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文艺评论丨展潇湘风采,奏时代新声 ——评《浏阳河颂》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7-07-24 14:03:31

展潇湘风采,奏时代新声

——评大型交响声乐套曲《浏阳河颂》

作者丨吴春福

(《浏阳河颂》演出现场。资料图)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湾,几十里水路到湘江......”上世纪50年代诞生的歌曲《浏阳河》,让世界记住了浏阳河,记住了长沙,记住了湖南。浏阳河,九道湾,一湾一美丽,一湾一神奇。它绵延曲折220多公里,流经长沙五个区县(市),集名河、名歌、名人于一身,汇山水、人文、历史于一体,坐享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名胜。2015年,为了建设更加富强、美丽、幸福的新长沙,长沙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不负浏阳河天赐之美”,举全市之力、集各方之智,加强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吹响了浏阳河保护与建设的冲锋号。为配合这一行动,长沙市委宣传部策划组织了以“醉美浏阳河,神奇九道湾”为主题的系列文艺创作活动,并决定于2016年5月举办首届“浏阳河文化艺术节”。5月23日晚,作为此次文化艺术节的压轴大戏,由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歌曲《又唱浏阳河》的曲作者邓东源先生担纲创作的大型交响声乐套曲《浏阳河颂》在艺术节闭幕式上成功首演,不仅以音乐的方式全面展现了浏阳河的“天赐之美”,而且以浏阳河为载体进一步弘扬了湖湘文化精神。

声乐套曲是将若干首相互对比、结构独立,但在题材风格或情节内容上有一定联系的声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声乐套曲可以全部是独唱的艺术歌曲,如舒伯特的《冬之旅》、舒曼的《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等,也可以以合唱为主辅以独唱或重唱,如“清唱剧”、“康塔塔”均属于此类。声乐套曲在我国也有着长期的发展历史,如在各地都流传着叙事性很强、形式规模较大的民间声乐套曲。我国近现代的声乐套曲创作在借鉴和吸收民间古老传统与西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诞生了一大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准而且已经广泛流传的经典作品,如《长征组歌》、《黄河大合唱》、《祖国四季》等。进入新时期以来,伴随着音乐文化传播的新形势与大众审美趣味的不断丰富,音乐的体裁与形式也相应发生了一些变化。作为一首全新的声乐套曲,《浏阳河颂》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较好地适应了内容表现的需要,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从形式的角度来说,《浏阳河颂》极大地拓展了声乐套曲中“声乐”的形式内涵:

首先从声乐唱法的选择来看,该作品除了传统的男女美声之外,还大量运用了民声和通俗唱法。多种唱法的选择使得作品在音色的调配上具有了更加广泛的空间,但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作曲家对于唱法与音色的选择不只是简单地从丰富音响的角度出发,而是与丰富细腻的音乐内容表现直接相关。如客家山歌《九伢子》如用传统的美声虽然也许能达到高亢、明亮的要求,但在韵味上却无法与民族唱法演唱的效果相提并论;《浏水谣》如梦似幻、如诗如画的意境与通俗女声小组唱轻柔而有层次感的音色简直像是天作之合。参加现场演出的演员阵容强大,如获得美国林肯中心纽约歌剧院最佳女主角奖和第60届艾美奖的李秀英、获得中国音乐金钟奖和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金银奖的王丽达以及汤子星、韩蓬、吕宏伟、王紫菲、曾勇等等,他们的精彩演绎为作品增色不少。

其次从声乐的演唱形式来看,该作品不仅有独唱、重唱、领唱与合唱,而且还有时代气息浓厚的通俗女声小组唱、纯净如天籁之声的童声小组唱以及独具特色的长沙弹词演唱。特别要提到的是,该作品中除了由交响乐队演奏的序曲《乡音》以及通俗女声小组演唱的《浏水谣》之外,其余的各首乐曲中均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合唱。但与传统意义上那些以合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声乐套曲不同的是,该作品的合唱的运用更为灵活多样。除了典型的大合唱、领唱与合唱之外,合唱还在多首乐曲中充当伴唱的角色,虽然只是陪衬,但在音乐形象的塑造和内容的表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担任合唱的湖南师大天籁合唱团曾获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团体金奖、湖南知青合唱团曾获中国音乐金钟奖金奖,演唱水平都十分高超,他们的突出表现也成为该作品中的一大精彩亮点。

最后从每首独立声乐作品的体裁风格来看,分别包括了歌谣曲、山歌、号子、进行曲、圆舞曲、颂歌等类型。与前两种形式要素相比,体裁风格的选择与内容表现的关系更加紧密和直接。作为作品所要表现的主体,浏阳河既有悠久的历史源流,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有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又有著名的伟人英雄与名优物产。如此丰富而多样的内容表现为该作品中多种体裁风格的选择和运用提供了必要性与可能性,如以歌谣曲来表现浏阳河的悠久历史、以山歌和号子表现浏阳河畔劳动人民的生活、以进行曲和颂歌来表现浏阳河的革命精神与时代发展,等等。贴切的体裁风格的选用不仅使音乐的表现更加精致细腻,而且通过不同体裁风格的对比与变化为整部声乐套曲带来一种丰富多样的特殊品质,令人耳目一新。

综上所述,声乐套曲《浏阳河颂》在表现形式上可谓是极其丰富多样。而如何将这些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较好地融入作品中,在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而又不显得杂乱生硬,这是在该作品创作中一个不可回避的挑战。作曲家在充分考虑形式和内容关系的基础上,巧妙地将多样的表现形式分化于丰富的表现内容之中,并进一步将所要表现的内容纳入到层次分明的交响化整体结构,有效地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该作品的主体部分由四个篇章组成,与交响曲的乐章数量与布局不谋而合。四个篇章都有明确而互不相同的主题,这又与标题音乐又有着一定程度的联系。除了四个篇章的主体部分之外,作品的开始和结尾分别还有独立的序曲和尾声,以民歌《浏阳河》开篇,以《又唱浏阳河》押尾,从而使得该作品在整体结构上层次分明、浑然一体。

作品各部分简介如下:

《序曲——乡音》:该序曲全部由乐队演奏,没有人声参与。这一类似于歌剧序曲的器乐部分不仅仅只是一个引入,而且在作品的整体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整部声乐套曲的引子,该序曲采用了特色鲜明的音乐素材,并将这些素材在之后的各篇章中分别加以贯穿。这也是该作品交响化思维的一种重要体现。该序曲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的材料来源于被誉为“中国古代乐舞活化石”的浏阳古乐:

上例是浏阳古乐中最具代表性的《祀孔丁祭乐章》中第一首《迎神昭和之章》开篇的五小节,音乐古朴典雅,庄严肃穆,缓慢绵长的节奏之中又通过局部的顿音和休止而隐约带上了一丝动感,十分适合乐舞的表现。上例中的六个小节依歌词的结构及音乐的韵律自然地分成两个三小节长的乐节,而这两个乐节的素材又被作曲家别出心裁地分别运用在《浏阳河颂》序曲的不同段落中。该序曲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上例浏阳古乐前三小节中的素材为基础发展而成,开始的主题句完全保留了原素材“la duo re mi”四声音列的结构,在弦乐轻柔的震音与钟琴模拟编钟编磬的音响所营造出来的古朴悠远的背景中由古琴奏出:

该主题句由古琴完整奏出后又分别由箫与弦乐作了展开性的陈述,调性发生了变化,之后乐队的织体逐渐丰满,音乐中出现转折的成分,明显地开始向中间的第二部分过渡。第二部分是整首序曲中情感的高点,作为三部曲式的中间部分,其在音乐素材上既与前后部分形成对比,同时又有承前启后的意义。该部分的主题句如下:

该主题句虽然也与上例浏阳古乐有一定关系,如两个乐节的结束音“suo”与“re”与上例浏阳古乐后三小节中相关部位的落音完全相同,但该主题句的旋律更加强调了前三小节中所没有出现的“suo”音,从而形成类徵调式的色彩,与之前类羽调式的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而类徵调式偏向大调的色彩也更加适合于中间部分情感高点的表现。此外如果仔细品味,该主题句从开始的“suo”音以及句法结构和节奏韵律等来看显然又与之后第三部分歌曲《浏阳河》的旋律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总的来说,这一中间部分不仅较好地完成了对比的曲式功能,同时又实现了音乐材料上承前启后的过渡,更为难得的是,这些技术手段还与音乐表现的情感内涵完美结合起来,确实十分巧妙。序曲的第三部分是歌曲《浏阳河》的旋律相对完整的呈现,具有点题开篇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此处《浏阳河》的旋律在乐队富有动感的织体陪衬下由湖南特有的拉弦乐器大筒奏出,浓浓的“湘味”扑面而来,感人至深。

第一篇章“轮回·神奇九道湾”意在探寻浏阳河的源头,追索历史变迁,感叹岁月轮回,描绘浏阳河流域生生不息而又悠久厚重的人文与原生态景观。本篇章由《浏水谣》、《浏水号子》和《好山好水》三首曲目组成。《浏水谣》讲述浏阳河源头的故事,将汇入浏阳河的小溪喻为一对情人“小溪姐”和“大溪哥”,它们的一路欢歌汇成了浏阳河,流成了九道湾,养育了河畔的人民。该曲的素材明显地来自于序曲中浏阳古乐的前三小节,引子中在乐队的背景上突出了古琴、箫和古筝的音色,营造出古朴悠远的原生态意境。该曲采用了通俗女声小组唱的演唱形式,前半为歌谣曲风格,后半则变为三拍子的圆舞曲风格,两种风格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浏水号子》是一首典型的山歌风船工号子,粗犷豪放,音乐的素材仍然与序曲中浏阳古乐的前三小节有联系。乐曲由四段构成,第一段以自由风的散板开始,喊出了“九道湾里把船搬”的主题;第二段是一段平水号子风格的上板旋律,曲调舒展飘逸,描述在浏阳河中撑船而行的情景;第三段是典型的过滩号子风格,包含了渐慢、渐快、由慢渐快等多种速度变化,由领唱与合唱交替演唱,音乐紧张急促;第四段是通过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长沙之后的抒怀,虽然也属于下滩号子的范畴,但已全然没有传统船工号子中那种对苦难和艰辛的感慨,曲调昂扬奋进,充满了愉悦和自豪之感。《好山好水》主要展现的是浏阳河流域这块山水宝地的美丽与神奇,融合了古典与通俗两种音乐元素,以独唱加伴唱的形式演绎。该曲在音乐素材上虽然仍能感受到浏阳古乐的影响,但作曲家有意识地强化了地方风格,不仅在音调上主要选用了由“la、do、mi、sol”四声音阶为主辅以“re”音的“湘羽音调结构”,而且还在歌词的衬词中巧妙地运用了“戳(骗)你是扎(个)鬼也”等长沙地区的特色方言加以映衬,感觉独特而又自然。

第二篇章“感恩·红色记忆”旨在追忆浏阳河畔的革命风云,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自古湖湘出栋梁,浏阳河畔领风骚。出身浏阳的谭嗣同等人是我国近现代革命的先驱,而毛泽东、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出身地和早期活动地,都跟浏阳河有着密切关系,如秋收起义的地点就在浏阳文家市。至于浏阳河流域诞生的共和国领导人和将军就更加不胜枚举了。因此,浏阳河既是母亲河,又是英雄河。浏阳河哺育了一代代英雄,他们心忧天下、敢为人先,为新中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本篇章由《九伢子》、《铸魂》、《浏阳河畔出英豪》三首曲目组成。《九伢子》是一首歌唱“红小鬼”的客家山歌。在革命战争年代,不少天真懵懂的少年迫于情势小小年纪便随父兄乡亲一起踏上了革命道路,他们被亲切地称为“红小鬼”。经历了革命战争的洗礼,“红小鬼”们在新中国成立后又大都成为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材。这首歌曲便塑造了“九伢子”这样一个鲜活的红小鬼形象。该曲的音乐素材来源于作曲家在浏阳河流域采风时所记录整理的客家山歌,旋律优美流畅,作曲家将其改编创作成男女对唱加合唱的形式,声音色彩更丰富,层次更分明,将“红小鬼”的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铸魂》是一首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颂歌。该曲把人们带到秋收起义的峥嵘岁月,带回井冈山的革命年代,提醒我们牢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乐曲为典型的颂歌风格,采用了再现单三部曲式的结构,第一部分坚定执着,旋律保持在中低音区;第二部分激昂奋进,旋律高亢明亮。第三部分虽然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但结尾处由原来的坚定执着变得更加辉煌,整体感觉大气磅礴,撼人心魄。《浏阳河畔出英豪》歌颂的是浏阳河边英雄辈出、后继有人。该曲由两部分构成,前部分以长沙弹词为主,由长沙弹词的国家级传承人彭延坤老先生亲自带领徒弟演绎,以曲艺边说边唱的特殊形式将浏阳河畔有史以来的众多英雄豪杰一一评说;后部分主要以交响合唱的形式对浏阳河畔英豪中现当代的几位重要人物进行歌颂,主要的音乐素材由歌曲《浏阳河》发展而成,采用了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第一、三部分速度适中,优美抒情;中间对比的第二部分则采用了进行曲风格,坚定自信,铿锵有力。全曲结束时在辉煌的背景中点出了“浏阳河水滔滔,唱不够这方山水出英豪”的主题立意。

第三篇章“传奇·流芳溢彩”意在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浏阳河畔各行各业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缔造了一个个新的传奇。浏阳河流域地肥水美,物产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名扬天下的浏阳烟花、香飘四海的浏阳河酒以及举世瞩目的超级水稻。本篇章的三首曲目《我像烟花绽放爱》、《浏阳老酒》、《浏阳河边稻花香》便分别与这三种特产相对应。在这三首歌曲的创作中,作曲家并不是简单地讲述这三种特产的故事、宣传这三种特产,而是巧妙地进行了题材立意的转换,从而使作品的立意更高远、志趣更深刻。《我像烟花绽放爱》以烟花为切入点,把人生比作舞台,每个人都追求在这个舞台上闪亮绽放。当然,绽放的方式和内容多种多样,但其中有一样应该是永恒的,那就是爱。如果每个人都绽放爱,世界将更加和谐、美好。《浏阳老酒》以家乡的浏阳老酒为载体,表达了出门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浏阳河边稻花香》以袁隆平院士和他培育的杂交水稻为载体,把袁隆平喻为“大地之子”、“稻田守望者”,以音乐的方式再次向世界展示了这一“带给人类新希望”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从音乐素材的角度来看,前两首《我像烟花绽放爱》与《浏阳老酒》较为自由,而《浏阳河边稻花香》中则再次明显地出现了序曲中的材料。这一安排看似无意之举,但从全曲的结构来看,《浏阳河边稻花香》恰好处于“黄金分割点”的位置,此举一方面可以阶段性地凸显出该曲在整首作品中的特殊地位,另一方面从“起承转合”的音乐发展功能上来看,如果说之前的第二篇章与本篇章的前两首都属于“转”的范畴,那么此处通过局部材料上的呼应也就部分地实现了“合”的意义。

第四篇章“展望·筑梦明天”旨在展现浏阳河畔的人民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团结一心,为全面实现小康、为谱写“中国梦”之长沙篇章而奋勇向前的决心与信心。该篇章由《大湖湘》、《新湖南,新长沙》、《在长沙,我等你》、《又唱浏阳河》四首曲目组成。《大湖湘》表达了三湘儿女在党的领导下追梦、圆梦的坚强决心。本曲在音乐材料上选用了具有湖南地方风格的音调,与第一篇章的最后一曲《好山好水》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呼应关系,延续了从前一曲《浏阳河边稻花香》开始的“合”的功能意义。本曲在湖南地方风格的使用上比《好山好水》中更加强化,不仅在歌曲旋律中始终贯穿,而且在间奏中还能明显听出类似于湖南花鼓戏的音调。《新湖南,新长沙》以舒缓、甜美的童声切入,预示湖南后继有人。之后同一旋律移高小三度由混声合唱再次陈述,结实丰满的音色蕴含着内在的力量。从第二段的间奏开始音乐由3/4拍转入4/4拍的进行曲,逐步展开、层层推进,给人以催人奋发的信心和力量,强劲的节奏和嘹亮的歌声,展示了长沙人为谱写“中国梦”长沙篇章而奋勇前进的雄心壮志。《在长沙,我等你》用时尚的音乐语言、时尚的演唱组合再次展示了星城长沙的魅力,向世界发出了“山水洲城”的邀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曲和前一曲《新湖南,新长沙》最开始主题动机所用的音符完全一样,但作曲家在后来的创作中却将两首乐曲塑造成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充分显示了作曲家驾驭作品风格和创作技巧的能力。《又唱浏阳河》直接取用作曲家于1995年所作的原作加以重新编配而成。该作品早已家喻户晓、广为传唱,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星光奖”、“全国十大城市金曲奖”等多种奖项。作为本套曲最后一个篇章的最后一曲,该作品也为浏阳河的故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因此该作品演出时用了95把二胡齐奏《又唱浏阳河》的旋律。虽然此举明显是一种附会,但95位二胡演奏员整齐地分散在音乐厅的舞台及过道上,加上舞台上近百人的交响乐队以及舞台后部楼上的二百余名合唱队员,他们一起演奏(唱)时产生出一种类似于“乐队剧场”效果的强大音场,熟悉的旋律在整个音乐厅里回荡,感觉十分震撼。

尾声是作曲家特地创作的一首主题歌《浏阳河颂》,唱出了潇湘儿女对母亲河的感恩之情,道出了浏阳河奋进奔涌向四海天边的宏伟心愿。该曲既是整首套曲的同名主题歌,同时又是浏阳河故事、浏阳河精神的一种升华。在音乐材料的选择上,作曲家有意跳出了各种风格的局限,选择了一种普适风格的音乐语言,用纯美声演绎,音乐大气磅礴、气势恢宏,象征着浏阳河的故事和湖湘精神终将传向世界,走向未来。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新时期以来,随着软硬实力的全面快速发展,中国确实发生了很多动人的“故事”,值得我们去讲述和书写。而对每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来说,“中国故事”中还包括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家乡故事”。家乡的山与水,家乡的情与物,家乡的记忆,家乡的变迁,这些都是“中国故事”中不可或缺而又最为多姿多彩的成分。因此,“讲好家乡故事”也正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种特殊的践行方式。《浏阳河颂》便正是这样一部“讲述家乡故事”的典范之作。这部作品是一大批生长生活在浏阳河畔的湖湘艺术家们辛勤劳动的结晶,除了主创作曲家邓东源,还有作曲家殷景阳、杨明国及本省词作家郭天柱、金沙、李大剑、肖正民、胡述斌、蒋志飞、高一歌、蒋军荣、廖建中、卢义方等诸多词曲作家参与,主题歌由原省文联主席谭仲池先生作词。该作品的创作前后历时一年多时间,词曲作家多次深入浏阳河源头和沿岸采风,采集到了珍贵的浏阳古乐、客家山歌、船工号子等原生态的音乐素材,并将这些素材直接融入到该作品的创作中,为整部套曲创作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创作过程中,有关方面曾先后7次召开评审会与作品试听会,反复听取专家和群众意见,有的作品前后修改11稿才最后定版。

诚然,对于这样一部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诸多创新的大型交响声乐套曲,创作的难度和复杂性是可想而知的。虽然作曲家及其他主创人员通过他们的努力已经使作品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也还有一些值得进一步改进之处,如风格频繁变化所带来的离心力是否可以更有效地用音乐的手段来加以平衡、个别篇章如第四篇章中的曲目是否还有精简的空间、长沙弹词与交响乐队是否有进一步深入结合的可能性等等。期待这部作品下一次亮相时更加精彩、更加完美。

(本文发表于《人民音乐》2016年第9期)

责编:吴名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