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艺苑风采丨王阳娟解读湘剧魅力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6-11-15 15:21:01



湘剧《月亮粑粑》剧照


在“湘鄂赣皖地方戏曲文化解读”讲座的发言

王阳娟


大家好!

我是王阳娟,出身于梨园世家。我的爷爷李福祥是著名汉剧演员,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获演员二等奖。美学家王朝闻曾著文称赞他是“真正懂得如何强调细节的好演员”。他的代表作《思凡》,我把它视为传家宝,传了一代又一代。我的父亲李少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德汉剧高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我的外公、我的母亲都是戏曲演员。

我是在一个充盈着戏曲艺术的氛围中长大。从小就生活在戏曲团体中间,耳濡目染着前辈的艺术活动,从1岁多就开始被叔叔们抱着演出,4-5岁就参加剧团的演出活动。我记住那句台词是说:叔叔,你说错了。因此,我爱上了戏曲……1973年9岁的我考入常德市汉剧团,师承著名汉剧和京剧表演艺术家龚锦云、李玉贵老师工文武花旦。调入湖南省湘剧院后,得到湘剧表演艺术家彭俐侬大师唱腔的熏陶和陈爱珠老师的点拨,再拜湘剧表演艺术家曾金贵为师,从而顺利完成了由汉转湘的剧种过渡。

这些年来,我演了一些戏,得到了观众、专家、领导的认可,党和国家给了我很多荣誉和头衔:国家一级演员、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委员、全国三八红旗手、省五个一批人才、国家一二一工程第二梯队人选、中组部直控专家、现任湖南省湘剧院院长、湖南省政协常委、湖南戏剧家协会主席、湖南省文联副主席。

说实话,对这么多的头衔和光环,我自己还是很清醒的,深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始终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文艺工作者,一个戏曲演员。

今天,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戏曲之美,并借此机会向大家汇报我从艺多年的一些感受。

根据讲座要求,我想从三个方面与大家一起进行交流探讨:一是介绍一下湘剧,二是谈谈个人对湘剧艺术的一些体会,三是谈谈剧团工作的一些感想。


一、关于湘剧

湖南是一个戏曲大省,有十四个地州市,拥有十九个剧种,2000年时,全省举行了一次地方戏调演,就是以十九个地方剧种命名为“十九和弦”。现在湖南的十九个剧种,生存状况不一,有的群众基础很好,剧团数量也很多,传承得也还不错。有的剧种就不那么乐观了。目前,湘剧在湖南省,还有四个专业剧团:分别是湖南省湘剧院,长沙市、茶陵县、涟源市,当然,除了湖南省湘剧院外,其他都叫做传承保护中心了。

湖南为湘,湘剧是代表湖南地方特色的一个大剧种。溯源湘剧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曾被誉为全国十大剧院之一,2013年湖南省湘剧院被文化部列为全国39家地方戏重点院团之一,剧院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单位。文化体制改革后,成为湖南省唯一保留事业编制的省直院团。湘剧拥有高腔、弹腔、低牌子和昆腔四大声腔,但也有学者坚持高腔、弹腔、昆腔、乱弹四大声腔的观点。各个声腔传入湖南的时间不同,湘剧的高腔源于弋阳腔,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已有关于弋阳腔在“两京、湖南、闽、广用之”的记载。弋阳腔在传入长沙之后,经“错用乡语”、“只沿土俗”和融合打锣腔等地方音乐,从而在弋阳腔滚唱基础上衍变成湘剧高腔。

昆曲传入长沙时间稍晚,根据“长沙老廊庙班牌”,清朝康熙三年和六年,既唱高腔、也唱昆曲的戏班先后成立。但此时昆曲逐渐衰落,并逐渐退出湘剧舞台。所以实际现在湘剧传统戏流传下来的剧目非常少,而坚持湘剧高、弹、昆、乱的学派则把低牌子归到了昆腔一类。

弹腔又叫做南北路。湘剧吸收了徽班中的很多剧目,作为湘剧经常演出。另外,湘剧还从汉剧中吸收了有些剧目。所以,湘剧的早起与徽剧、汉剧都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南北路声腔的传入,在湘剧舞台上开始出现了高、乱合演的情况,由于高、乱同台,得以互相借鉴,相互促进:高腔吸收了乱弹所长的做工和武打;乱弹则受高腔滚唱的影响,发展了长段流水,使湘剧的唱腔和表演艺术又前进一步。清光绪年间京剧开始传入长沙,京剧艺人在长沙参与湘剧班同台演出,湘剧艺人又向京剧学习难度较大的武功,在演唱中吸收了京剧的一些花腔。

从以上的湘剧四种声腔的衍变,大体可以断定,湘剧发源于明代,至清朝中叶已逐渐形成为多声腔的剧种,又历经变化而形成以高腔和弹腔为主要声腔。

湘剧的传统剧目很多,据统计现有传统剧目六百多个,加上散折戏,多达一千多个。湘剧的传统剧目,不少出自宋末南戏、元代杂剧和明清传奇,也有少数系艺人创作和改编的剧目。高腔的“四大连台”和“六大记”,是演出时间最早、保留时间最长的代表性剧目。“四大连台”为《封神传》、《目连传》、《西游记》、《精忠传》,每本可连台演出五至七日。六大记为《金印记》、《投笔记》、《白兔记》、《拜月记》、《荆钗记》、《琵琶记》。乱弹的“八大连台”、“江湖十八本”和“三十六按院”,则是经常演出并为观众所熟悉的剧目。建国后,依靠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的合作,对湘剧的丰富遗产进行挖掘、整理,上演剧目由两百多个增至四百多个,并及时抢救了行将失传的剧目三百二十多个。

湘剧表演艺术自成体系。湘剧的传统表演艺术,既有丰富的程式,又能突破程式;既有角色分行,又不受行当的局限;而是从生活出发,塑造出不同人物的艺术形象。如《打雁回窑》,本为正旦唱功戏,却溶进了武旦做工,形象地表现出柳迎春这个富家小姐在经历十年寒窑生活后的性格变化。《哭祖庙》本为老生戏,却改用小生扮演,使刘谌这一人物更符合历史真实。《装疯跳锅》中的蒯通,本为老生戏,却改用净角扮演,以写实性的做工,丰富人物的性格。《空城计》中的司马懿,本为净扮,却改用靠把生角,以达到唱念并重的艺术效果。《八牌庄》中的路遥,《背娃进府》中的表大嫂等人物,泼辣、粗犷、直率、奔放的形象十分鲜明。早期的高腔连台大本戏,重功架与特技。融“百戏”、“杂技”、“武术”等于其中,如《目连》大戏就很讲究“射叉”、“叠罗汉”、“爬竿”等技艺。青阳腔进入后,从偏重大锣大鼓的戏,变为也唱小锣小鼓的戏,特点是唱重于做,做工生活气息很浓,程式化的动作不多,如《琵琶记》、《金印记》的表演艺术,至今仍保留着凝重、古朴的风格。昆腔进入以后,表演艺术又有所发展,吸收了昆腔载歌载舞的特点,唱做并重,舞台表演活泼多姿,传演至今,仍有很大的艺术魅力。自从弹腔(南北路)进入湘剧后,在表演程式上有所加强,出现了一批以造型、功架著称的剧目,增设了紫脸这个行当。

湘剧的表演依其扮演不同类型的人物分为12个行当,即大靠(正末)、二靠(副末)、唱工(正旦)、小生、大花脸(大净)、二花脸(二净)、三花脸(丑)、紫脸(重唱的净)、正旦(青衣)、做工旦(花旦)、乔旦(贴,包括小旦、武旦)、婆旦(老旦)等。小生不仅有文巾、罗帽、雄尾、蟒靠之分,而且有穷、文、富、武4种戏路做派(即富贵衣小生、褶子小生、袍带小生、武打小生)。

湘剧人才辈出,在全国有影响的艺术家主要有解放前成名的徐绍清、彭俐侬、刘春泉、廖建华、吴淑岩、董武炎等。解放后成名的艺术家主要有左大玢、王永光、陈爱珠、唐伯华、贺小汉、曾金贵、曹汝龙等等。

戏剧家田汉称赞湘剧道:“湘剧在许多地方剧种中比较完整高级。它的好演员、好戏与平剧(即京剧)无多让,而且有独到的地方。如动作的朴素、感情的强烈,都是难能可贵之处。”几百年来,湘剧一直受到湖湘人民的欢迎。近几十年中,湘剧经过多次晋京、全国巡回以及赴朝、美、英、法、德、日等诸多国家和港台的成功演出,在国内以及海外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湘剧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个人艺术上的一些体会

前面我说过,我出身梨园世家。在家传和剧团前辈学戏的双重影响下,1980年,我首次演出《思凡》,即得好评。后相继演出了传统戏《大破天门阵》、《杨八姐闯幽州》、《春草闯堂》、现代戏《智取威虎山》等四十多出戏的主要角色。本是常德汉剧演员出身的我,将家传的绝学带入湘剧中,我在《思凡》中将佛珠甩到空中再重新套上脖子,便源自我祖父的传授……我在《马陵道》、《金精戏仪》中反串净行,在《猴变》中“变脸”的表演,在《碰媒·逼婚》中现已鲜见的“大脚婆旦”的表演,都让湘剧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尤其在《金精戏仪》里,我将净行、风骚旦、花旦的表演熔于一炉,活灵活现地表现了一个妖精形象。我认为,湘剧在形成之初,就是博采众长。所以,演员不断学习其他剧种优势,不失为一条发展本剧种的路径。这种博采众长,在新编历史剧《马陵道》中再次得到充分的展现。我饰演宫廷乐女车前子。瞬息百态的车前子,一会儿头戴面具呈威武男态,一会儿又转换为艳丽女子,其声腔举止也随之变化。我以净行的功架,短打武生的身段和花旦的本色以及男、女声腔的转换,出色完成了角色创造,赢得观众和专家的赞赏。正是因为有了较为全面扎实的传统戏基础,所以我对于新编戏的创作才能得心应手。曾有专家在《中国戏剧》杂志上以“一人千面的表演艺术的特色”为题,对我的表演进行了分析评价。我也以这个戏获得了第十七届梅花奖。

湖南省湘剧院近年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湘剧《李贞回乡》,以世俗的感性关怀,细腻的情感主线,生动地再现了共和国的第一位女将军的戎马人生和心路历程。全剧情节跌宕起伏,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给观众带来内心深处的震撼与感染。在剧中,我既要演当童养媳时的珍妹子,也要演战功显赫的女将军李贞,要演绎她从对革命的无知到对革命的成熟认识,加上剧中时空转换频频,人物形象、性格瞬息变化,同时还有大量的不同情绪、不同场景、不同时空、不同身份的长段演唱,让演员得以充分展现唱工和做工:

1、 如“睡梦里这颗心儿放不下,挂牵着家乡的山和水,挂牵着家乡父老可康健?挂牵着放牛伢子伴着夕阳归。屋场旁老枫树可发了新枝?半坡上旧堰塘还蓄不蓄水?一根草一寸土想得我好苦,熬到了今日探亲回……”这一段是李贞返回故乡时,深情追忆过往情境的思乡之情。

2、 如“听先生,讲革命,一团烈火燃在心。珍妹子本是穷人女,苦水浸泡十八春。原以为女儿家受苦是命定,却不知命苦更要闹革命。先生说革命先要剪头发,先生的话儿我

句句听!举起剪刀咬紧牙,一剪刀下去不留情……”而这一段则是年轻的珍妹子当年坚定信念投身革命的心声。

3、 如:“小凌你求进步积极向上,像酽了年轻时你的妈妈娘。你看这阳光灿烂春意融,年轻人心底应是春光。”这一段是李贞将军对秀姐的女儿小凌的赞美鼓励之词。

4、 如“叫一声鼓乐班子你给我先吹打一曲《万年欢》,在挂好大红的喜字和喜幛,家乡的鞭炮那可是响彻全世界……”这一段则是李贞将军自告奋勇给古老三、秀姐当证婚人的唱词,充分表明了这位女将军宽广心怀,细腻的情感。我个人偏爱细腻感人的舞台表演,能将人物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我在舞台上追求动得自然,放得轻快,收得凝神。表得真切,悲得痛楚,乐得喜悦,弱得怜悯,坚得刚毅。

5、 去年,我主演了新创作的《月亮粑粑》一剧,这个戏反映的是一个乡村教师在穷乡僻壤坚守三十年,把学生看作是自己孩子的故事。与《李贞回乡》的角色一样,在这个戏中,人物的跨度也是很大,从青年一直要演到老年,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我三次下乡体验生活,找不同的生活原型进行比较,加以提炼,较好地完成了这个角色的塑造。

我从剧情和人物的发展需要去分析、领会唱腔音乐的内涵,融入角色的精神世界,充分揭示了角色的内心情感,坚持做到了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收到了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


三、剧团工作的一些思考

一台戏要成功首先要有几个好角,没有好演员撑不起一台戏,也撑不起一个好剧团。我担任院长以来,一心扑在院团建设上,为湘剧艺术争取机遇。《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如春满大地。所以,我们剧院当前主要做好三件事——出人、出戏、出精品!坚持保护与普及弘扬并重,着力传承优秀湖湘文化。

我一直在琢磨,湘剧流传至今已近六百年了,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如何才能让湘剧这样的古老剧种焕发新的生机?我认为,湘剧要发展,培育观众、培养人才、打造品牌很重要。我们要加强对青年演员的培养。一个戏曲演员必须经过很多历练,才能真正在台上立起来。湘剧的传承和发展,需要越来越多这样的优秀人才。

戏曲要发展,必须要有认可度,也就是说必须要有懂戏、爱戏的观众。只有你们的理解、关注和支持,才会给我们奋斗的无穷动力!在新的时代里,传统戏曲艺术,需要我们全体戏曲工作者去大力弘扬。

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责编:吴名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