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文艺评论丨热土潇湘的礼赞 ——评《湘江颂》(四)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7-07-24 15:45:37


热土潇湘的礼赞

——评杨天解的交响套曲《湘江颂》

作者丨吴春福

(2011年7月1日,交响音乐会《湘江颂》演出现场。罗新国 摄)


第四乐章“湘江颂”

该乐章旨在表现潇湘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驱逐侵略者、打倒反动派,最终取得胜利并重归幸福生活。“在湘江边上燃起了革命的火种,以毛泽东为首的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举起了反抗的大旗。他们浴血奋战、前赴后继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潇湘儿女们又尽情地享受着幸福和快乐。而那奔流不息永向前的湘江,以她那百折不挠的精神,激励着潇湘儿女开拓进取、敢为人先、面向未来、走向辉煌的明天。”整个乐章也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描写潇湘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侵略和压迫的反抗,第二部分则是对三湘大地的讴歌和对湖湘精神的颂扬。

在描写革命斗争的第一部分中,作曲家并没有引入性格鲜明的新材料,而是十分巧妙地运用了第一乐章中的音乐素材进行展开式陈述,不仅因材料的统一而在末乐章中实现了“合”的结构功能,而且利用展开性的陈述方式生动地刻画了革命斗争的进程,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如该部分开始处,在大提琴与贝司声部固定低音式的震音背景下,长号与大号低沉浑厚的嘶鸣似乎预示着受压迫的人民已经觉醒、革命的火种已经点燃:

例15:第四乐章“湘江颂”第1-10小节

如谱例中所示,长号与大号声部开始的五度上行及带微升音的三音下行音调是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第一阶段第一句首尾的组合,而结束处不带微升音的三音下行音调则来自于主部主题的第二阶段中。大提琴与贝司声部以三小节为单元的固定低音显然也是以主部主题第二阶段中的音调组合而成的。

又如高潮处的一个音调片段:

例16:第四乐章“湘江颂”第1-10小节

该音调片段由木管、铜管和弦乐的高音声部齐奏,坚毅果敢、昂扬奋进,表达了革命者坚定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而从材料上看,该音调片段中最主要的三度辅助音式的进行和五度下行均来自于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第二阶段,乐汇连接处形成的上行八度与小七度也能从第一乐章中找到线索。

以上两例都是引用第一乐章主题材料并形成相对成型化的音调片段,而在该部分的大多数情况下,由第一乐章主题材料分裂演化而来的、更为散化的动机式材料在各个声部中蔓延展开,配合以织体和力度的变化,使得该部分音乐激情澎湃、跌宕起伏,形象地表现了人民战争的艰巨与伟大。由于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展开部而以插部代替,因此该部分具有弥补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展开部的功能和作用。

该乐章的第二部分在内容上是要借歌颂湘江来弘扬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精神,具有“点题”和升华的意义;而作为整部交响套曲末乐章的结束部分,该部分还要担负对全曲进行总结的结构功能。为实现上述目的,作曲家选择了特殊的“综合再现”手法,将前几个乐章的部分主题通过一定的调整实现性格的转换与升华之后融合在一个部分中。而在各主题再现的过程中,作曲家再次运用了借鉴自我国民间传统音乐中的板式速度变化的手法。由于该手法曾在第三乐章中使用,所以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再现”的意义。下面是末乐章第二部分中主题材料来源以及板式速度变化的图示:

如图所示,该部分首尾都由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材料构成,因此在整体结构上仍然表现出再现三部性特征。主题再现时基本保持了原来的旋律轮廓和特殊的音程进行,但在调性、音区、音色、织体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整,而且还根据音乐发展的需要添加了一些展开性的因素,赋予其许多新的素质,从而也使之体现出更加丰富的性格特征。该部分的中部之所以再现了第二乐章首部主题和第一乐章中部的插部主题1,也是因为二者在内容表现上有明确的象征意义:第二乐章首部主题主要是描写湘江两岸人们的幸福生活,而此处再现象征着革命斗争胜利之后人们又找回了原本就属于他们的幸福;第一乐章中部的插部主题1是对湘江的描绘,具有明朗欢快的特征,此处再现一方面可以指代湘江历经战火后的新面貌,另一方面也着重渲染了革命胜利之后轻松喜悦的情绪。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该部分中相邻的板式速度变化之间都有渐快(accel.)或渐慢(rit.)的处理,从而为各种不同性格的主题再现作了情绪上的铺垫,有效地避免了不同主题连接时的生硬和突兀,使得该部分更加有机地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结 语

自西方音乐传入以来,中国的作曲家们便一直在创作中积极探索中西音乐融合的道路,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杨天解创作的交响套曲《湘江颂》便继承了这样的优良传统。该作品保持了交响套曲基本的形式规范,但在民族化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第一乐章虽然使用了奏鸣曲式,但调式调性却是以民族五声调式为基础;旋律展开的方式较多地借鉴了民间音乐中的迭奏等手法;在第三、第四乐章的结构布局中借鉴了民间音乐板式速度变化的手法;除了特殊的表现需要外(如第三乐章中表现侵略与战争),在旋律音调方面也以民族五声性为主要特征。

作为湖南第一部多乐章的交响套曲,《湘江颂》上演之后获得了高度的评价,众多专家一致认为“这是一部既能让普通听众接受,又具有很高创作技巧,富有哲理性、内涵深刻的中国交响乐”。不可思议的是,虽然这也是杨天解第一次创作严格意义上的多乐章交响套曲,但仅仅用了48天时间,难怪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关峡评价说“这是个奇迹”。不过,熟悉和了解杨天解的人都知道,其实这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与他长期努力辛勤耕耘分不开的。作为湖南省歌舞剧院的驻团作曲家,杨天解担负着很重的创作任务,三十多年来创作的大小音乐作品近两千件,其中部分作品获得过包括文华大奖、荷花奖金奖、群星奖金奖、世界合唱节银奖、中国音乐金钟合唱比赛金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等在内的多种重要奖项。长期大量的创作使杨天解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加上从小对于民间音乐的热爱和对三湘大地的深厚情感,才使得他在创作《湘江颂》这样一部以湘江和湖南为题材的作品时爆发出超乎寻常的能量。诚然,作为一部规模庞大的器乐套曲,该作品也还有值得进一步雕琢的空间,如有些部分中的材料可以稍作精简、个别乐章中戏剧性高潮段落的音响紧张度和张力还略有欠缺等等,但首次创作这样一部大型的交响套曲便获得成功,确实是难能可贵、可喜可贺。相信这部作品将一定会留在湖南人民的心中、留在中国交响乐发展的历史中。

(本文发表于《人民音乐》2013年第2期)

责编:吴名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