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关于段江华的作品中的奇观历史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7-07-15 09:09:38

段江华

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

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油画学会主席。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

01

空茫的历史

我们这个社会现在越来越充满了人造的奇迹,在过去,奇观的建造大都因为要树立意识形态、宗教和政治权威,或是为了军事的用途,就像埃及的金字塔、古罗马的万神庙和中国的长城。在当前艺术界热衷于追逐时髦的风格和媒介时,段江华却没有投身主流的图像风格的制造中去,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转向了表现那些已经被深深印刻在普通中国人集体意识中的曾经和当下的社会奇观上。

《坛NO.1》 200x300cm 2007年

《2010桥05》 150x200cm 2010年

《园 2010.10》 120x150cm 2010年

《殿NO.1》 300X400cm 2008年

《遗址NO.9》 200×300cm 2007年

02

不朽的天空

其实历史本来就是沉重的,有时会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历史用不是如此直白,而艺术也不会如此简单。

——余丁

段江华最初的作品都是选择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建筑,比如说延安的宝塔、天安门城楼、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等等建筑,这些建筑都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段江华显然在最初的选择这些建筑时有着某些主观故意——他希望作品因为建筑而使作品获得关注。

《圣地.八一南昌起义旧址》 50x60cm 1997年

《东方红1949》 130x180cm 1999年

然而很快他认识到这一点,人们只是因为作品的图像而关注作品,而非作品本身的魅力的话,那么这些作品的生命是短租的。一个时代的优秀作品,不仅仅只有在图像上的贡献,对于艺术本身也是有贡献的,图像的创作和语言创作完美的结合,才可以称为好的艺术。为此段江华开始重新审视他对于图像的选择。

《台NO.1》 200x150cm 2007年

《坛NO.2 》 200x300cm 2007年

《坛NO.1》 200x300cm 2007年

段江华以域、楼、墙、广场来命名自己的作品,这些名字空洞而抽象,然而却又能让人们能够对应出现实的建筑: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等。在我看来,无论他画什么样的建筑,“不朽”是他所有作品所表达的共同的主题,虽然会有不同的氛围,但是都会指向不朽的意义。

《馆NO.6》 97X130cm 2008年

《馆NO.5》 200x300cm 2008年

楼NO.7 300x500cm 2008年

天空在画面中巨大的面积和充满灵性的构成,看似简洁的用笔,其实都在表达人的生命本质乃是追求自由。在他的作品中,对天空的轻松描绘传达了自由的信息。在这里,天空指代了“天”,老子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实“天”和“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道”即真理,而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真理的本质则是自由。这样来看,段江华力图在他的作品中,通过天空与建筑在语言上的对比,着力探讨世俗与真理、不朽与自由的关系。

《乐土NO.2》 200X600cm 2009年

《馆NO.2》 150×200cm 2009年

《乐土NO.1》 300X1000cm 2009年

03

意志的丰碑和废墟

段江华画出了城市的物质感,画出了城市的肌理。城市,被抽象化为几个巨大的建筑物。城市的其他部分好像被建筑物吞没了,被建筑物的高度和庄严吞没了,它们只剩下隐隐绰绰的身影,一些矮小建筑和街区的身影。建筑物的挤压通过颜料的堆积越发显得挤压。颜料反复地堆积反复地涂抹,城市就越发显得挤压,越发显示出它巨大而拥挤的物质性,越发显示出物质本身的厚度和强度。这些城市和建筑物,像是置身于一片荒漠中,被一片阴霾的天空所包围,墓气息沉沉。城市,就是这样一个巨大的物的怪兽。在此,建筑和物质本身既构成了现代城市的风景,也成为绘画的风景。

——汪民安

《馆NO.1》 150×200cm 2009年

《2010塔s01》 50x40cm 2010年

《2010楼s01》 50x40cm 2010年

这是一种特殊的历史观:事实上,所有的辉煌,所有的荣耀和光芒,都会变成碑文,都会成为历史。我们都在创造废墟;或者更恰当地说,所有的野心勃勃的历史,所有历史的辉煌,最后都会以废墟的形式留存下来。事实上,历史中的那些欲望和抱负,不都是寄存在物质性的丰碑中,然后逐渐变成了废墟?或许,意志总是要通过物化的形式出现;或许,人们意图通过物质性的丰碑建立自己的不朽;或许,人类总是通过厚度、高度和宽度将自己安插进文明之中。但是,历史无一例外要将这些厚度、高度和宽度吞噬,无一例外地要将这些意志的丰碑和建筑的丰碑谱写成晦暗――至少要将它谱写成黄昏。

《2011.5.4城》 200x300m 2011年

《2011.3.7墙》 200x300m 2011年

《2011.6.20园》 .220x180m 2011年

04

伸向废墟的天使翅膀

段江华是一个需要研究的画家,段江华的作品是一种需要思考的艺术。从作于1993年的《王与后》开始,他的作品在那些使人心旷神怡,或玩世不恭的绘画之林中,突出地呈现出文化的沉重。那是与“明快”、“潇洒”、“飘逸”迥然异趣的境界。在近年以建筑“遗存”为主题的作品中,画家仿佛坠入难以苏醒的沉重噩梦,但它确实是“文化性”的绘画创作,犹如文化积淀的断面,包含着无尽历史思绪。

——水天中、徐 虹

《国之殇文夕大火》 200x400cm 2014年

透过这静止、凝固令人窒息的场景,仿佛看到的绵延中的人与自己营造的物体共同被一种不可知命运任性地淘洗和异化的结局。艺术家挖掘和想象时间痕迹的图像,并在这痕迹中注入历史时间意识流带来的“破坏性”意味。由此演绎出“废墟”的图式。让这种“废墟”图式作为人类文化的瞬间定格,不仅以个人的方式展开对某种文化样式现状和轨迹的演绎,同时也表现一种对文化和历史的感知方式,联系着刻骨铭心的感情和思考。

《记忆2012.8.20》 80×100 2012年

《楼·2012.01》 120×150cm 2012年

我们的画家很少在作品中追问洪荒宇宙的过去和未来,更不习惯探究古老文化的生成与泯灭。实际上数千年来,中国文坛一直可以听到“天问”的回响和“哀吾生之须臾……托遗响于悲风”的叹息。在现世的物质实利引领人间万象的时候,段江华以他的绘画探索,拓展当代中国艺术的思想境界,使我们看到当代中国艺术家在文化深度方面的努力。

《记忆·2012.8.15》 80×100 2012年

《桥2010》 120×150 2010年

05

结束语

最后引用余丁对于段江华的艺术批评作为结束语。

“至此,我终于理解,为什么段江华执意要把这次个人展览的名称定为“天空”。我想,他以40多年的人生体验、20多年的艺术创作生涯,终于熬到了生命与艺术的不惑之年——它们的本质都是追求真理,也就是自由。

在段江华的世界里,唯天空是真理、唯天空是自由,唯天空不朽。”

《自画像》 50x40cm 2011年

责编:吴名慧

来源:快乐艺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