出来奋力为之恢复名誉、争取地位的关键人物。经过他同真德秀等人的积极努力,终于使理学恢复了名誉,并且取得了官方哲学的崇高地位,勿庸置疑,他在理学发展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魏了翁的名字写进了中国的历史,成为中华民族教育大业的经典。有人介绍,渠阳镇具有一种迷人的魅力,有悠久的历史,有古怪离奇的苗乡侗寨风俗。这些风俗有着厚重的历史沉淀,是人们用智慧和时间酿造而成的。虽有一些废墟古迹,哪怕是一块崩碎剥落的古砖头,都有一段编年史。

我在鹤山书院旧址里徘徊,凭多年耳闻目睹的资料储存在自己记忆里,不由得多想,南宋

这位大名臣竟在此办学授徒,传教理学。尽管没有真迹,世人都将不会遗忘他,他将被人们所崇拜和爱戴。他与杨再思一样显赫和伟大,在渠阳镇这个小地方一样神圣。随着翻阅五溪文明史的进程,他的名字一天比一天响亮,光环一天比一天增多。我相信有胆有识的人,会在鹤山重建一座鹤山书院,圆魏了翁一个已经丢弃的梦。

我默默地凭吊着南宋名臣魏了翁,想着他的伟大,使我逃避俗世的纷纷扰扰,沉醉在昔日辉煌的虚幻中。但眼下的靖州飞山不是南宋时的飞山,鹤山书院早已不复存在了,但鹤山书院的读书风气却仍然在传承。

责编:吴名慧

来源:《我的千年湘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