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生命抒怀丨桃花,在古诗文里盛开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6-09-01 11:09:37

 

桃花,在古诗文里盛开

文丨张建安

 

在我中华文化宝典中,桃树富有丰富的民俗内涵。

作为我国史前就有的重要树种,桃树很早就成了我国先民心目中神圣的吉祥物。在“夸父逐日”的神话里,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临死前掷杖生树,化为一片桃林。而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蟠桃,更是神奇,简直成了长寿象征。

面对美艳而古老的桃花,我不禁神思飞越……

 

1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桃树是一种生命力顽强、极易存活的树种。南方多雨多雾,乡民可以随便挑选一个冬日,砍斫几根桃枝,插在向阳的坡上,等到来年春天,桃枝一定能泛出片片新绿。

小时侯,我特别喜爱村东的那片美丽的桃林!

乍暧还寒的时节,不时有春雷炸响。

不须几天,那漫山遍野的桃林里,枝桠间就有花蕾含苞。随即,一树树桃花便竟相开放,桃林红成了一片。娇艳的桃花在曙光和晨雾的作用下,仿佛是漫天的红霞扑向了大地。的确,这时你的眼里,天是红的,地也是红的,一时间,你宛如走进了一个红彤彤的世界。粉红的雾气总是缠绕在粉红的花朵之间,粉红的花朵颤动在粉红的薄雾之间,平静的乡村如同置身于粉红的仙境。其时,春风轻柔地吹来,旭日也爬上了山头,彩雾方才悄悄地隐去……

褪去雾纱的桃树更显清爽和精神,株株桃树更加青翠欲滴、花红似火!

桃花就这样尽情地将自己的娇媚展露在阳光下,柔嫩的花朵染上了妩媚的粉色。桃花,迎着多情的春雨盛开,将片片温馨传送于清风里,让世人感觉其艳而不俗!

在故乡桃林的旁侧是有一条小河的,桃花芳菲、娇媚,与河畔绿树婆娑的垂柳相映衬,形成了桃红柳绿的春日胜景!

无论是阳光明媚的日子,抑或是烟雨迷朦的时刻,桃花总是在这个时节如约而来,静静地舒展,无言地开放,南方的乡村也因此而有了高贵与静穆之美。

 

2

面对桃林,我自然会想起古往今来的许多文人,想起他们对于桃花的吟咏和哀叹。

我想他们应该是一群长袖轻扬的舞者,依次从古至今,由远而近,向我招手,冲我走来。他们在烟雨桃花中向我倾诉——我仿佛感受到了他们踏歌而来的节奏和节奏中所濡润出的种种生命的嫣红!

第一个走来的是那位无名氏诗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 ——可以说,这是我所见最早的对于桃花美貌本质的确证。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算是家喻户晓的名篇。这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他以超脱恬静的笔触,向人们描述了“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自由世界,打造了一个为无数人神往的“世外桃源”。

陶渊明对桃花很是喜爱,他用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描写过桃花。散文《桃花源记》书写渔人出入桃源的经过和在桃源中的所见所闻;而《桃花源诗》则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源人们生活的和平、安宁。诗人写出了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林,写出了一个超拔人世的桃花源。诗人描述了桃花源的那种“怡然自乐”的情境,表达对那种 “秋熟靡王税”之太平生活的憧憬。

诗仙李白一生狂傲,即便是面对落花流水,也依然是浪漫如故:“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这和通常的“流水落花春去也”相比,显然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境界了!

白居易也曾为桃花作过诗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寺桃花》) 诗人来到庐山大林寺,眼见山下春天悄然已过,而此处居然还有桃花盛开,真有喜出望外之感 —— 人们常常为春天离去、无迹可寻而滋生遗憾,哪知春天已经转移到这山中的大林寺来了。在诗人看来,桃花无疑是延续人间的春光美景了。

刘禹锡写桃花,别出心裁。诗人当时已经被贬朗州,一去十年。后奉召还京,见玄都观桃花灿烂,触景生情,挥笔在墙上题写:“紫面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赠看花诸君子》) 长安春色是迷人的,赏花游人如过江之鲫。但诗人在此没有心思借花抒情了,因而在诗句中暗藏机锋,抒发不平之鸣!更让诗人惆怅的是,又过十四年后,他再次来到玄都观,发现“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没了桃树,诗人不禁感慨丛生:“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再游玄都观》)在此,通过前后对比,表现了人比花更有生命力深刻意蕴,更写出了久经患难而不衰的志士气格之美!

晚唐的韦庄亦喜欢怜花惜玉。在《咏庭前桃》中写道:“曾向桃源烂漫游,也同渔父泛仙舟。皆言洞里千株好,未胜庭前一树幽。带露似垂湘女泪,无言如伴息妫愁。五陵公子绕春恨,莫引香风上酒楼。”诗人用湘女之泪、息妫无言,来描摹桃花的娇媚而落寞的姿态,可谓生动之至!当然,他还借庭前一树孤秀、幽静的桃花,寄寓着王朝末世贵族子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伤。

对于桃花的吟咏,最具传奇色彩的恐怕要属唐朝的崔护了。

据传某年清明,崔护独自一人去郊外踏青。在郁郁桃林里,他偶遇一美貌少女。其时,桃花开得正欢。少女甜美的面颊在桃花的映衬下,也显得格外红润、格外动人。崔护惊讶于少女的美丽,几回回启齿欲言,却又含羞而止。惊惶失措之际,他居然还想起向少女要了碗水喝。诗人就这么匆匆离去了,只是那少女娇媚的容颜,他始终难以忘怀!

翌年清明,诗人又一次造访那片桃林,希望重温旧梦。然而,桃花虽然朵朵开,却不见少女款款来!原来,少女竟是因他的那次相见而相思,因相思而忧郁,又因忧郁而早逝——这凄美的结局又哪里是他崔护所能想得到的呢?

于是,诗人悲从中来,作诗一首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 这首极富情爱色彩的小诗,写出了桃花与美人交相辉映的景象,从人花相映,到人去花留,情深意切,准确地表达了诗人落花之痛、断虹之憾!

在我看来,元朝初年的谢枋得写作手段非常独特。在“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庆全庵桃花》)中,他把自己隐居地庆全庵比作桃花源,将自己则比作桃花源中的“避秦”人,像桃花源中一样不记时日,看到桃花开放才知又是一年的春天来到。诗人每见“花落水流红”,总担心会有“渔郎”来问津,害怕暴露“桃源”所在,害怕泄漏隐居信息,显得天真而富有童趣!

 

3

桃花虽然美丽,但由于它过分娇嫩,且花期很短,经不得风吹雨打,很容易引起文人们的幽怨和感伤。

南朝沈约有“风来吹叶动,风动畏花伤。红英已照灼,况复含日光,歌童暗理曲,游女夜缝裳。讵诚当春泪,能断思人肠。”(《咏桃诗》)诗人表达的就是这种伤春之痛。

晚唐的杜牧也因桃而《叹花》:“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诗人因寻春来迟,芳华已去,花开花落,已经子满枝头。诗人借此喻少女青春年华已过,委婉地传达出贻误人生机缘,时不再来之恨。

同处晚唐的温庭筠有《敷水小桃盛开因作》:“敷水小桥东,娟娟照露丛。所嗟非胜地,堪恨是春风。二月艳阳节,一枝惆怅红。定知留不住,吹落乱尘中。” 诗歌写野外桃花,无人欣赏,很是凄惨,更恨春风苦苦相逼,花枝乱颤,使得桃花过早地飘落凋零,最后都难免零落成泥,煞是悲凉!

清代袁枚也有“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题桃树》) 诗人在这里,将桃花凋零后满目的狼藉景象与初放时的鲜艳明丽作对比,表现出作者怜花惜春的才子愿望。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也曾作诗:“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欢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桃花行》) 黛玉乃痴情女子,她葬花泣花,以“泪长流”比“花自媚”,以“泪易干”比“花易衰”; 以花拟人,又以人比花,憔悴人比憔悴花,回环反复,珠联璧合,将花与人交织在一起,活脱出一个孤独无援、多愁善感的美少女形象。而桃花,则成了这位美少女纯洁美丽而红颜薄命的象征性写照。

年年岁岁,冬去春来,桃花败了又开,燕子飞去又飞来。

无数的人生轮回,无数的人世流转,连同那无数的桃花韵事,无不唤起我们对生命的珍爱和感怀!——笑对桃花,融入桃花,那将是一种多么诗意而浪漫的美好人生!

当又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来临之际,我仿佛又听到了造物主的召唤!


(本文 原载《中国教育报》2008年11月27日“文慧园”文化副刊)

责编:吴名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