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演讲丨何满宗:草书境界——北京大学学术演讲稿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7-07-17 14:35:53

草书境界

——北京大学学术演讲稿

作者丨北京大学访问学者 何满宗

绪言 嫦娥舞袖梦幻之境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书法是东方汉字文化圈的标志,中国书法和中国文字紧密相连。中国书法源远流长,与文明同在,与文化同行。中国书法分为五种书体,即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其实,书法从字形结构上只分为三类:一是正书,其次是行书,再是草书。楷书可归于正书类。正书的特点是端正、规整。行书是在正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快写,介乎于正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草书,不是潦草从事,而是在正书、行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快捷的一种写法。草书有章草、小草和狂草之分。狂草是草书的一种大境界,如怀素的《自叙帖》,黄庭坚的《诸上座帖》《廉颇蔺相如列传》等。

通过多年的书法艺术实践,我总结了自己的书法艺术特点:正书,创观音坐莲的庙堂之气;行书,创西子浣纱的灵动之韵;草书,创嫦娥舞袖的梦幻之境。这里的草书境界和草书的梦幻之境是相通的。

正书要像观音坐莲一样崇高、圣洁、尊严。观音是我们老百姓心中的神灵,像西方的“上帝”一样,受到人们的敬重。用观音坐莲来形容正书书写要庄重、神圣,是很恰当的。正书就要有观音坐莲那样的庙堂之气。让人敬畏,让人崇拜。

行书如西子浣纱的灵动之韵,这其实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西子,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浣纱洗衣服,而且是洗女子薄薄的轻纱衣服,可以想象,在潺潺的小溪边,美丽的女子吟唱着动听的歌曲,愉快地洗着衣服是多么飘逸、快活的场面,行书的效果就是这样的灵动和潇洒。

草书,是创嫦娥舞袖的梦幻之境。嫦娥,是一个神话人物,传说是后羿之妻,美貌非凡。唐朝诗人李商隐《嫦娥》诗写道:“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偷得不老之药,在月宫里做了神仙,神仙是很潇洒快活的,她在那迢迢碧海的青天,在那万里长空展开长袖翩翩起舞。那是一种多么美妙动人的画面,用这种画面来比喻草书,是非常有浪漫情怀的。梦幻之境,指的是草书的美妙之梦,这美妙之梦也是我们大中华文艺复兴之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里说的草书,主要是指狂草。狂草是草书的顶峰。草书与正书、行书一样,法度严谨,有章可循。草书是汉字的快写,是简省笔法、艺术性很强的一种艺术形式。下面就草书的境界,从三个层次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 平常之境:从心所欲不逾矩

草书有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是平常之境:从心所欲不逾矩。第二境界是顿悟之境:志在新奇无定则。第三境界是自由之境:长空不碍白云飞。

先讲第一境界,平常之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来自《论语·为政》。全文是这样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说,人到了七十岁时,心里怎么想就怎样做,但不会超越规矩。笔者引用这句话的意图,来说明写草书时心里有很多的创作理念,但必须按照草书的规矩来写。20世纪有位草书大家叫于佑任,他提倡“标准草书”,照我理解是在规范草书书写的前提下,来发挥艺术的个性,展示创作者的风格。草书就是如此,从心所欲不逾矩。别看草书龙飞凤舞,沸沸扬扬,其实它是有规矩的。外行看看热闹看不出它的门道,以为书法家是随心所欲,乱涂乱写一通,其实不是这样的,草书里面有很多规矩可循。就好像运动员打球一样,你别看运动员在球场上横冲直撞,变化多端,其实,它都是在运动规则范围内活动的,一违规裁判就会让违规者受罚。草书的艺术性很强,在中国书法中,最能表现出书法艺术境界的书体应该归于草书。我们说书法是艺术,艺术是有境界的,大家知道书法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两重性质。而草书,其艺术性高于实用性。草书,自有独特的艺术境界,所谓境界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包括道德、品质和情操。我们常说“书如其人”,实际上指的也是境界。打个比喻,正书如同人在正步迈进,不可苟且;行书就如快步疾走,既有快意又很清晰;草书便是飞奔了,鹰击长空,无拘无束,“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要把草书写好,不但要有精熟的技法,还要有浪漫的情怀。只要是草书,它就是表达个性的,不论鸿篇巨制,或是尺牍彩笺,都显得很有浪漫气势,就连书家写草书的姿势都是飘然的、潇洒的,因为草书需要大幅度的舒展手笔,而且速度快慢相宜。快时如疾风暴雨,慢时舒缓自由。草书就像喝了酒一样,能让人飘飘欲仙,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有个中体会。因为草书的艺术性很强,有的甚至已经产生了如梦如幻的效果。中国自古以来书画同源,而且,书法还在绘画的前面,宗白华说:中国书画是一种类似音乐和舞蹈的节奏艺术,它具有形线之美。据古籍中有关“伏羲画卦”“仓颉造字”等说法推知,中国文字的书写一开始就是有某种绘图的因素在里面。书画同源。我们很多书法家在写草书时,思维中很多时候都是从“书画同源”这个理念来审视草书的谋篇布局、疏密搭配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计算机和手机的普及,许多人日常的书写习惯已渐渐被无纸化办公所替代,致使书法的实用性越来越弱化,而艺术性则越来越强。书法艺术有着极其丰厚的美学价值,书法艺术也是由形到意再到神的逐渐深化步入意境的,给人一种心灵中的震撼,让人领会其中的韵味和美感。草书意境的高峰体验是到了忘我的境界,也就是物我两忘,产生了思想飞跃。物我两忘,就是在审美过程中通过静悟、通过想象,再达到意境“物我两忘”的最高层次。当然,草书的产生,除了它由繁至简,由书写相对的慢而变快时,其美学价值远远地超过了其实用价值。

物我两忘,是指审美者通过审美的心理变化,是审美感受的一种状态。就是说人在审美时已进入了那种随物婉转,神与物游,审美者与审美对象融合无间,物我两忘的境界,以至于达到忘我的境界。这就是意境中的美感,在思维中一瞬间的升华。美学也是一门哲学学科,说透点美感就是人的一种大脑神经活动,现代脑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右脑具有爱美的功能,人的感情是经过大脑思维显现的,感情这东西是无法用语言来说清楚的,是无逻辑的,同时又是真实可靠的。比如说你喜欢书法,你为什么会喜欢书法,会对书法感兴趣,你为什么会认为某一件展览的书法作品非常之美。真正是如俗话所说的那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许多事物是这样的,朦朦胧胧感觉到这幅作品的艺术之美,就是说不出道不来。也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为外人道也。

第二部分 顿悟之境:志在新奇无定则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精神往往体现在实用与艺术的统一上,中国书法的艺术,它属于涵盖面很广、蕴含极深的传统艺术范畴。所以说草书的境界,在平常之境之后便步入了顿悟之境。就好像打开山门见到满园春色,使人心旷神怡,豁然开朗。

顿悟之境,重在顿悟,顿悟即突然明白,好像一下子全知道了。这本是佛学中的一句禅语,顿悟者,即全知一切也。这里有一则公案,说南派禅宗追求顿悟,故一些禅师经常让弟子专心考虑某个问题,然后乘其不备,用又粗又圆的木棒狠敲他几下,或者突然向他大喝一声,如果时机巧合,弟子就会立刻顿悟,这就叫做“棒喝顿悟”。

“志在新奇无定则”的顿悟,也是佛家弟子,唐代大书法家怀素《自叙帖》,许御史赞颂怀素的一首诗:

意思是说怀素的书法本意是新奇而没有固定规则的,笔法古瘦而又淋漓酣畅,用墨浓淡互见。特别是在酒后书写的作品,神奇无比。酒是书法中的动力,酒是书法的线条,酒是草书顿悟的棒喝。所以醒后却书书不得。志在新奇无定则,是草书的第二境界,即顿悟之境。草书的第一境界是平常之境,平常之境即是通常的、普通的意思。而顿悟之境,是大彻大悟、茅塞顿开,所以说顿悟之境是在平常之境的基础上进了一步。平常之境是从心所欲不逾矩,而顿悟之境是志在新奇无定则,这里着眼点是“新奇”和“无定则”,说明草书发展到第二个层次,在陈旧的框架里,已经有了新奇的现象出现,已经看到了创新的苗头,在原有的旧规则上开始出现萌动。这就是志在新奇无定则。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任何事物都要把创新作为终极目标,都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回过头来看,“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这段话,描述的是怀素在无意识状态下创作狂草的情形。回到怀素的狂草,怀素自我感觉是特好,他至少向我们传递了这些信息:一是怀素追求的创新目标是“新奇”,这种新奇的感觉是变化莫测的,没有固定的一种模式或是形态;二是线条是瘦劲的,用墨是浓淡互见的。怀素工瘦,与张旭的工肥是拉了差距而形成自己创造的特色的。这是相对于草书的形式来说,是一种多样化,一种新奇。另外,用墨的浓淡变化,用笔的迅疾变化,加强了新奇的艺术效果。比如说狂草中笔画的线条与牵连的游丝或如飘风,风吹欲绝又不绝;或似枯藤,袅袅枯藤万丈悬;千变万化,行云流水,形势不尽。这里面也蕴藏着哲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变万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就是哲学中质量互变定律。我2011年8月28日写过一诗《五绝·学书三首》:

这是研究书法学习与创作的感悟诗。书画本同源,在中国文化史上,自古以来,书法都是属于视觉艺术。至今东南亚许多国家还把书法列入美术范畴,这在西方美术界是不可思议的。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个性。现在我们还有不少大学艺术系把书法列在美术课程内。在国家高级职称评定中,教授级的书法师也被评定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没有设国家一级书法师的职称,足以说明书画的关系是紧密的,是一对不可分离的孪生兄弟。中国古代许多皇帝都重视书法,特别是盛唐时期,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国发出了一道罕见的诏书: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斐旻的剑舞可成为天下的“三绝”。诏书一到洛阳城,顿时轰动了那些饱学之士。他们纷纷向张旭道喜,庆贺他以卓绝的努力夺得了最高奖誉。张旭作揖一一致谢,并设宴款待洛阳名流。席上,有人提议张旭谈谈草书到“绝”的秘诀。张旭推辞不过,谦虚地说:“各位见笑了,我自知浅陋,皇上奖掖,受之有愧。说到秘诀,无非在‘用心’两字。”是的,干任何事都要用心。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书法更是如此,非用心不可。当时张旭沉吟片刻,他油然想起杜少陵曾写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便说:“少陵曾对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写过一首诗,其中四句: 如弈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想必诸位是知道的。”在邺县,张旭见过公孙大娘的舞姿,每次看时,都引起联想:她将左手挥过去,观者感触到这姿态像个什么字;跳跃起来旋转,便想到草书中的“使转”笔锋的驰骋应如此罢!舞者整个起舞的姿态音容,给张旭一个全面的草书结构的启发。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就是塑造形象,从而表现书法家的个性,抒发其感情。书法之“象”是取象异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均可启迪为书法创作,如山川河流、鸟兽虫鱼、花草树木,风雨雷电等。古人认为,想象的作用,就是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形象在大脑中所形成的表象材料进行转换、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进而创造出书法之象。

抽象之象是追求神似,具象之象是追求形似。如王羲之观鹅掌拨水而得笔法,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法,黄庭坚观渔夫荡桨而得笔势,等等;还有所谓点如怪石、龙爪、杏仁、梅核、蟹目、菱米等,竖如悬针、垂露、曲尺、铁柱等。前者是创造想象的功能,后者是再造想象的功能。

灵感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很大,灵感爆发的结果是创造出完全合于“自然造化”的艺术作品。古人还认识到酒对灵感爆发的催化作用,如《新唐书·艺术传》中写: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杜甫亦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钱起在《送外甥怀素上人归乡侍奉》诗中亦写道:“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陆游在《草书歌》中也有“醉中草书颇入微”之句。古人关于酒能促进灵感爆发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酒的作用有三:一是对大脑皮层有麻醉作用,使大脑减弱了对机体的控制,机体可以处于自由活动状态;二是大脑本身的焦虑和紧张被解除,进入自由联想状态,消除了“思路狭窄”现象;三是酒醉使书法家远离尘世的不平、烦恼、怨恨,免受世俗的干扰,从而恢复自我,回归自然,倾听自己心灵的独白,体察大自然生命的气息,而这又是书法家创作的重要条件之一。

唐朝还有一个皇帝非常喜欢书法,他就是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位很有建树的帝王,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一句说的“唐宗宋祖”,唐宗指的就是他。唐太宗常常在处理政事的空闲时间里,潜心练习书法。当时,被誉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宫中任职,由于他精通古今,文章书法下笔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经常临摹学习虞世南的书法。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体中“戈”字最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学习“戬”字的写法,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免得各位大臣看他的笑话,于是便故意将“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唐太宗为了显示自己在书法方面有所进步,拿着几幅作品请谏议大夫魏征观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见说:“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学士的字?”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细看了一遍,始终含笑不语。这时,唐太宗有些焦急地问他:“是像还是不像,你怎么不说话?”魏征连忙说道:“臣不敢妄加评论陛下的书法。”唐太宗说道:“你直言无妨,朕恕你无罪。”这时魏征才奏道:“据臣看,其中只有戬字右半边的戈旁和虞学士写得一般无二,其余的均相去甚远”。唐太宗听了这番话后,感叹不已,深深佩服魏征的眼力,从而也领悟学习书法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想学有所成,必须痛下苦功。

清王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书法也是很有功力的。他们批的奏折和刻意作书法的作品,都体现了一代帝王的书法造诣。

第三部分 自由之境:长空不碍白云飞

随着草书的境界不断升华,从平常之境到顿悟之境,最后到了自由之境,长空不碍白云飞。这就是草书境界的终极目标。

长空不碍白云飞,本是一句禅语,这句禅语的佛意是说,好一片万里长空,任由白云飞舞飘游。一个悟后的人,心境如此开朗,悟后的心中并非渺渺茫茫或空无所有。你看,长空有日月星辰,有飞鸟云霞,不是空空荡荡的。悟者心中不起烦恼,但环境中的任何现象境界都可以在他心中出现;仿如白云在长空虚无缥缈,但它不会妨碍长空,长空也不会因而改变。大智慧的人正是如此,不会受好坏、是非、善恶等现象所困扰。的确,正如大自然里,唯有长空之浩瀚无边,深邃无限,辽阔无际,才能任凭白云无拘无束、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飞翔,第三个境界,是草书的最高境界,有什么比自由还要高,这里我想起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说明自由是多么重要。任何事物发展到了自由阶段,可以说是到了极致。草书到了自由之境,自然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了,任凭你艺术家怎么创作,可以无拘无束地施展你的艺术才华,越潇洒越浪漫越好。长空不碍白云飞,这境界是多么的壮丽广阔,把人陶醉得痴痴欲仙。狂草就是这样的大境界。草书很能展现艺术家的个性,不少人说,写草书必先学楷书,必须以楷书入门。从草书的独特性来说倒不一定,难道不可从篆书、隶书入手,非要从楷书入手,难道不可直接迈进草书领域,但要写好草书,为了丰富其内涵可以从其他书体中吸收精华,许多专家赞同这个观点。我们知道,隶书是从篆书的基础上发展来的。秦朝有个名叫程邈的人,起初在一个县里做个小官,专门负责办理有关文件的抄写。后来,因为犯了罪,被秦始皇关在云阳县的一个监狱里。在监狱里,他不管环境的变化,仍然琢磨起文字来,秦朝的文字小篆体比较繁杂难写,他就萌生了一种改变小篆体写法的念头。在监狱里想了几年,出狱后,又研究了几年,历经10年搜集研究了3000个隶书字写成一个奏本,送给秦始皇,秦始皇看了以后,对程邈十分赞赏,就任命他为御史。隶书比篆书又进了一步,书写的目的是方便、快捷,这样才能实用。

中国的文字是思想的符号,文字的书写方法,是“书法”二字的原始含义。在文字书写方法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两极:一是法度谨严的正书,如秦篆、汉隶、唐楷;一是正书的快写草书,如章草、今草、狂草;行书是介乎二者之间的过渡状态,如行楷、行草。这种分化与演变形成了书法的字体与书体分类。正书是规范的字体,正书字体的快写——草书就成为书体。传统书法作品,兼有实用和审美两种功能。而草书由于书写的快捷,使正书的点画连成了线条,加之笔画简省,使转连带,运笔提按徐疾,用墨枯湿浓淡,纸张滑涩生熟皆宜,作者书写时的性情放纵,使草书作品的审美功能凸显,呈现出千变万化,鬼神莫测的艺术魅力。这就是古人为什么把草书作品称为“神品”的道理所在。可以说,草书天然具备了以线条质感表现情感的艺术气质。随着电脑时代的到来,书法的实用功能彻底移交给了电脑的文字处理系统,书法向纯审美功能发展产生了新的飞跃,草书就成了现代书法以线条质感,分割黑白空间,展示书家个性,燃烧激情的选择,这正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钟情草书的原因所在。尽管人们钟爱草书,但要写好草书却不是一件易事。于右任先生总结前人草书字范,探讨草书的标准书体,为学习草书者,指明了方向。但由于不同时代,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写出的草书经典,千姿百态,使人们赞叹不已。自古以来,书品与人品共存,甚至人品还在书品之上。大家知道,颜真卿为唐代三朝旧臣,清廉刚正,名重海内。颜真卿的一生,政名和书名一样显赫,在正史和书史中他都是流芳百世的一代名臣和宗师。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艺术生命力最强、影响最深、使后世书家受其教益最大者,莫过于王羲之和颜真卿。“颜体”出现于唐代,成为一面楷书艺术的旗帜。他的书法端庄雄伟、气势宏大,展示着盛唐的时代风格,更能被广大民众所接受。“颜体”的艺术风范犹存,颜真卿不但是唐代杰出的书法家,而且还是个政治家。他刚正秉直,曾高举义旗,抗击安史叛军,后来为维护大唐的统一,坚贞不屈,英勇就义,其事迹被后人所称颂。颜真卿的爱侄季明英年遭戮,颜真卿痛心疾首,悲愤交加,写下了《祭侄文稿》。继王羲之《兰亭序》之后,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历史上有很多书家有自己的个性,他们为了艺术的尊严,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品质,在某种情况下,会拒绝写字。苏东坡遇到下列五种情况,也绝不提笔,这就是苏东坡的五不写:

一、限定字体大小的不写。苏东坡认为求书的人,居然限定字的大小,可见他的用意根本不在乎笔法的优劣,大概怕字体太大浪费纸张吧!既然担心浪费纸张,又何必多此一举,浪费笔墨呢?

二、不认识的人不写。既然不认识这个人,就不便书写。诚意不够的人是不知珍惜艺术作品的。苏东坡是自负的,他说假如字落在一个不懂书法艺术的人手中,岂不是对牛弹琴。对艺术一窍不通的人,他会珍惜你的艺术作品吗?

三、用绫绢作纸的不写。苏东坡认为绫绢该用来做衣服不该用来写字。如果用绫绢写字,上天都要禁止的,太浪费了。

四、有人想把文章透过书家的笔法,传于后世的不写。就是说,别人的文章想留传后人,请他书写,以字传文。他认为这种方式,太卑鄙无耻了,世人不凭正当手段求得门径,却只会钻营、巴结,这种邪风要坚决不能助长。

五、内容低俗、格调浅陋的不写。如果有人拿内容低俗、不健康的文章请东坡先生书写,他会非常生气的,润笔费再多,也坚决不写。这说明自古以来,书家都很看重自己的人品。

古往今来,书家都是有智慧的人。郑板桥为清代知名的书画家,常有绝妙好辞令人叹服。一位盐商为了巴结京里来的大官,心想:“若能请知名的郑板桥才子写副六尺大对联,必定光彩异常。”因此就当面向郑板桥提及此事,郑板桥开价一千两,盐商为了节省开销,要郑板桥打五折。郑板桥二话不说,当场提笔就写,写出了上联“龙虎山中真宰相”,就给了盐商,商人看了作品气势不凡,句子也又好,十分高兴,连忙就着问下联?郑板桥不慌不忙地说:“跟你说好是一千两,你钱只给一半,所以字也写给你一半就好!”盐商只好乖乖地再奉上另外五百两。郑板桥于是继续写了下联:“麒麟阁上活神仙。”古代天门慧开禅师有一首偈语原文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东方白先生很有趣,他把这首诗改编成一首《中秋》诗:“春赏百花秋望月,夏借凉风冬听雪。若是你有高兴事,正是人生好时节。”当今盛世,我们正处在一个正是人生好时节的年代。

上述这些都是有非常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到的事。古代有这样一则公案。道悟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不得,不知。又问:向上更有转处也无?师曰:长空不碍白云飞。

道悟和尚向希迁禅师请教:什么是佛法的主要意旨?禅师回答:不明白,不知道。又问:禅法的至妙之处还有没有可以讲说的呢?师答:长空不碍白云飞。草书的自由之境,长空不碍白云飞,就是原自这则公案的大智慧。

讲到“自由”,讲的主要是思想之自由,学术之自由,创作之自由。一个书家要向往自由之境,也就是向往创作最高境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许多书法家如此,为了艺术献身,为了艺术如痴如醉。《元曲三百首》中有张可久一曲《山中杂书》:醉余,草书,李愿盘谷序。青山一片范宽图,怪我来何暮?鹤骨清癯,蜗壳遽庐,得安闲心自足。蹇驴、和酒壶,风雪梅花路。说的就是草书,哪怕在深山野村,只要有草书,有酒,有醉,人再孤寂,心境也有所托,这就是草书精神的力量。

唐代张旭是有名的狂草书家,喜欢喝酒,每次喝得大醉之后,便挥写大草书,有时夸张到用头发蘸墨汁来写,但当他醒来时,自己看了,都以为是若有神助,无法再写出如此传神的作品来,于是世人就称他为“张癫”。凡是好的作品,特别是狂草大作,有可能都是这样凭一股子癫劲癫出来的,这样的作品才有境界,境界就是人与艺术合为一体,物我两忘,草书中就有着一种这样的境界。

学习草书,重在掌握草书基本法则,如偏旁的符号替代,简省笔画的结构规律。如何掌握,最好的方法是习帖,习帖的最好方法又是全文临写。2001年1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由我编著的《怀素自叙帖技法》。

(2010年10月20日)

责编:吴名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