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童年故园丨故乡的油茶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6-09-01 19:06:26

 

故乡的油茶

文丨张建安

 

故乡邵阳县属革命老区,虽有2500多年历史,却因地处偏僻,至今还是国家倾力扶植的贫困地区。千百年来,故乡父老一直顽强地在贫困中突围,但其效果似乎不太明显。

 

想起故乡,我就会想起油茶。

在故乡,油茶树漫山遍野,随处可见,其叶片碧绿肥厚,枝桠交错。

春天,它在长出新枝嫩叶的同时,还能滋生出许多茶泡、茶耳来。

茶泡开始像毛桃子似的,或红或绿,待长得像杯口般大的时候,脱去一层涩皮,便光洁如玉。茶泡只有一层薄肉,内空有瓤,食之清甜可口,有一股浓郁的山野气息。

茶耳,它的外形像叶,酷似翡翠做的工艺品。一束有七八片,脱去一层皮后,吃起来比茶泡更甜更脆。至于其形成的原因,我至今还搞不清。茶泡、茶耳,是油茶树给予山里人的一道额外的馈赠。

深秋,给人的印象是水瘦山寒。其时也许初雪飘飞,而我故乡的油茶树却开得白茫茫,银灿灿,如烟似雾,胜似春日梨花。

这种油茶花又名山茶花,开于秋季,果实成熟于次年花开时节,花果并存,同株共茂,民间赞其“抱子怀胎”,堪称一大自然奇观,常常令天地也为之动容!

 

记得在我老家,一般是每年“霜降”过后,村民们就开始采摘茶籽了。在采摘油茶果的这一天,人人都好象逢年过节似的,生产队要求村民们全家老少齐出动。这时候,满山遍野都是人,有挎竹蓝的,有挑皮箩的,还有提蛇皮袋子的。他们唱山歌,吹口哨,嬉闹,喧嚣——使得整个茶山比任何时候都热闹。

那时侯我还小,好动的我却被父母大人安排在山底下守篮篮筐筐。看着背篓挎篮钻进茶山里的人们,我心里总不舒服。当大人们的身影刚隐没在密密的茶林,我就会迫不及待地挎上竹篮子也闪进附近的茶树林里。开始,也会兴高采烈地骑在韧性极好的枝条上采摘最高处的红亮亮的油茶籽。可是,过不了几分钟,我的热情就会被茶树上比我还忙碌的黑蚂蚁和它们那高挂在茶树上很是张扬的硕大的蚁巢所牵引。我不再理会山下的场子有没有人看,也不再理会挂在茶树上的竹篮子,折上一根干树枝,就开始挨个地去捅那些比拳头还大的蚁巢。看着无数的蚂蚁,我手忙脚乱在茶树上转来转去,那种淘气,那种顽皮样,让我至今还为之窃笑。

等油茶果子全部被采摘回来之后,大人们便将茶果子倒在晒谷坪里晒,一直要晒到油茶果子外皮开裂,里面的黑色茶籽露出来。这样,才能将外壳与茶籽剥离开来,将分检好的茶籽晒干。然后,将茶籽挑到河对岸村子里的榨油坊去榨油。

一个严寒的夜晚,在那晃悠的煤油灯下,我曾随父亲目睹了一次现场榨油的情景,那是在南国乡村流传了千百年的榨油场面!

一根巨形实木,中间挖有一条大槽,放着蒸熟后做成“圆饼”形状的油茶,合拢后,两头用铁箍箍着。然后,一个又一个大大的硬楔子,被人们用另一根粗大的实木做成的冲击式“大棰”,“咣当,咣当……”地撞击,油便沿着一条小木槽,汩汩地流进一个油桶里。于是,整间榨油坊都飘荡着茶油的清香。

这原始而古老的榨油程序实在太复杂,它使得我那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活得太辛苦!

乡民的劳碌、坚韧,不禁让我联想起油茶树的形象来:油茶树碧叶如染,浓重、苍郁,最令人惊叹的是它的枝干,紫铜色、古朴,仿佛生来就准备负累载重似的。不是?它简直没有一棵树干是直的,都是微微地弓着身子。枝干横斜,很硬、很韧,一如我那弯着背脊劳苦一生的乡民。

 

油茶籽因完全来自无污染的空气和土壤,常年在连绵叠嶂的群山中孕育,吸纳日月精华和天地灵气,因此,精制的茶油目前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健康的植物食用油,历属皇朝稀有贡品。据专家研究:茶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益于人体健康,营养价值超过产自地中海的橄榄油。精炼后的茶油,去除杂质,油色清澈透亮,略带淡黄色,不含任何异味,市场开发潜力巨大。

可长期以来,故乡的油茶业因疏于管理,缺乏科学规划和指导,效益很低。加之,那原始落后的手工作坊式加工,使得故乡的茶油业一直萎靡不振。

故乡的油茶,历经无限沧桑,哺育过无数先人,但它却没有让故乡的人民富裕起来。

如今,家乡政府领导励精图治,一方面,结合国家扶贫产业开发,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和集体林权改革,实现油茶业快速发展,促进油茶林连片成群规模开发。另一方面,大力推行油茶科学化育苗和技术化管理,加速发展油茶的供苗业与服务业,提高油茶的产量和品质。日前,故乡已正式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考察认证为“中国油茶之都”。

这是故乡向贫穷宣战的重要信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故乡人民一定能实质性地摆脱贫穷,走向小康,过上幸福的日子!


(本文原载《中国教育报》2010年02月22日“笔记·人文天下”文化副刊)

责编:吴名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