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家余三定先生)
如此读书方成趣
文丨方雪梅
近日,记者就藏书、读书等话题,与著名文艺评论家、“巴陵十大藏书家”之一、湖南理工学院教授余三定先生进行了对话。现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方雪梅(以下简称方):余老师,您好!我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合肥、长沙乃至香港等地的媒体上读到过关于您的藏书经历和您的南湖藏书楼的报道,您能简要介绍一下南湖藏书楼吗?
余三定(以下简称余):非常感谢你对南湖藏书楼的关注和关心!岳阳南湖,不仅风光秀美,且为人文渊薮,历代迁客骚人,踪迹遍于汀洲。我和妻子朱平珍教授所建的私家藏书楼即在此湖畔,故名南湖藏书楼。藏书楼,坐北朝南,4层,占地面积240平方米,建筑面积960平方米,可藏书10万余册。现有藏书3万余册,以收藏文、史、哲方面的学术著作为主。藏书楼内设图书和期刊两部分。藏书室共8间,其中有两个特色藏书室:一为北大版典藏室,收藏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人文类学术著作;二为题签本珍藏室,收藏著者赠送的题签本,有人评论说这是“书缘、学缘与友情共藏一室,弥足珍贵”!
方:在今天这样一个市场经济冲击一切、人们心态普遍比较浮躁的情况下,您还有雅兴和定力建私家藏书楼,请谈谈您在这方面的想法。
余:我想从两方面来谈这个问题。首先,对书的热爱,是我从小产生的情感。我上小学时,父亲给我讲马克思在图书馆读书,时间长了,竟然在地板上留下了2个明显的鞋印的故事。我清楚地记得,父亲一边讲故事,一边拿出《论马恩列斯》和《历史唯物主义》给我看,并对我说:这些书都是特别有意思的书,你要好好学习,将来这些书就可以看懂了。我记忆中看到的最多的私家藏书是我高中毕业那年(1973年)在著名理论工作者许诺伯家(许先生长期在中央党校和中央党史研究室做理论研究工作,“文革”期间被造反派赶回老家岳阳县农村)。那时他家里有2个大书架、1个大书橱,全部装满了书,他个人订阅的报刊杂志就有11种。我当时真是被惊呆了,在惊羡之中,我就想着自己什么时候也能有这么多藏书就好了。1977年,我参加高考,成为“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我和妻子朱平珍是同班同学,我们相恋也是因为书。那时供电紧张,下晚自习后只有学校传达室还亮着灯,为了借着传达室的灯光看书,我们多次不经意中在传达室相遇,于是逐渐了解并走到了一起。可以说是“书为媒”。成家后,读书、购书、教书、写书成了我们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成了我们生活甚至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建自己的藏书楼,自然成为了我们共同的向往和追求,也自然成为了我们共同的行动。
其次,我在高校中文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已超过30年,我一直喜欢读书,挚爱学术事业,对我来说,读书和学术研究是生活和生命中特别有情趣的事情,能给我带来无限的乐趣。我建南湖藏书楼,便是我追求读书、学术情趣的自然行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对北京大学哲学系李少华教授为南湖藏书楼所作的题词“如此读书方成趣”特别欣赏。
方:如此看来,南湖藏书楼是真正的雅趣之所,希望您能谈谈近年来与南湖藏书楼相关的雅人雅事。
余:南湖藏书楼得到了众多学术界、文艺界人士的热情关注和真诚支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南湖藏书楼成为了我和许多文友共同的精神家园。包括王蒙、余光中、郑欣淼、王朝闻、李锐、徐中玉、杨辛、黄枏森、陈平原、程郁缀等许多大家先后为藏书楼或题书楼名,或题诗(词、联),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的沈鹏先生也欣然题书楼名,还有来自日本、法国及来自台湾、香港等地的文友来藏书楼做客题词。有朋友评论说“别致的小楼中常有翰墨留香”。其二,南湖藏书楼设有题签本珍藏室,不少文友知道后,纷纷寄赠题签本给我,有朋友称其为“墨缘书香”。特别是,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左健和副总编辑金鑫荣给我赠送了总计201卷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给我赠送了总计80卷的“共和国作家文库”。来自《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编辑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南省作家协会、《高校文科学术文摘》编辑部等学术单位的学者、博士、作家先后专程到南湖藏书楼主办学术研讨会。还有多位画家朋友为南湖藏书楼作画。
方:您作为民间藏书家,能谈谈您对中国私家藏书楼的看法吗?您对私家藏书楼的意义、现状,未来发展的看法怎样?
余:谢谢你对我藏书的鼓励!不过,我自己觉得,我可能还只是一个私家藏书的真诚爱好者,还很难说是“藏书家”。中国、其中特别是湖南等地,历代以来有私家藏书的传统。我以为,私家藏书楼藏书的目的大概是两种类型:一种是为收藏而藏书,藏书家们将书籍收藏起来,并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做研究之用,像宁波的天一阁,是为社会、为后世而藏书,从而为人类社会留下了宝贵的遗产。第二种类型就是为读书、为自己的学术研究而藏书,我个人属于第二种类型。“平生不藏富、不藏娇,情所独钟唯藏书,日就月将,积册盈箱;几案罗列,床头摊放,相对展玩,情往似赠,会心如答,乐在声色禄位之上。”上述这段话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龙协涛为我撰写的《南湖藏书楼记》(《南湖藏书楼记》在《人民政协报》发表后,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里所言,我觉得这就很好地概括了私家藏书楼主的快乐和意义。藏书历来非易事,古往今来的藏书家无不是靠着对书籍的挚爱和对文化传承的拳拳之心坚守着。
如今私家藏书楼并不太受重视,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因为早些年藏书遭文革破坏;同时,近些年藏书又受市场经济冲击。所幸今天还是有一些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士自觉藏书,以藏书为乐。据我所知,我们岳阳就有多位私家藏书者,我们岳阳市近年曾评选出“巴陵十大藏书家”(我个人为其中之一)。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私家藏书楼的情况会越来越好,私家(民间)藏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会越来越受重视。
(藏书楼内景)
方:与电子书籍相比,纸质书籍确实更传承了中国文人养心立志的风骨。然而电子书籍却有着环保、实惠等方面的优势。请问您如何看待电子书对纸质书的冲击?
余:就我个人看法而言,在今天这种境况下,我还是倡导大家多读纸质书。现在的青少年可能电子书读的多,纸质书读的少。我非常赞同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博士生刘伟在《从“纸间灵韵”到“屏中风景》一文中的观点:“数据库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就会出现一个学术研究的黄金时代,作为辅助学术研究的工具,它和工具书一样,各有短长。当代学者大可不必追赶时代步伐。在翻阅工具书的过程中,读者的身心始终处于一种高度参与的状态,每翻阅一页,不仅有纸香扑面,更有知识应接不暇。而和工具书相比,数据库终是为用不为体的,它缺少一种逸趣。”所以我希望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人们,在阅读电子文本的同时,要坚持阅读纸质书,去追求和享受刘伟博士所说的阅读纸质书的“逸趣”。
方:当代社会,不乏喜欢买书、藏书的人,您能给这些爱书、藏书的读者,提些建议或者意见吗?
余:对于那些喜欢藏书、读书的人,我首先应该向他们表示敬意,因为他们是热爱知识的,同时他们是幸福的,可以享受到读书的乐趣,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在这里我提几点看法和建议供大家参考。第一就是要立足当前,不要企望有更好的阅读条件,当前就是最好的条件。第二就是要有自主性,有战略眼光,不要跟着时尚跑,不要跟着畅销书跑,不要跟着出版商的炒作跑。第三就是要选读好书,要选择那些有档次、有水平的书来读。最后一点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将所读、所学运用于实践,在阅读的同时要动笔。
(本文原载2011年9月6日《湖南工人报》)
责编:吴名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