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桑树儿搭灯台——湘西北红色传奇
作者丨纪红建
尾声 : 遍地赤诚
离开桑植,我的灵魂还在那里,因为那里有我们放不下,也不能放下的历史。
我知道,我所采访和记述的故事,对于刘家坪,对于桑植,对于整个苏区,对于那段历史,对于那个时代来说,只是冰山一角,也肯定是挂一漏万。其实当初决定去采写这个作品时,就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地方和这段历史,哪怕就知道一个人,就这么简单。
深入桑植,我才知道,名扬四海的桑植民歌,不仅仅只是有扣人心弦、曲调多变的优美旋律,更有淳朴、真挚的情感,凝聚着桑植人血泪、不屈、顽强、勤劳、忠诚。我知道,这个作品也只能是简单的记述、描述,或者说是呈现,把我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向大家报告。写完之后,我总觉得,自己还有一些感想,不说良心上过不去:
第一,遍地赤诚。有必要再重复前面的那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1927年,贺龙在参与领导南昌起义时,所率领的起义部队8000多人中有3000多人是桑植籍;起义失利后,剩下不到1000人,贺龙仅带了8个人回到桑植,但不到一个月,又有数千名桑植儿女毫不犹豫地加入红军;当时人口不足10万的桑植,竟先后共有5万多人参加红军、游击队和地方红色政权,为革命献身的有1万多人,其中参加红军的有13000多人,牺牲5000多人。这就是赤诚!没有赤诚之心,哪里会有信用、忠诚、奉献?特别是红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举起了屠刀,从县到乡、保、甲四级政权都成立了相应的“剿共”组织,对桑植人民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和镇压,烧杀淫掳,尸横遍地,血染酉水。有的直接被枪杀,有的被乱刀砍死,有的被砍头示众,有的被强奸后杀害焚尸,有的被绑上石头沉入河底,有的被投毒身亡,有的在监狱里被折磨致死,等等。即便这样,桑植人民,依然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继续开展游击斗争,继续照顾留守的红军伤病员,并高度保密,严防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搜捕。
第二,满腔忠诚。忠诚是什么?是一种内心的坚守,是理念、精神、意志的支撑。桑植苏区,作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县份之一,从酝酿创建到结束历史使命,坚持了长达10年时间,见证了整个10年土地革命斗争的全过程,创造了多个苏区斗争之最,如创建最早、结束斗争最晚、斗争时间最长、斗争程度最惨、建立政权最多、付出代价最大,等等。但她孕育和见证了红二、六军团的忠诚。忠诚是什么?是顾全大局,牺牲自我。在湘鄂川黔根据地遭遇敌军重兵围剿时,红二、六军团完全可以乘敌尚未完全到位之机突进湖北外线避实就虚发展自己。但为了吸引何键湘军,减轻中央红军的敌情压力,他们仍坚持湘鄂川黔边的斗争,直到1935年11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他们才从桑植出发向贵州转移。1936年3月,红二、六军团通过乌蒙山回旋甩开敌人追剿后,决定在黔西南盘县地区建立新苏区,此时这支军队仍保持17000余人的实力,完全有能力在江南建立根据地独立发展。在接到朱德、张国焘以中央名义的数次电报命令后,红二、六军团毅然顾全大局放弃在江南建立根据地的计划,渡过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忠诚是什么?是精诚团结。红二、红六军团会师后,极为注意团结。两个军团虽然来自两个不同地区,彼此了解不多,但由于共同的任务、共同的目的,形成了共同的认识和团结的局面。干部互相谦让包容,士兵相互间支持、帮助,很快,来自两个不同地区的红军战士铸成了一支牢不可破的钢铁部队。再后来,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得知张国焘另立中央分裂红军的阴谋。此时贺龙、任弼时坚定不移地站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一边,强调团结反对分裂,最终促使由张国焘指挥的红四方面军北上,并由红二方面军负责断后和收容,为实现红军三大主力在陕北的胜利会师做出巨大贡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如果二方面军做了相反的选择,中国革命的发展轨迹可能完全不同。
第三,重读湘西。一说到湘西,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神秘与恐怖,什么赶尸、巫蛊等之类的,想到的是蛮夷之地,野蛮剽悍,土匪出没。其实很多东西,只是一种传说,一种误读,甚至妖魔化。旧社会,湘西山高林密,自然灾害频繁,经济发展落后,确实有不少土匪。但匪也不是湘西特产,并且有些过分的渲染了,达到一个心理暗示的效果,甚至一些人,把革命者、革命家与土匪等同。对于湘西土匪,沈从文老先生有过这样的解释:“凡是来到湘西的,只要肯用一点时间先认识湘西,了解湘西,对于湘西的一切,就会作另外看法,不至于先入为主感觉可怕了。一般隔靴搔痒者唯以湘西为匪区,作匪又认为苗人最多,最残忍,这即或不是一种有意诬蔑,也是一种误解。殊不知一省政治若领导得人心,当权者稍有知识和良心,不至于过分勒索苛刻这类山中平民,他们大多数在现在中国人中,实在还是一种最勤苦、俭朴,能生产而又奉公守法,极其可爱的善良公民。湘西地方固然另外还有一种以匪为职业的游民,这种分子来源复杂,不尽是湘西人,尤其不是安土重迁的善良的苗民。大多数是边境上的四川人、贵州人、湖北人, 以及少数湘西人。这可说是几十年来中国内战的产物。这些土匪寄身四省边界上,来去无定。这种土匪使湘西既受糜烂,且更负一个‘匪区’名分。”事实上,湘西土匪中,他们也只有少数真正的职业土匪,绝大多数是“兼职”,无事为农,有事扛枪,也不会随意骚扰地方;即便是职业土匪,后来他们也从湘西山林到朝鲜战场,在20世纪50年代走上了自我救赎之路。
第四,几点焦虑。
焦虑一:多补充精神营养。现在,我们每天讲生态,讲环保,讲健康,这都没错。但有些人,恨不得天天钻进青山绿水,恨不得天天走万步路,恨不得天天吃上土鸡土蛋土菜,在极度珍爱生命之时,却淡忘了对精神营养的补充,造成了精神营养不良。我们在领略山水风光之时,城市新绿之时,是否也考虑给自己补充补充精神营养呢?如多到革命老区,多到农村,或是艰苦地区,与老乡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感受乡村生活,感悟老区精神。这当然是需要的,并且非常迫切。
焦虑二:如何走出老区贫困的恶性循环。毫无疑问,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社会发展了,时代进步了,经济发展了,但像桑植这样的老区,就因为地理位置以及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一直还是贫困地区。其实,千百年来,这里的人民一直顽强不屈、勤劳勇敢,为的就是摆脱落后与贫穷,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在这里都典型地存在。但我们又欣喜地看到,精准扶贫正在这里如火如荼地开展。正如山间袅袅炊烟,老区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未放弃,也一直在路上。
焦虑三:革命史料与革命文物的抢救迫在眉睫。一份2010年10月桑植县委党史研究室发布的《桑植县革命遗址普查报告》让我忧虑。这个报告说:根据省委办公厅湘办〔2010〕7号文件、市发办公室张办〔2010〕14号文件精神和《张家界市革命遗址普查实施方案》要求,我县组织开展了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现将普查工作情况报告如下……我县本次革命遗址普查列入普查对象共38个,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14个(其中2个损毁),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7个,革命领导人故居4个,烈士墓7个,纪念设施6个。全县38个革命遗址中,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1个,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3个,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4个,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5个,未定的有25个。全县38个革命遗址中,属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2个,未定的有36个。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知,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只占34%,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只占5.3%,这说明我县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不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全县38个革命遗址中,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13个,占34%。即使被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其保护力度和效果也不容乐观,尤其是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保护现状堪忧。目前14个此类旧址由私人居住使用的还有9个,占64.3%。由于居住使用人保护意识不强,或年久失修,或擅自维修,甚至翻新重建,其中就有2个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旧址已经损毁,而另建新房……存在的主要问题:1.地方财政困难,对革命遗址的维修保护投入资金不足;2.对革命遗址的保护重视程度不够,人为因素损毁现象严重;3.革命遗址的开发利用力度不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几点建议:1.加大资金投入,将革命遗址保护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以加强革命遗址的保护。2.采取强有力措施,尽快搬迁居住在革命遗址中的居民,进行抢救性维修保护。3.抓好革命遗址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革命遗址的效益。市、县有关部门应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确定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尽快确定、公布市、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结合国家发展红色旅游的政策,加大革命遗址的开发利用力度,充分发挥革命遗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个报告,虽然充满了数据,但并不枯燥,是一份焦急呐喊的报告。虽然六年过去了,虽然桑植革命遗址得到了很大改观,也得到了及时的保护,但我想,对于桑植来说,对于老区来说,这样的报告仍旧有着鲜活的警示作用。
感想也好,忧虑也罢,于我而言,这仅仅只是一次补习课!
【由《中国作家》(2016年第11期)首发,湘潭大学出版社单行出版(2016年10月)】
责编:吴名慧
来源:蓄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