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文学评论丨心中的赞歌——纪念恩师姚雪垠百年诞辰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6-10-25 13:23:34


(姚雪垠)


心中的赞歌

——纪念恩师姚雪垠百年诞辰

作者丨杨友今



2010年10月9日,中国作家协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会议,纪念姚雪垠先生百年诞辰,我应邀参加了会议,感到非常荣幸。姚老1910年10月10日出生于河南邓州市,19岁步入文坛,在70年的文学生涯中饱经沧桑,历尽坎坷,从逆境中奋起,终于把自己造就成了一代文学巨擘,在文坛上树立起了一座丰碑,成为后人景仰和追尊的目标。

姚老从事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起步较早,著作等身,堪称“文创两资”的大家。以三部长篇小说为代表的三个创作时期:青年——《春暖花开的时候》、中年——《长夜》、中晚年——《李自成》,都有不俗的表现,都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当然,成就最高的还是《李自成》,他以历史科学与小说艺术的有机结合,开辟了历史小说创作的新道路,师从和仿效者络绎不绝,以历史题材为内容的小说不断涌现出来,形成了一个颇为壮观的文学流派。

1981年9月,中国文联在北京召集各省文联主席开会,我送资料给康濯,(湖南省文联主席),跟姚雪垠(湖北省文联主席)同桌吃饭。康老指着我向姚老介绍说:“他在运动中没有挨过整,写不出伤痕小说,很苦恼。”又说:“他也是湖南益阳人,周立波和周健明父子都是他的老师,文学功底还可以。”姚老打量了我一眼,笑了笑:“名师出高徒嘛。”康老挥手喊道:“杨友今,你就拜姚主席为师,跟他学习写历史小说。”我站立起来向姚老敬了三个礼。姚老兴致很高,讲解了有志于历史小说创作的作家,必须具备五个方面的条件:


一、首先要注重思想意识和理论修养。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然后解释说“君子”是历史小说家,“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家的观点和见解不一定写成论文,然而得包含于作品之内,形成作品思想的深刻性和先进性。

二、史学修养。

三、语言文字的修养。

四、掌握小说的写作技巧。

五、有比较广博的古今生活知识。“通今”与“博古”虽然是两个方面,可是在历史小说的知识结构上是相互联系的。


后来我还当面请教过姚老,但更多的是通过康老把他的指导性意见转告我。1983年,正是文天祥殉国整整700周年,我萌发了创作念头,姚老和康老都赞同用小说的形式来描绘这位伟大的爱国英雄,从选题、构思到谋篇布局都得到了他们的指点。文天祥终生处于宋末元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叉的高峰期,尖锐复杂,冲突激烈,涉及的生活面异常广阔。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模仿《李自成》的篇章结构,以一条线索为中心,其它线索先后或平行推进的“连环式结构。”具体地说,就是以文天祥的成长,做官和抗元等爱国活动为主线,把贾似道专权朝政和朝廷的昏慵无能,以及元蒙策划亡宋和大举南侵,南宋被迫应战与议和议降,张世杰挟持小皇帝亡命海上及其他抗元活动等线索,均作为副线。副线跟主线交织起来,烘托、补充、服务主线,彰显文天祥追求正义,救国救民,同南宋腐朽势力和投降派展开斗争,组建义军跟入侵的元军浴血奋战,最后以死殉国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如何看待历史上各民族间的战争,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至今悬而未决。在构思和写作中,姚老再三嘱咐我要突破狭隘的民族观念,不是站在一个民族,而是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上来处理这段历史,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既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又赞成各兄弟民族统一到祖国大家庭的必然趋势。以历史的真实性为依据,以形象生动的描写为特征,向人们展示科学的唯物史观,为现实提供可资借鉴的艺术典型。

历史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心路历程是从现实到历史,又从历史回到现实。姚老就历史小说的创作问题提出了“历史现实主义”的原理,其基本精神是“历史科学与小说艺术的有机结合;指导他的哲学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艺术风格上强调中国的民族传统,创作方法以现实主义的根本容纳积极的浪漫主义。所有以上种种方面,我认为历史小说家最重要的一个任务是通过小说艺术写出历史事变的基本真相,它的运动规律,它所包含的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以及它向后人提供的历史知识和值得重视的经验教训。”

从写《李自成》开始,姚老就为新历史小说的创作规定了基本原则,随着以后的创作实践的丰富和拓展,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对于姚老的教诲,我有三点深切的体验:


一、历史小说是历史科学与小说艺术的结合,它所努力追求的不是历史著作,而是艺术成果,即历史小说。

二、姚老在界定历史小说的性质之后,接着指出了历史小说创作必须深入历史,跳出历史:“深入历史以求达到历史科学,掌握历史的必然。跳出历史以求获得文学创作的自由,完成小说的艺术使命。一部容量较大的长篇历史,深入历史是基础,是提前,先行于创作。没有深入历史作基础,就没有所谓跳出历史。不掌握历史的必然,就没有历史小说创作的自由。”

三、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风格是作家长期艺术实践和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民族风格是民族文学成熟的标志,因此也是新历史小说美学的组成部分。姚老在《谈小说创作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问题》一文中梳理成了几条:一是学习“英雄传奇”的写法。二是写生活,大量地写生活。他从我国古典文学中继承《三国》、《水浒》式的“英雄传奇”的手法,又从《红楼梦》、《儒林外史》学习写生活的技巧,运用于创作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后又传授给我们。三是语言上吸收古典文学语言和五四以来的白话文的表达方式。四是汲取其它艺术门类,如戏剧、电影、书画及建筑等方面的技巧。五是继承传统并不排斥新的东西。然而要有一个基础:在民族文化土壤的基础上(决不光指章回小说)开放出新中国的花朵,还要灌水、浇肥,也就是浇灌西洋的水和肥。


姚老是一位同时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即使是形式上和外国风格很接近的,也照样存在本民族的形式,除语言以外,章法结构,表观手段都显示出了民族风格和独创的艺术特征。《李自成》在多线布局、复式结构的基础上,还创造了一种“单元体”结构模式。所谓单元体,就是把相关联的章节合并成一个单元,单个单元集中讲述一个故事。用姚老自己的话说:“我采取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写,若干章节构成一个单元,单元有一条基本线,这条基本线要过渡到别的单元。”严家炎教授对“单元体”非常赞赏:“这种结构方式既有继承又有创新,而且是兼学中外,不拘一格,确实称得上是一种创造。这种具体的结构方式,也就带来了《李自成》艺术结构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大开大阖,有张有弛,舒卷自如,活泼多姿,极尽波谲云诡之妙。”

我在写《文天祥》的前后和同时,反复拜读了《李自成》1、2、3卷,还看了茅盾,严家炎、吴秀明、泰牧等人的评论文章。不懂就问,虚心请教。姚老的工作和创作简直忙不过来,有时就通过康老和姚老取得联系。创作长篇小说,我深感困难之处首先是结构问题。在姚老和康老的指导下,《文天祥》仿照《李自成》的结构方式,采取多线索、螺旋式的进展步骤,把小说分成13个单元,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写,虽然情节曲折人物多,但是抓住主线,把握中心,每一个单元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重点,围绕人物展开故事情节。康老看完初稿,要我对比《李自成》找差距,反复修改。他对我说:“姚雪垠开辟了历史小说的新道路,你拜他为师是走正道。姚雪垠、姚海天和周立波、周健明父子一样,既有真本事,又肯培养人。”

《文天祥》1994年出版后,获得了湖南省首届“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名人作品纪念奖。我由衷感谢周老父子把我带进了文学殿堂,感谢姚老父子教会了我写历史小说。如今我正在创作长河式历史小学《大唐神韵》四部曲,海天兄不遗余力支助我,把作品推荐到出版社审阅。今天适逢姚雪垠先生百年诞辰之际——师生情啊!——尊敬和怀念油然而生。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和崇高丰采不断从我眼帘映现出来,心中唱起了赞歌,赞美姚老不朽的人格魅力和不朽的事业,犹若海岸高高的灯塔,光耀夺目,照亮着我们前进的航程。

(写于2010年10月10日

责编:吴名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