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相马经》)
地宫里的秦汉湖南——一部相马典籍
文丨凌鹰
关于相马,有个几乎人尽皆知的故事。
楚王得知一个因为特别擅长相马而被称为伯乐的人有一双相马的神眼,就要他去找一匹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是相马大师,当然知道要寻找这么一匹千里马的难度,就到各地去巡访。他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了,还是没发现一匹良马。
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拉着盐车的瘦马,很吃力地在陡坡上爬行。伯乐对马向来非常爱惜,见瘦马那疲惫不堪的样子,便心疼地走到跟前。那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于是就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傻子,居然看上自己这匹他觉得这匹拉车没气力,吃又吃得多的马,就毫不犹豫地将马卖给了伯乐。牵着千里马,伯乐直奔楚国,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冲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骨瘦如柴,觉得伯乐在愚弄他,有点不高兴地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去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加上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这匹马不久就变得精壮神骏了。楚王跨马扬鞭,只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这匹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
我们且不去追究这两个故事是否真实,但其本身却说明,相马确是中国古代一件很神圣的事情,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相马经》所载,就很详尽的证实了中国古代相马的风尚。
这本《相马经》抄写在幅宽约48厘米的整幅帛上,残片现存77行,约5200字,其内容主要是对马的头部、四肢的相法和有关相马的理论以及对相马眼力的方法介绍和对这种方法的诠释。全文用隶书书写,上下有墨线界栏,用直行朱丝栏分隔,出土时已经全部断为两截。其行文近似赋体,较有文采。
马在秦汉以前甚至以后很长时期的政治军事生活中地位极高,如何发现、训练优良马种,是统治者最关注的问题。许多出身贫寒的人也正是通过相马技艺获取功名的。如《列子·说符》中提到的伯乐及他的善相马的朋友九方皋,就曾是一起打柴卖柴的朋友。正是因为统治者赏识、重用的刺激,民间对相马术的钻研才成了一种神圣的职业。《吕氏春秋·观表篇》就列出了寒风等十个相马名家。《史记·日者列传》也介绍了好几位善相马而名扬天下的奇人,其中甚至还有“女伯乐”。而且,史书还记载了不同的相马师各自不同的专长,他们各怀绝技。如寒风,就善相马的口齿,麻朝善相马颊,子女厉善相马目,卫忌善相马髭,投伐善相马的胸胁,陈悲善相马的股脚等,如果把这些经验汇集起来,便成了相马术的经典大全。
从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相马经》,就真的是这样一部有关相马的大辞典。书中的文字叙述,就涉及了“伯乐所相君之马”,并反复出现“法曰”和“吾请言其解”这种文句或措辞。而且,帛书中还将马分为驽马和良马。良马有“野无禽”、“逮乌鸦”、“国马”、“国宝”、“天下马”、“绝尘”等,驽马则分成1~4等,并把马的筋骨视为相马的基础,这与先秦,汉初传世文献中的提法几乎无异。显而易见,这部《相马经》就是西汉初期的人承袭前代相马名家之说汇编的抄本。虽然,也许汇集得并不完整,但它的许多内容是却是传世典籍中从未见过的。而且这部书出现的时代之早更无同类著作与它可以相提并论,它为中国畜牧史研究所提供的实例和佐证,足可堪称天下第一。
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相马经》,我们还可以联想到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青铜马踏飞燕。这件世界闻名的青铜马踏飞燕,其造型就符合帛书《相马经》对马的头部、四肢的描述,具有兔头、鸟目、狐耳、狐面、鸟颈、兔肩、鸟胸、鱼鳍鬃、鱼脊背等特征。《相马经》中有“一等逮鹿,二等逮麋,三等可以袭乌,四等可以理天下”的记述,可知“马踏飞燕”踩的飞鸟应该是乌鸦,属第三等级能“袭乌”的良马。
我们从帛书《相马经》中诸如“汉水前注,”“江水流行”、“力可以负龟山”等用来作比喻的山水地名,就可以想到著述者很可能就是荆楚一带的人氏,因为这个著述者不仅非常熟悉楚国山水,而且其抄写字体也带有明显的楚国文字痕迹。
责编:吴名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