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文艺评论丨交响诗《长岛人歌》研究——②历史的湘江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7-07-24 11:39:10

交响诗《长岛人歌》研究

作者丨吴春福

(湖南省交响乐团《长岛人歌》演出现场。田芳 摄)

第一部分 “历史的湘江”

第一部分“历史的湘江”是对湘江远古历史的追思,主题素材取自于一首古老的琴歌《古琴吟》(又名《相思曲》):

谱例2:


这首琴歌也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6小节,第二乐句5小节,为不太常见的“前长后短型”乐段结构。两个乐句在材料上属于派生的关系,且都以相同的宫音结束。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跳进不多,宫、羽、徵三音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柱性作用。该旋律主要以呼应、重复等手法逐渐展开,第一乐句中还局部运用了“鱼咬尾”的手法,从而使得整段旋律如涓涓细流般丝丝入扣、拨人心弦。


该琴歌原来的题解中是将无人弹弄的古琴比作被人遗弃的女子,以此来抒发其怨恨寂寞的情绪,但经作曲家“取其曲而不取其意”的处理并加以乐队化的改造之后,此处的音乐形象已无半点“怨恨寂寞”,而是一种纯真、高雅、舒展的“思源”情怀,令人遥想起舜帝南巡等那些与湘水有关的远古传说。

整个第一部分采用了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首部中琴歌旋律先后陈述两次,第一次由单簧管和长笛在中音区演奏,第二次则用了小提琴与长笛和短笛的混合音色,音区提高八度,缥缈的旋律与下方声部上下跳跃的双音音型一起不仅形象地刻画了江水波光嶙嶙的景象,更给人一种如梦似幻、宛若仙境的感觉:

谱例3:

中部则是由琴歌旋律引申出来的展开性段落,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不断向上的模进为主要展开方式,速度渐快、力度渐强,音乐织体从弦乐低音声部开始不断增加,最后逐渐发展为乐队的全奏,并在第90小节处达到一个明显的高潮。这一阶段的音乐发展过程形象地表现了浩浩汤汤的湘江从遥远天际滚滚而来的雄伟气势:

谱例4:

第二阶段一开始便通过速度的“突慢”而形成转折,在随之响起的山冲里人们高亢嘹亮的呼唤声“呦嗬嗬”之后,音乐进入了一段只有十多小节的“中板”段落,弦乐声部以持续的震音音型作为背景,模仿性质的主题材料由铜管声部演奏,结尾处用速度渐慢、力度渐弱的处理为再现部作准备:

谱例5:

再现部的速度比呈示部中稍慢一点,由原来的广板(Largo)变为庄板(Grave), 作为主题的琴歌旋律只出现了一次,两个乐句分别由独奏小提琴和独奏大提琴先后演奏,竖琴和弦乐声部则以非常清淡柔和的音响为之伴奏,音乐感觉更加恬淡、高远。与之相对应,独奏小提琴演奏第一乐句时“这边山冲里一中年妇女唱着灶屋里的哼歌子”,独奏大提琴演奏第二乐句时“那边山上传来两个男人对唱的山歌”。此处的原生态山歌由两位来自韶山冲的农民歌手现场演唱,浓郁的乡土气息与潇湘风情为听众带来强烈的艺术感受。除了在音乐素材上的考虑之外,这部分中出现山歌还与特定的内容联系起来:如果说首部表现的湘江还带有一些虚幻的神话色彩,那么再现部中人声演唱的山歌则昭示着湘江真正流到了人间、流到了世人面前。在交响乐中加入原生态元素的例子不少见,但如何将这些元素自然地融入交响乐而不显得生硬做作则并不简单,显然,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的处理是成功的。

(本文发表于《音乐创作》2014年第1期)

责编:吴名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