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
——漫谈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作者丨杨友今
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文学在世界文坛上异军突起。拉美作家打破现实主义的写作模式,大胆变革,刻意求新,名篇佳作如同排炮似的炸开,振聋发聩,惊世骇俗,构成了“文学爆炸”的繁荣兴旺景象。评论界给这一新流派命名魔幻现实主义,成为拉美文学创作中的一大主流。
有趣的是,魔幻现实主义(Realismo magico)并非拉美小说家的自我标榜,而是借用的一个艺术词汇。1925年,德国文学评论家弗郎茨·罗出版了一本论后现代派绘画的专著 《魔幻现实主义·后期表现派·当前欧洲绘画的若干问题》,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是表现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西班牙的《西方》杂志译成西班牙文时,把拉美“爆炸文学”的流派称做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magico)一词的涵义,主要是魔术、突变、神奇、机巧、意料之外和不可思议,并无虚幻、幻想的意思。我国翻译界将它译成“魔幻”,虽然不够准确,但是大众早已接受。魔幻现实主义,简而言之,是用神奇而魔幻的手法反映现实。它在反映现实的叙事与描写中,使用或者插入奇异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种种超自然的现象。其基本表现手法一是夸张,二是荒诞描写。用夸张突出事物的某些特征,加强艺术效果。荒诞描写则体现现实的离奇与诡秘,制造玄妙奇特的气氛。
魔幻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遍布拉丁美洲各国。拉丁美洲系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位于西半球的中南部,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3.8%,人口约4亿。过去是拉丁语系的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等国的殖民地,所以叫做拉丁美洲。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长期处于封闭状态,赤道横贯拉丁美洲中部,约80%的地区在热带范围内,多属热带气候。莽莽热带雨林,干燥的沙漠、草原,山川雄浑,地广人稀。特定的地理环境,异常的自然气象,在文学艺术的审美观照中,颇能刺激创作的灵感和联想空间。他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印第安的民间传说与神话,启迪文艺家们追寻独特的表达方式。
从19世纪开始,拉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某些国家虽然独立,而政府首脑却是帝国主义、大庄园主和大资产阶级的代理人,军事独裁者从上至下残酷地欺压和剥削广大民众。不平则鸣,绝大多数文艺家迸发出为独立和解放而创作的责任感。欧洲文学流传到新大陆,如拉伯雷《巨人传》中离奇的想象与漫画式的夸张,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中的幻想与讽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对黑暗社会的揭露与批判,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到了20世纪30年代,先锋派小说在拉美大地上扎根,从源远流长的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对魔幻现实主义起了催化的作用。60、70年代,拉丁美洲政治生活动荡不安,许多作家、艺术家先后跑到欧洲。美洲的文化人到欧洲大陆“寻根”,历来是有传统的。他们借鉴现代主义的艺术形式,特别是超现实主义,结合拉美的风土人情与文化传统,创造出了生机勃勃的新的文化艺术。在拉美文学大家中,卢文·达里奥、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卡夫列拉
·米斯特拉尔、巴勃罗·聂鲁达,以及“文学爆炸”中的多数作家,或者被迫流亡,或者自觉自愿,都到过欧洲,有的人甚至逗留达数十年之久。
1962年,在智利康塞普西翁大学由智利作家贡萨洛·罗哈斯主持,召开了世界知识分子大会。巴勃罗·聂鲁达、卡洛斯·富恩特斯、阿莱霍·卡彭铁尔等著名作家,精神状态良好,激情洋溢,光芒四射,然而又毫无矫饰,谦逊礼让,求大同存小异。大会提出打破国界,团结协作,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同时表示支持古巴卡斯特罗革命政权。会议宗旨明确,言论自由,各抒己见,仿佛披靡着春风,脑际豁然明亮,生发出了强烈的创作欲望,打算以自己的作品唤醒拉美意识,推动民族解放运动,打造文学新军。会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收到了最佳效果。拉美新小说不断涌现出来,形成了高潮。
出现“文学爆炸”,自然离不开作家们创造性的辛劳,但也离不开出版行业积极有效的配合。墨西哥经济文化基金会出版社和阿根廷南美洲出版社等的工作都很出色,各自推出了新人新作。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塞依克斯 巴拉尔出版社,由出版家维克多·塞依克斯和诗人卡洛斯·巴拉尔合伙经营,大量出版拉美作家的作品,名利双收。
魔幻现实主义的出现,不仅开辟了拉美文学的新纪元,而且也改变了世界文坛的格局,反响非常强烈,赛若飘流的风云一般席卷全球,打破了拉丁美洲只有诗歌没有小说的情形。智利女诗人加· 米斯特拉尔(1889-1957)于1954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危地马拉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获得1967年诺贝尔文学奖,智利诗人聂鲁达(19041973)197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拉美的文学家,人们不禁刮目相看,重新审视,重新研究。虽然推介和评论文章见仁见智,颇多分歧,但都公认它是世界现代文学最重要的现象之一。一本书的发行量高达数十万册,甚至数百万册,翻译出去的作品铺天盖地。各国的文学杂志跟着刊登转载评论拉美的文章,大学中文系的讲坛上也在讲授魔幻现实主义。
这一文学流派到底从何时算起,包括哪些作家,至今没有确定下来。实际上,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作家开始以神奇或魔幻的手法反映现实。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在1943年就提出了“神奇的现实”的观点,其代表作《消逝的脚步》(1953),描写海地的自然观景与黑人的宗教文化,具有很浓的神秘色彩。阿根廷作家路易斯·博尔赫斯,1941年出版了《交叉小径的花园》。阿斯图里亚斯1946年出版《总统先生》、1949年出版《玉米人》,以及《旋风》(1950)、《绿衣教主》(1954)和《被埋葬者的眼睛》(1955)三部曲。以上三人并称“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三大文豪”,即魔幻现实主义的先驱。
1955年,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1918-1986)发表中篇小说《佩德罗·帕拉莫》,标志着魔幻现实主义走向成熟。这部开放型小说完全借用现代派手法,与印第安古代神话传统完美结合,渲染浓烈的民族气氛。有人评价它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而且是巅峰作品。有人以为归入魔幻现实主义不够确切,不如叫做“墨西哥的现代神话”。他作品不多,没有长篇,然而别具一格,被誉为农村题材小说大师,拉美新小说的开路先锋。
持不同观点者,或者条件岢刻的文学史家,觉得把一些老作家也归入新小说的行列,意图无非是扩张声势。客观地说,尊称他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先驱,是对他们的成就的一种肯定,而且当之无愧。拉丁美洲的文学,历来受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文化的影响。20世纪以后,欧洲各种文艺思潮如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相继被引入拉美的文学艺术领域。生活在专制统治下缺乏言论自由的作家们,在创作中以虚构、比喻和象征性的寓意来表现和揭示社会现实的本质,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表达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反映人民苦难深重的生活状况,指控殖民主义者及大庄园主、大资本家、军事独载者作威作福的罪恶行径。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些开山祖师爷的作品乘“文学爆炸”的洪流,扬起了风帆,一版再版,身价倍增,同时又把魔幻现实主义推向了高潮。
1976年,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版了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评论界推崇备至,赞扬它是“继《堂吉诃德》之后最伟大的西班牙语作品”。 小说打破主客观时序和人鬼的界限,通过描写布恩地亚一家七代人奇特而坎坷的经历,以及他们居住的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变迁与兴衰存亡,展示了哥伦比亚乃至南美洲大陆的历史进程与社会现实,其中充满怪诞离奇的情节与人物,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和象征意味。作品独特的风格引起了世人的注目,评论界借用美术上“魔幻现实主义”一词,称呼拉美小说创作中的这种新流派。《百年孤独》是拉美一部具有国际影响的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被译成30多种文字,印数超千万册。马尔克斯因此书荣获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
在魔幻现实主义流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前面所介绍的几位大师级人物,都是无可非议的。他们既是奠基者,又是开拓者,各自都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艺术成果登上了高峰,创造了奇迹,开辟了新的天地。20世纪60至70年代,“文学爆炸”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作,相继取得了国际声誉。墨西哥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卡洛斯·富恩特斯,成名作《最明净的地区》(1958),代表作《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1962)。他把拉美文学传统与欧洲现代主义文学技巧相结合,创立了自己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作品结构采用时空错乱和几条线索同时并进,使若干人物的多股意识流扭结一起。还常用想象与现实交织的手法,以及象征、夸张、漫画式笔调,增加作品的讽刺意义。
胡利奥·科塔萨尔(1914-1984)是“文学爆炸”的先驱之一。《彩票》(1960)是他的长篇小说处女作。1963出版《跳石子游戏》,引起了世界文坛的瞩目,评价该书是西班牙语文学的《尤利西斯》,作者因此被誉为“美洲的乔伊斯”。他的具有现实意义而又充满神话色彩的作品,奇特的创作技巧,无疑为拉美新小说开了先河。巴尔加斯·略萨尊称他是拉美“文学爆炸”之父。聂鲁达甚至说:“谁要是没有看过科塔萨尔的作品,简直是白活了。”
阿根廷作家曼努埃尔·普伊格,在1976年发表的探讨同性恋问题的长篇小说 《蜘蛛女之吻》,1985年拍成电影,莫利纳的扮演者美国影星威廉·赫特因拿到了本年度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小说在1986年荣获意大利第四届马拉巴尔泰文学奖,此奖被誉为“意大利版的诺贝尔文学奖”。
在“文学爆炸”盛况空前时期,众多作家争先恐后跻身进入圈内。然而智利著名小说家何塞·多诺索,有意地避开拉美新小说中一些作品惯用的手法,1981年发表了一部“反爆炸”小说 《 旁边的花园》,以虚构的情节反映真实的现实。该书与1972年发表的文学随笔《“文学爆炸”亲历记》,就像一枚金币的正反两面。后者是以文学评论为基础写成的文学回忆录,如实记载了一些拉美名作家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他1969年发表的《淫秽的夜鸟》是最杰出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实验性开放型小说,几乎运用了新小说中的一切技巧 回忆、内心独白、意识流、插叙、倒叙、多层次交叉、多线索的穿插及时空颠倒,还借鉴了电影的手段,如蒙太奇、定格、暗转等等。1987年9月9日,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授予多诺索“智者阿尔丰索十字勋章”。此勋章只授予毕生从事某项学术活动并取得卓越成就的人。
“文学爆炸”历经的时间长,遍布拉美,波及世界,作家们的风格也各不相同,各有各的拿手好戏,各有各的读者群。然而就享誉世界而言,最负盛名的还有秘鲁的巴尔加斯·略萨。他是一位高产作家。《城市与狗》(1962)是其成名作。此后每隔两三年便发表一部长篇小说:《绿房子》(1965)、《潘上尉与劳军女郎》(1973)、《胡莉娅姨妈与作家》(1977)、《世界末日之战》(1981)等。他的创作具有鲜明的倾向性,提倡“不妥协”的文学。在创作方法上,既保持了现实主义的某些传统手法,又吸收了意识流等现代派的一些技巧。他创造性地继承了阿斯图里亚斯和科塔萨尔的成就,对小说结构进行大胆改革,确立了结构现实主义小说新流派。略萨强调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现实生活,反对主观片面或单角度地反映现实生活,要求情节曲折生动,构思独具一格。他擅长运用电影手法,采用双线并进或多线并进的结构,用故事套故事的技巧取胜。《潘上尉与劳军女郎》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结构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
1971年圣诞节,正值“文学爆炸”的鼎盛时期,主将胡利奥·科塔萨尔、卡洛斯·富恩特斯、加西亚·马尔克斯等作家和艺术家,聚集在略萨家里,研讨文艺创作中新出现的问题。在如何对待古巴诗人帕迪亚发生了争论,各持一端,不欢而散。“文学爆炸”由顶峰向下滑坡。马尔克斯1982年以《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看魔幻现实主义得到了世界性的公认,也给“文学爆炸”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拉美文学这一主潮,不管它或者分流,或者消退,但“文学爆炸”现象已经载入了文学史册 魔幻现实主义声名远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新老文艺家。
魔幻现实主义基于现实,以反映拉美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为出发点,有效地汲取欧美现代主义的艺术技巧,有机地融入了本地区原始的印第安文学传统,以魔幻手法反映现实,作品既具有生活气息,又充满神秘的色彩。它的现实,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现实,明显带有拉美特色和传统文化。其魔幻手法是指作者的奇思妙想,作品虚虚实实,真假难辨,制造出来的亦真亦幻和远奥高古的意境,充满着魔幻与现实交汇的气息,历史、现实、社会场景与梦幻、巫术、神魔、鬼怪相混淆,打破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界限,又有别于神话故事和超现实主义文学。神话故事比较稚嫩,超现实主义文学散漫、荒诞而又晦涩难读。
卡彭铁尔在《探索与区别》(1965)一书中说:超现实主义不适应美洲,“神奇的现实”才是美洲的历史和现实,美洲的财富。魔幻现实主义运用神奇和魔幻的手法反映拉美社会的现实生活,作家立足于印第安人和社会底层的混血人的立场上,不满残酷的社会现实,反抗大庄园主的封建统治和独裁政治、专制政治,为受压迫受剥削的平民百姓鸣不平,表现了民族、民主的积极进步的思想倾向。神奇魔幻的表现方法与表现形式是其显著的艺术特征。公元15世纪,拉美已经形成了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三个文化中心,盛行神灵崇拜,“万物有灵论”、“宿命论”也是拉美土著中的重要观念,他们没有生与死的严格界限,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人的生命能在死亡中延续。《百年孤独》中的布恩蒂亚死亡时,窗外下起了细微的黄花雨。这种天人感应的描写,使读者产生了万物有灵的感觉。《佩德罗· 帕拉莫》的那些人鬼及灵魂之间的交谈与回忆,再现了帕拉莫生前的种种罪恶。
魔幻现实主义植根于拉美大地,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文化传统及政治背景,生活形态异常复杂,土著印第安人、欧洲移民、印欧混血种和贩运来的非洲黑人杂居,先进的思想文化与宗教迷信、原始图腾崇拜及封建残余并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交错出现,又借助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养料,拉美梦幻般的思维方式与西方现代的思维方式结合在一起,绽放出了绝妙的奇光异彩。在《家长的没落》中,帝国主义势力临走时,把住宅、大海划成块块,编上号码拿走,揭起草原像卷地毯一样卷走,连海风也给带走了,仅仅留下直如月球表面那样的一片荒原。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荒诞在这部小说中变得更加怪异离奇了,然而又没有脱离本地的现实生活,只不过夸张得过分罢了。现代主义的象征和意识流等手法,魔幻现代主义都运用得娴熟自如,重新造成了一种新鲜感,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于拉美的认知和体验。
拉美小说,风靡当今世界,数多量大,形成一股强劲的气流,甚至震撼了欧美文坛。魔幻现实主义不如现实主义意境开阔,大气磅礴,很少鸿篇巨制。可是它的手法多样,巧妙新奇,变生莫测,更具魅力,引人入胜,赢得了市场效益。魔幻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比较,后者显得矫揉造作,故弄玄虚,像读天书一样艰涩难懂。前者接受后者的技巧,糅进本地区古老的印第安文学传统中,表现本大陆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性,好似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作品神奇而不鬼怪,能满足常人的好奇心,又不太离谱,减少了阅读的难度。高妙处就在于它是立足于现实基础之上的魔幻化,奥秘难测却不失其真,把真实与虚构捏合得天衣无缝。我的学习过程是由中短篇到长篇,由浅入深,先欣赏,后探索,从作品中汲取营养,升华成理性认识。开头接触的是《胡安·鲁尔福中短篇小说集》,接着看了《百年孤独》、《总统先生》、《大埋伏》和《最明净的地区》等几部长篇。后来还阅读了结构现实主义代表作家的一些作品,如科塔萨尔的《彩票》,萨特的《城市与狗》、《绿房子》、《潘上尉与劳军女郎》、《胡利娅姨妈与作家》。
魔幻现实主义作为现实主义传统的一大发展,既保持了现实主义所要求的真实性,真实地反映拉美的社会现实,但又不同于现实主义。现实与幻想相结合是其根本特色。它以现代派小说的表现方式,联系本地民间传说和神话,打破时空的界限,反映现实生活。作品结构复杂多变,常常运用几条线索交叉伸展的立体结构,以意识流手法和心理时间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采取夸张、暗示、梦幻、象征等艺术手段,描绘出一幅幅虚幻缥缈而又色彩斑斓的图画。又陌生又熟悉,似曾相识,让人眼花缭乱,惊喜交集,产生溯源寻根和求索作者创作真谛的情趣。
(写于1995年12月1日)
责编:吴名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