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艺苑风采丨岳瑾:我写大山里的歌剧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7-05-31 10:54:55


我写大山里的歌剧

——《以青山的名义》音乐创作探索

作者丨岳瑾


(歌剧《以青山的名义》演出资料图)


由湖南省昆剧团五岭歌舞团演出的大型歌剧《以青山的名义》在2012年湖南省第四届艺术节上荣获“田汉大奖”、“作曲奖”,并受到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好评。剧中核心人物刘真茂在狮子口护林30年的感人形象及影响至深的精神力量给人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近100分钟的演出,在一定程度上形象生动,朴实典雅的实现了一次戏剧的音乐性和音乐的戏剧性的美好展现,音乐之所以能成功,与自己长期的艺术追求和苦于钻研民族歌剧的表现手法和强调个性化的写作特点是分不开的。现就《以青山的名义》歌剧的创作手法与特点作简单的陈述。

一、歌剧音乐风格的把握及表现形式的确立

将民族民间音调或戏曲中有特点的音乐元素融入到创作中来是我国至1945年以来形成的中国新歌剧典型化的创作特点,几十年走过的道路极不平坦,特别是近年来这种创作理念还曾受到一些人士的质疑。显然,当代中国歌剧风格的把握及表现形式可以有多种定位,但对于《青山的名义》这部不具备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和没有强烈的舞台行动以及没有十分个性化矛盾冲突的这类歌剧,恰恰是以抒情为主,一种平凡人物的内心独白,类似涓涓细流、舒缓亲切而又十分富有内涵的浓情表述,根据这样情境而运用湘南本地众多色调丰富、结构相互简单的民族民间音调来进行创作却是再好不过了,所以,下笔以前,我就将短小精悍、深情委婉、绚烂多彩的湘南民歌作为全剧音乐的珍贵素材,并运用歌剧的手段融汇贯通于全剧之中,并确立以分节歌的表演形式作为唱段设置的重要手段。为什么要用分节歌这种表现形式,最重要的一点是我觉得它与剧中人物情感、地域特点及生活习俗十分吻合。所谓分节歌就是结构方整,短小简洁且题鲜明,陈述方式单一且富有效果,更重要的是在同样曲调的重复中多次大段不同的歌词,由于短小动机的不断重复和反复强调而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开始剧中刘真茂的唱段《湘之情》是第一次将主题音乐用声乐的形式陈述出来,主题a乐句前后再现,重复了三次,而主题B乐句在中段重复了四次,由于旋律处理巧妙得当,乐句之间连接流畅自然,不到两分钟的唱段却没有单调累赘之感,这种分节歌的手法还运用在《与你同行》《隐居深山二十载》《大山儿女竟风流》等唱段中,在演出中同样收到好的效果。另外,分节歌里还有一种叫做“变化分节歌”的样式,就是核心音调在重复出现时可以根据词意作适当的变化处理,而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明和逼真,这种样式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鳟鱼》和《魔王》里有很好的体现。我在《以青山的名义》这部歌剧里,由于歌剧场景变化以及人物内心的变化,也试着运用这创作方式去处理唱腔。比如同样是郴州民歌《怀胎五月五》的素材,在《山道弯弯》和《饶臣香山歌》的唱腔中都作了旋律和音调上的变化处理,产生了多种截然不同的视听效果。

二、歌剧“主导动机”及人物,场景音乐的设置与贯穿。

从西方歌剧的诞生到瓦格纳时代用“主导动机”这一理念贯穿到歌剧创造中并得以极端强化以来,设置形象鲜明的歌剧主题音乐便是作曲家追求的一种目标与方向,《以青山的名义》这部歌剧从核心人物刘真茂到其它人物原型都是土生土长,秉直厚道的郴州人,他们身上充满着质朴、纯真的山野气息,所以我应该找到同样适合于他们那样一种形象和性格的主题,于是,通过反复思考、比较、在众多的湘南民歌素材中提炼出这样一个创作性的主题音乐作为刘真茂这个人物的“主导动机”,也可以看成是代表全剧音乐形象的一个重要主题:这是“主导动机”的a乐句,属于典型的羽调式旋律,主音上方四、五度间“2”与“3”对“6”进行有力的支撑,而“7”与“5”是作为主音“6”的上下方的自然辅助音出现,就好像是西洋调式中的“回旋”音,这样就有了“柔”的感觉。“7”虽然是弱拍出现的辅助音,却为旋律在调性发展的变化中埋下了伏笔,旋律的音程关系是平稳的,属于“窄幅”波动范围,这就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刘具茂那种沉稳质朴、舒缓亲切的形象。紧接B乐剧:旋律突然拓开、停留在“宫”音上,并将“7”音安排在强拍上出现,这就使调性(变宫为角)有了一种本质上的改变,听众在听觉上可以理解成以C为宫的:这样的进行,它给人一种明亮坚定、豪迈果敢的感觉,表现了主人翁坚守大山的坚强意志,紧接旋律立即从高峰上跌落下来:顿时柔和的进行,节奏与气口让人感受到刘真茂那种对大山林海的一种深沉的爱。这一音乐主题简约朴实,没有进行刻意的修饰与美化,就这样我让它在整部歌剧中反复出现,特别是b乐句出现达数十次之多……。

有时我也让这个主题的“基因”融入到刘真茂的其它唱段中,也可以说是“主导动机”派生出来的旋律,如《天上白头地下光》的核心音调就是“主导动机”b乐句演变过来的,另外,我将带有传奇色彩的民歌小调《怀胎五月五》作为另一个重要主题而出现须全剧首、中、尾的伴唱曲《山道弯弯》之中,并将它作为刘真茂的妻子饶臣香的音乐主题,这个小调是湘南乃至整个湖南都能感受到的那种充满无穷魅力、委婉动人、朗朗上口的微调式旋律:节奏的律动感与刘真茂的主题完全吻合,可谓是“心心相印”,而更加多出一份柔美,思念和淡淡的忧郁,曲调是方整性的,属于典型的四乐句起承转合的单乐段,非常适合于饶臣香这位吃苦耐劳、含辛茹苦的中国农村妇女的形象。在间奏中,我用二胡和琵琶的Solo进行演译,给人无比沧桑、无比缠绵的感受。而当我将这一动机运用在《山道弯弯》的合唱中,却将主题进行了升华与拓展,特别是中段:并在高音区保持和进行调式交替,表现了一种感叹、一种歌颂和赞美,而当我将这一动机运用到刘真茂与黄润山的对唱,却又是那样风趣幽默,轻快而富有活力:


刘真茂曾是军人,军人的性格和气质无时不在他后来的守林生涯中还原与显现,所以在歌剧序曲中的开始处我就强调了这种中国大调式的“军人主题”,然后再引入现实中的刘真茂的“主导动机”而造成一种时空与调性上的反差。在特殊的环境与场景中,如《穿新军新》《我曾走在小路上》等唱段中,我用一种推进性的节奏和三连间的进行很好的体现了刘真茂骨子里透出来的坚忍不拔的军人气质。

歌剧的主题音乐的陈述与展开固然重要,合乎情境的、民俗的、色彩性的场景及情绪音乐更能产生一种生动美妙的艺术效果,《今夜无眠》音调是由“主导动机”派生出来的一首伴唱曲,深情高尚,意韵悠长,而郴州地区极富特点的《哒哒丢》以及八六拍子的小精灵舞蹈曲《采一朵山花献给你》在表现民俗及结婚等场景中发挥了色彩斑斓的效果,当然在运用这些民歌时我还是考虑到它与全剧音乐的统一与协调,比如《怀胎五月五》的调式和旋法上还是相似之处。

三、用丰富作曲技法和手段表现各种戏剧性的场景和冲突

歌剧《以青山的名义》尽管没有复杂的情节和尖锐的矛盾纠葛,然而,它毕竟是戏剧,也是有不同人物的情感抬头以及人物心灵的碰撞而带来的情感渲泄还有不少令人感动、令人震撼的歌剧场面。所以,完全靠单一的作曲手段是完成不了这样一部歌剧,因此我在调性、节奏、和声以及音乐的纵向的表现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比如开场曲《狮子口太险了》,是在E羽调式上由浑厚的男声合唱在中低间区进行陈述,当唱到“狮子口的雨雪太猛了”时,旋律的八度拓展使人马上激动起来,当高音区保持至三个乐句以后,随着旋律的下行回归在主音的低音区,然后突然又是一个八度上行在E宫调式的主音上唱出(同主音转调),歌声马上变得明亮而有生气,表现了守林人的坚韧不拔以及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和希望。这种运用西方同主音转调的手法在这里显得非常贴切和自然。

第三场《山神来了》是写刘真茂与偷猎者的一场生死较量,我用了不少的三连音和同音进行以及密集音型的堆积来渲染现场的气氛,还将西洋宣叙调的节奏融入中国音调:合唱队的演唱更增加了它的动力性,通过一系列分裂音型的展开和推进引出了:

充分体现了英雄的浩然正气。接下来的《一个人的山溪水》是全剧不可多得的一段咏叹调,它是由合唱队气势磅礴的长音和弦引入,继而减弱、减慢成为有休止符的停顿,意识着人们的感叹、思索,再引入刘真茂的内心情感的抒发,中部的间奏是他的“主导动机”的变化展开:

《等你回来》是刘真茂、饶臣香夫妇与儿子的一段三重唱,饶臣香在剧中是作为女中音音区来安排的。这反倒使她的音区距离两个男声更近一点,也就是意味着声部如果处理不好就更拥堵,所以我动用了三声部的对比模仿式的复调写法,并分清各个阶段部线条的主次关系,使三重唱的效果出来了。当刘真茂与儿子和夫人的心结打开了,这时候是在深厚的弦乐背景下由钢琴奏出宽广雄厚、大气恢宏的主题音乐,刘真茂一家人更坚定了守山的信念,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我在歌剧《以青山的名义》创作中借鉴了中国歌剧的一些典型和非典型的经验,并根据该团演员队伍的实际表演情况而运用了民族民间及本土音乐的素材进行创作,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且将继续努力,朝着繁荣和发展我国歌剧事业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本文原载《艺海》2013年12期)


责编:吴名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