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艺苑风采丨张利萍:她的照片会呼吸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7-01-20 19:27:50

(炉火红  张利萍作品)

张利萍:她的照片会呼吸

作者丨 雷云峰

摄影是她的生命。她曾为在川西高原顶着缺氧重压捕捉到藏胞的剽悍而欣喜,也为在美国西海岸与瑰丽的火烧云失之交臂而懊悔,她用镜头记录着我们在灯红酒绿的城市无法看到的“原生态”。


无意中听到一对情侣说要到澳门拍写真,问及原因,是澳门特有的灵气吸引着他们。

后来问了几个密友:印象中的澳门是什么样子?她们的回答中只有大三巴牌坊和渔人码头。

在上个月的《澳门日报》上看到《湖南摄影家眼中的澳门》的一组图片,心中一震,那里的澳门是鲜活的。

那些照片,都出自于湖南摄影家张利萍之手。

还没见张利萍之前,我加了她为QQ好友。

她的好友评价里说她是一个古灵精怪、时尚、善解人意的女人。

看到这,我开始勾勒,脑中画出一组线条。

在酒店门口等了十来分钟,张利萍准时赴约。她左肩背着一个专业相机包,脚步很快,见了面连忙说:“对不起,让你久等了”。

突然的直觉是,虽然生活在大都市,张利萍的生活却少了几分喧嚣。

后来她告诉我,她自由惯了,俗世的规矩会让地窒息。


“牛屎会让我的照片更天然”

东南亚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中国区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等等,眼前的这个女人,是N个头衔的集合体,也是中国摄影界鲜有的女摄影家。

她一辈子离不开摄影。1978年从农村调回长沙后,她一门心思搞摄影。

其间10年她已成长为小有名气的摄影师。

张利萍的作品,冷静、理性、独特,一种神秘的气场会弥漫出来。

她说自己就是“局外人”,没有局外人的眼睛,是拍不出好东西的。

张利萍到过很多地方,“每一次出去采风,就是一次脱胎换骨,”她用地道的长沙话说。

1998年7月,张利萍跟着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的采访团去色达草原采风,在那儿,“生平第一次听见了天堂的声音”。

“扎西县长,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她说。县长每天陪着他们,给他们的摄影活动做引导。

某天,当地的白塔开光盛典,成千上万个僧侣穿着枣红色的纱衣,口里念念有词地朝拜,队伍连绵数千米,望不到边际。

“整个场面全部都是红色,经幡在大风的吹拂下簌簌作响,长号的声音震耳欲聋。当时我就已经傻了,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她边说边做起当时的表情,突然扭过头来,郑重地说:“这种感觉,生活在大都市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几分钟后,她回过神来,赶紧跟着僧侣队伍跑。但刚到高原,一行十几人都出现了高原反应,她说那时已经忘了身体的不适,只知飞快地跑,“耳朵里只剩下风的声音”。

她拿着相机,条件反射地摁下快门,一张接着一张。她找到一个土丘,趴下,准备拍下震撼。左手托着相机,右手却按到了身边的牛屎。她自我安慰:牛屎会让我的照片更天然。

“拍扎西县长是个偶然,在拍完喇嘛之后,我看到一束光,光下,扎西县长的脸扣人心弦,坚毅、憧憬,这才是我想要拍的扎西汉子。”她说。

专家说这张照片如木刻,似版画,像雕塑,给人以震撼。


桃李满长沙

用QQ作为沟通方式,50多岁的张利萍已经习惯了。和她聊过天的人都知道,她打字的速度很快。

QQ好友对她的评价是“拼命三娘”,雷厉风行。

见面时,发现她语速更快。让我想起《女人不坏》里的唐璐,一副女强人的形象,强势但知性。

1978年,张利萍以优秀知识青年的资格调回长沙,到青少年宫工作。

她说,她喜欢孩子,把孩子当成了事业的重心。

1983年的一天,张利萍脑子里闪过一个想法:成立一个少年儿童摄影协会,培养孩子们的兴趣。

她连夜赶写了一份关于筹建长沙市少儿摄影协会的可行性报告。

次日清早,她一溜小跑,来到长沙市政府。站在市政府的大门口,才发现,自己不知道要找谁。

“不管了,就直接找市长吧。”推开市长办公室的门,没顾上询问对方的身份,她脱口而出:“我是长沙市青少年宫的职工,我们想筹建长沙市少儿摄影协会,这是我们的可行性报告。”

对面是位和蔼的长者,在询问了一些相关细节后,叫她回去等消息。不久,市政府同意了张利萍的提议,拨给8000元资金。于是,长沙市少儿摄影协会在1983年成立,成为省内的第一个少年儿童摄影组织。

接下来,是爬山涉水,湖南、贵州,她带女孩子们“满世界疯”。

一批“小摄影家”跳出来了,不少童心独具的摄影作品在国内摄影展中获奖。

紧接着,闲不住的张利萍又和朋友一起组建了湖南省青年摄影家协会,开办了青年摄影班。

经她培训的学员多次参加国际、国内摄影竞赛活动,获得多个国际、国内奖项。许多学生都成为单位栋梁之才。我对她说:“您算是桃李满天下。”她赶紧否认,“满天下算不上,算得上满长沙。”

说到这里,张利萍笑了,非常满足的那种。

(澳门西湾大桥  张利萍作品)

她的澳门情愫

她喜欢藏区,也喜欢澳门。她与澳门有着剪不断的缘。

2010年6月9日,张利萍在北京澳门中心举办了《印象澳门》摄影作品展。

参展的89幅作品,从长沙到北京,整整装了4大箱。

开幕式上,张利萍一如既往地低调,一身黑色,但不忘用丝质长围巾点缀。

作为主创人员,她发言不多。她说她要说的话全部都融在照片里了。

其实,早在回归前,她就曾与澳门基金会合作,率领湖南省摄影家代表团赴澳门举办“湖南风光摄影展”。

张利萍和她的同事,以手中的镜头,以同胞情爱国心,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文化交流。

从她的镜头里,澳门人看到了湖南的灵动。

“江山如此多娇”,是很多人共同的感慨。

张利萍注定停不下来。趁机,她又和同事们在澳门采风,回湖南举办“澳门采风摄影作品展”,出版了《迎回归―澳门摄影作品集》。

她拿出摄影集给我看。我说,你的照片会呼吸。她说这是她最喜欢的评价。

间歇,我问她为什么要拍澳门,她说对澳门有一种特别的情愫。

她的镜头,从历史悠久的大炮台到金碧辉煌的购物商城,从焚香缭绕的妈阁庙到钟声回荡的大教堂,快闪地记录着中西文化碰撞后的澳门。

那是一转身的距离,古老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时空交错,快得让人气喘吁吁却大呼过瘾。

这次的展览很成功,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青年报都进行报道。

数十幅摄影作品被人民网、五洲传播网在收藏和摄影作品栏目中推荐,另外还被澳门特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和中央驻澳门联络办北京办事处收藏。

《印象澳门—张利萍澳门摄影作品集》也即将出版。

张利萍,作为一个内地的摄影家,凭着她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对澳门深厚的情感,拍出了反映澳门方方面面、颇具特色的精美图片。

在她内涵深刻、大气的照片里,能让观赏照片的人感受到原生态最强烈的冲击力和亲和力。


(本文原载《人物·文史博览》

责编:吴名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