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文艺评论丨交响湖南,礼赞潇湘(二)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7-07-24 11:14:10

交响湖南,礼赞潇湘

——近年湖南本土出品的交响音乐作品评介

作者丨吴春福

(二)交响诗《长岛人歌》(作曲:刘振球)

为了庆祝和纪念国家大剧院落成并投入使用,由文化部艺术司、国家大剧院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同举办的“第一届中国交响乐之春演出季”活动于2008年4月下旬至6月中旬在国家大剧院举行。5月7日,湖南交响乐团携四部湘韵十足的交响乐作品亮相国家大剧院,举办了《长岛人歌》大型交响音乐会,为观众展现了原汁原味的湖湘文化。作为此次演出的重头戏,音乐会下半场演奏的是由著名湖南本土作曲家刘振球先生专为此次音乐会而创作的的交响诗《长岛人歌》,整首作品先后展现了湖南的母亲河——湘江“豪放质朴”、“暴烈刚毅”、“柔和温馨”与“开阔绚丽”等四种不同的性格,从而抒发了作者对在这一历史长河中所孕育出的千古英雄豪杰以及辛勤耕耘的朴实湘民的深深敬意。

作曲家自幼生长在湘江边,对湘江有着不同寻常的特殊感情,而毛主席所作的与湘江有关的诗词《七律·答友人》与《沁园春·长沙》等则更引发了其对母亲河的历史性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华,进而把湘江作为湖湘文化的载体加以歌颂。因此,整首作品表面看来虽然是以“湘江”为题材,但实际上却是对湖湘文化的尊崇、对三湘大地的讴歌。

本作品属于交响诗体裁,将湘江的四种不同性格以单乐章的形式分别加以展现。与内容的展开相对应,整首作品除了引子和尾声之外也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各部分都有鲜明的主题和相对独立的结构,因此从整体上来看体现出“单章套曲化”的特征,这也是许多大型单乐章作品中所经常使用的结构思维。

引子部分共30小节,虽然节奏节拍都较规整,但速度频繁发生变化,因此整体上也有些“散板”的感觉。该部分的主要材料来自于一首流传在长沙地区的摇篮曲性质的歌谣,其材料在后面的各个部分中都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从而成为统一全曲的重要结构因素。在引子部分结束前的“极慢板”段落中,作曲家使用了一种特别的“打击乐”——取自湘江支流浏阳河中的鹅卵石,先是自由、神秘地敲击,尔后慢起渐快、弱起渐强。石头相互敲击发出质朴而美妙的音响,不仅带来一丝来自浏阳河的芬芳气息,还原了大自然的原汁原味,而且自然地将听众带到了江边,静静地聆听作曲家诉说湘江的故事。

第一部分“历史的湘江”是对湘江远古历史的追思,主题素材取自于一首古老的琴歌《古琴吟》(又名《相思曲》)。该琴歌原来的题解中是将无人弹弄的古琴比作被人遗弃的女子,以此来抒发其怨恨寂寞的情绪,但经作曲家“取其曲而不取其意”的处理并加以乐队化的改造之后,此处的音乐形象已无半点“怨恨寂寞”,而是一种纯真、高雅、舒展的“思源”情怀,令人遥想起舜帝南巡等那些与湘水有关的远古传说。该部分采用了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首部中琴歌旋律先后陈述两次,第一次由单簧管和长笛在中音区演奏,第二次则用了小提琴与长笛和短笛的混合音色,音区提高八度,缥缈的旋律与下方声部上下跳跃的双音音型一起不仅形象地刻画了江水波光嶙嶙的景象,更给人一种如梦似幻、宛若仙境的感觉。中部则是由琴歌旋律引申出来的展开性段落,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不断向上的模进为主要展开方式,速度渐快、力度渐强,于第90小节处达到一个明显的高潮,表现了湘江从遥远天际滚滚而来的雄伟气势;第二阶段一开始便通过速度的“突慢”而形成转折,在随之响起的山冲里人们高亢嘹亮的呼唤声“呦嗬嗬”之后,音乐进入了一段只有十多小节的“中板”段落,结尾处用速度渐慢、力度渐弱的处理为再现部作准备。再现部中琴歌旋律只出现了一次,两个乐句分别由独奏小提琴和独奏大提琴先后演奏。与之相对应,独奏小提琴演奏第一乐句时“这边山冲里一中年妇女唱着灶屋里的哼歌子”,独奏大提琴演奏第二乐句时“那边山上传来两个男人对唱的山歌”。此处的原生态山歌由两位来自韶山冲的农民歌手现场演唱,浓郁的乡土气息与潇湘风情为听众带来强烈的艺术感受。除此之外,这部分中出现山歌还与特定的内容联系起来:如果说首部表现的湘江还带有一些虚幻的神话色彩,那么再现部中人声演唱的山歌则昭示着湘江真正流到了人间、流到了世人面前。在交响乐中加入原生态元素的例子不少见,但如何将这些元素自然地融入交响乐而不显得生硬做作则并不简单,显然,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的处理是成功的。

第二部分“战斗的湘江”表现的是母亲河坚韧不屈的独特性格以及湖南人民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从革命战争时期的“反围剿”到前些年的抗洪、抗冰,湘江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该部分开始前有一段渲染战斗气氛的过渡段落,其核心素材来自于引子部分的第一乐句,但为了适应形象内容的需要而进行了较大的变化,音响紧张刺激、节奏坚定刚毅,犹如战斗的号角一般,与其他声部加入的急速进行的音型一起生动地营造了战斗即将来临的紧张气氛。该部分采用了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首部和再现部是同一个战斗的主题,中部则是一个抒情的旋律,其开始处最重要的主题是用《浏阳河》的音调改编而成。

第三部分“思念的湘江”表现的是湘江温柔多情的性格,以一些极富感染力的民歌旋律来表达妻子对丈夫的思念、母亲对孩子的思念等人间最真挚的情感。这一慢板部分开始之前,引子主题以相对完整的形态出现,在作为一种结构贯穿因素的同时也较好地实现了从前一部分战斗主题到慢板部分的过渡作用。为了使慢板部分不拖延整首作品的音乐发展进程,第三部分采用了较为简单的并列单二部曲式结构,两个部分的材料都由不同的湖南民歌旋律构成。第一个主题材料来自于湘中一带广为流传的汉族民歌《送郎》,第二个主题材料则来自于在长沙周边市井中流传的童谣《牵羊买羊》。

第四部分“奔腾的湘江”表现的是湘江奔流不息、开阔绚丽的性格以及当今湖湘人民激昂奋进的精神风貌。该部分的主题材料与第二部分的中部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旋律的组织结构和主题的性格面貌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该部分采用了复三部曲式结构,首部由两个主题构成。第一主题也是以《浏阳河》改编而成,但与第二部分中迂回向下的旋律发展趋势不同的是,此处的音调经过开始处短暂的下降后便不断上扬,并在较高的音区中结束。与之相应,该主题以乐队全奏的形式陈述,饱满的旋律和丰富的织体使这一主题显得更加振奋昂扬,形象地表现了湘江奔腾汹涌的气势和湖湘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第二主题由第二部分中部中一个短小的连接材料发展而成(第246—249小节),旋律清新流畅,激情四溢,从中可以很真切地感受到当今三湘大地欣欣向荣的景象。中部的主体部分表现的是赛龙舟的场景。“赛龙舟”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俗活动,而且与湖湘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作品中除了用震天动地的锣鼓声与吆喝声描述龙舟赛上你追我赶、热闹非凡的情景外,中间还插入了一段气息悠长、庄严崇高的旋律,以之来表达对屈原的缅怀和崇敬。再现部完整再现了首部,之后进入整首作品的尾声,在木管与弦乐声部急速反复的四音级进下行的音型中,铜管声部全奏以《浏阳河》音调改编的旋律片断,然后速度放慢,以一个辉煌的结尾句结束全曲。

责编:吴名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