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湖湘艺术名家王金石: 守着心中的“愚”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7-07-15 16:40:27

作者丨黄璐

王金石,1954年生于湖南邵阳。他是湖南山水画的领军人物,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

看王金石画画,一切从拙朴的几笔开始。

先勾山,树轮廓,画面自然坚实。画树的时候,一根根枝桠清晰、短促,抑扬顿挫,一排排欣欣然展开,一种质朴的、肃静的生机就长出来了。

王金石笔下的树,有时候也挺像他本人——舍曲求直。见到的他,多半是笑笑的,实实的。他不赘一言,手里总是夹着一支烟,时时“嗬嗬嗬”的笑声,眯缝着眼,似乎在问你:“你懂了吗?”

有你耐读的厚重和智慧。

画里的潇湘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王金石以扎实的造型能力,稳健的笔墨功夫,缜密的美术理论,成为湖南山水画的领军人物,中国画坛山水画大家。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中国画学会理事,湖南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

2008年,他的画作《韶山》搭载“神舟七号”升空,成为湖南首位画家作品搭载航空飞船。2011年,他的合作画作《锦绣潇湘图卷》又载“神舟八号”升入太空。2012年,他的国画《韶山》亮相毛主席纪念堂。

▲深坞春晓 136cm×68cm

2012年,应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邀请,王金石和湖南省画院刘云、旷小津、魏怀亮、胡立伟、石纲、李亚辉、周华平等8名画家,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以南岳为题材,长7.3米、高3米的国画《衡岳松云图》。

就在今年的2月20日,长4米、高2米——王金石历时一个多月完成的大型巨幅山水画《南台寺》,成为南岳衡山金台寺继金刚舍利之后的又一“镇寺之宝”。

三十多年里,王金石几乎走遍了湖南大小山水。他带学生,也遵循走到自然山水间画画的道理,一年的大部分时间是行走着的,隐逸于山水间。

▲王金石的速写

在一派现代的喧闹声中,王金石笔下的潇湘,有一份独特的恬淡、闲适、古朴、原始。

而这,恰恰契合了历代文人一再追慕、一再追捧的潇湘之韵。

自古以来,潇湘不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种文化意向。早在宋代,宋迪创作了潇湘八景,把当时无法向人诉说的悲戚和怀才不遇寄予在潇湘八景之中,带着文人的情感寄托,向往一处清净地归隐,潇湘山水自此被注入了某种远离喧嚣的灵。

“潇湘让人感到闲适,自然山水可居可游、可望可及。所谓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湖南人自在惯了,这种自在特别适合一种归隐情绪的寄托。”

于是,笔墨里的山水,也悄悄寄予了王金石隐秘的精神家园。

画中的信仰

王金石把自我融于自然,在自然中寻找自我。山水中的一切,构成了他画里的信仰。

出生于邵阳,从小在湘西长大,小学读了5年,中间直接跳级,用三年时间读完初中和高中。他的理科成绩“非常好,不是一般的好”,或许他早应该去研究数理化,但在特殊的时代,“只有社会去选择你,你无法选择社会”。

▲王金石作画。

高中毕业后,他分配在怀化当知青,做了3年木匠。充满各种人生命运的转折,他在湘西生活了30年。更形象地看,湘西像一个母亲,用宽厚的臂膀接纳了他。

因被推荐读书,当木匠的王金石进入了湖南师大美术系。他早先受益于曾晓浒先生,后在中央美院进修。工笔、意笔、人物、花鸟都有涉猎的他,最终之所以画山水,从一定程度上说,便是那份浓重的“湘西心结”——“为了心里无法割舍的湘西”。

每年,他会用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去湘西漫游。湘西的村落总是镌刻于他心底。“我常常在无奈的状态下翻出从文先生的散文,先生笔下的湘西和我心中的湘西叠印在一起,激活了我创作的欲望与绘画的激情。”

1997年开始,他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表现湘西村落。这些村落,无不透露着他个人的情感和审美取向:于开阔中见其幽静,古朴中露其清新,原始而不荒蛮。

“山水本身就赋予哲学的意义,山水画从一开始的起源,就注定了它的画派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古代圣贤爱山水,从山水之间悟出“仁智之乐”。王金石推崇东晋宗炳的《画山水序》,“这至今仍被作为山水画的几乎是纲领性文件。宗炳提出‘畅神’,即在对自然山水的关照中,悟出人生的一些道理。”

王金石以水作比。“水很柔,却能以柔克刚,一水穿石,虽无形无色,但水能构成所有形状,具有强大的通融性、包容性。”

“山水画,是刚柔的结合,那么更强调向自然学习,在自然中悟出人生的道理。”

山水之间,透露着有情众生足够参透的智慧。这或许是王金石在山水画中,最终寻求的精神解脱意义。

玩与愚

在湖南师大美术学院的大画室,他经常待在那里,和他的研究生一起画画。从事30余年教学工作,他培养了大批学生。在举办王金石师生作品展览时,王氏门徒的作品之丰富亦让人赞叹——王金石桃李满门。

与其说是师长,王金石更像是一位朋友。他的肚子里也装着一箩筐学生的趣事,比如当年上课,学生总计划着把教室打通来蹭课。

“嗬嗬,这个好玩。”

“嗬嗬,这个人,好玩吧?”

好玩,似乎成了他与世界交手的一种哲学。他像一个玩心大发的“顽童”,他平板里下载有最新的科技软件、应用,以及热门游戏。在所谓的“好玩”之中,他善于发现事物的规律,他说这是当年学数理化的心得,“做任何事情都寻求方法。”

▲在作画的王金石(左一)

但若你问:“您觉得画画好玩吗?”仿佛一件至爱的珍宝突然被粗鲁地触碰——他绝不用“好玩”来形容画画。

“画画真的要画好,每天必须拿出12个小时画,没有一个是玩出来的,进入状态后是全身心的投入。画画很多时候是一定要经历痛苦的,因为要出一个真正的作品就像孕育自己的一个孩子,要推陈出新一定是不断推翻自己的过程。”

李可染师从齐白石,并未像其他同门一样仅仅着眼于恩师的笔墨技巧,而是专注于磨练心境、凝练形式,也就是他所说的“我在齐门十年就学了一个字‘慢’”。

以“慢”克“快”,从而心境由内而外地寻求改变。

王金石像一块石头,顽固地守着自己心中的“愚”。

他把自己完全地归顺于自然。“在山里穿梭,自然清静、舒适。”一个性本爱丘山的人,与生俱来地亲近自然,他愿意一辈子住在山里。

▲王金石与学生在山中写生。

这是他的真性情。“呼唤人与自然的亲近始终是山水画的一个主题。绘画艺术是自己性情的流露,不能离开自己的真性情。”

无论盛名与荣誉,他丝毫不为所动。“人要学会放得下,也要学会守得住自己。我没有太多要求,更不奢求。一切是自然状态就好。”

远离一切喧嚣,他径直走向心底那方山水世界。

责编:吴名慧

来源:力量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