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文艺评论丨热土潇湘的礼赞 ——评《湘江颂》(二)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7-07-24 15:32:52


热土潇湘的礼赞

——评杨天解的交响套曲《湘江颂》

作者丨吴春福

(2011年7月1日,交响音乐会《湘江颂》演出现场。罗新国 摄)

第二乐章“湘江谣”

该乐章旨在表现生活在湘江流域的人民平静安宁的幸福生活:“世世代代生活在湘江流域的劳动人民耕耘着这一方美丽富饶的土地。他们尽情地享受着幸福和安宁。清晨,传来了牧童们天真的童谣,那是他们在江边快乐的嬉戏。夜晚,又听到老人在吟唱着一首古老的山歌。在歌声中,孩子们甜蜜地进入了梦乡。”该乐章是交响套曲中的慢板乐章,采用了最为普遍的三部曲式结构,但各部分在内部的音乐语言陈述结构以及音乐材料的使用上也不乏独特之处。

首部为宁静的慢板,主题在宁静的背景中由独奏双簧管缓缓奏出:

例7:第二乐章“湘江谣”第11-20小节

该主题极为温馨甜美,具有田园牧歌般的意境。主题旋律为由两个五小节的乐句构成的乐段,第一句为G徵调,第二句与第一句为模进关系,以第一句结束的“d2”音为轴自然地换到D徵调中,“d2”音即是第二句的主音。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类似于民间“旋宫转调”的特殊调性转换方式在第二句结束处也依然沿用。该句之后旋律进入另一个迭奏式的乐段,而该句结束处的“c2”音也正好便是之后迭奏乐段在C徵调中陈述的第一句的主音。

中部为活跃的快板,与前后部分的慢板形成对比,在形象内容上主要表现孩童们“在江边快乐的嬉戏”的情景。该部分在音乐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特点都十分鲜明,一下略举三例:

一、主要的音乐素材来自于一首著名的童谣《数蛤蟆》:“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该童谣在全国许多地方流传,虽然内容与文字都大同小异,但念唱时却因各地方言的差别而呈现出不同的音调。作曲家将以湘方言念唱这首童谣时的大致节奏和音调用音符记录下来,使之成为该部分的主要音乐素材:

例8:第二乐章“湘江谣”第45-48小节

这一特殊的主题旋律由木管和弦乐的高音声部齐奏,其他声部作节奏性的烘托与填充,活泼热烈、生动有趣的音乐准确地刻画了孩童们嬉戏时天真顽皮的可爱形象。


二、上述主题旋律素材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在第二个发展阶段中,主题旋律在木管的短笛、长笛、双簧管声部与小号声部间以二部卡农的方式陈述,圆号则放宽节奏以扩大模仿的方式与之相呼应,加上另一些声部中具有较强节奏感的伴奏音型,营造出极其纷繁活跃的音乐氛围;与此同时,作曲家将温情的首部主题安排在弦乐声部中缓缓流出,以对位的方式与其他声部中活跃的音乐材料形成对比,在音乐意象上则好似慈祥的母亲在不远处默默注视着孩童们玩耍的情景:

例9:第二乐章“湘江谣”第78-80小节

三、在中部与再现部的连接处,作曲家设计的一段音乐也饶有趣味:先是大提琴以自由的慢散板独奏乡土风味的旋律,要求演奏者自由地抒发情感,就像在唱一首很原始的山歌,不受节拍限制;之后独奏小提琴也以同样的形态加入进来,与独奏大提琴形成极富特色的二声部对位,在音乐上充分发挥了弦乐器的演奏特点,尤其是各种滑音和揉弦的大量运用甚为突出。而到了第101小节处,中部有明确节拍与节奏划分的主题材料意外地由小号号嘴吹奏出来,与大提琴和小提琴声部自由的散拍子形成特殊的对比关系,从而使这段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偶然音乐”的特征,效果十分独特:

例10:第二乐章“湘江谣”第100-105小节

再现部虽然标为Adajio(柔美的慢板),但开始时速度与首部Lento(宁静的慢板)并无差别,在音乐意境上也基本一致。在大提琴声部的引奏之后,主题旋律由小提琴和长笛、双簧管等木管声部以mf的力度齐奏,伴奏声部也比在首部中初次呈示时变得丰满,而且从第128小节转调处开始速度也稍微加快,变为Modrato(从容的行板),因此使得该主题旋律再现时感觉更加温暖、厚实,更像是湘江流域的人们对幸福生活的颂歌。

该乐章结束处是由弦乐和木管声部构成的三个长音柱式和弦:

例11:第二乐章“湘江谣”第144-148小节

如谱例中所示,前两个和弦各一小节,第三个和弦持续了两小节又一拍。第一、二个和弦之间没有共同音,各声部以平稳的方式进行连接;第二、三个和弦之间虽然也没有共同音,但第二个和弦的部分声部却以延留的方式与第三个和弦重叠起来,不仅在语气上使最后结束的感觉更加肯定,而且在第三个和弦中形成bC增三和弦与bD大三和弦的复合,效果十分特别。

(本文发表于《人民音乐》2013年第2期)

责编:吴名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