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文友谈丨雨婷:一个优雅的古琴弹奏者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6-09-01 10:01:55

 

一个优雅的古琴弹奏者

——读张建安教授散文随想

雨婷

 

秋夜清幽,凉意微溢,橘黄灯下,我安静地读着张建安教授的文字,似古雅苍郁的琴声里邂逅了一朵朵盛开的古莲,一朵朵晶莹、初绽的古莲,悠扬的琴声里,散发出淡淡的香味,灵动的音符间,心便被那种静香默默牵引,沉入,微醺,感念。那些栖落在古莲上的优雅,醇美,古典,朴素于清迥幽奇的音乐中发出亮晶晶的光芒……

 

一、弹奏者的姿态

有人说过“文字是用来表达精神诉求的一种形式,精神的高洁代表着灵魂的底色”。张建安教授的散文除了让你领会到一份高洁,典雅,古朴,醇美之外,还让你领略到他那博大的胸襟,悲悯的情怀,以及一种由内向外散发的儒雅之气,士林之风。有的人喜欢雕琢文字,有的人喜欢玄弄文字,可他却似一个优雅,沉稳的古琴演奏者,于丰富、本真的内心世界里,专心致志地弹奏文字,穿透一切物性,一个个真情淋漓的音符,或飘逸、洒脱,或柔美、苍郁,无一不展示着他丰瞻而深邃的精神世界。

大凡所有的乐声都是从人的内心流出,是情感的自然流淌,是感性和理性的并行。我要说,他是一个真正的弹奏者,一个手法娴熟,技艺精湛的演绎者。在他用心的挑,抹,勾,拨刺,注,撞之间,一个个“文字”便灵动而出,汇合成一幅幅优美的篇章,似一朵朵凝聚了无限魅力的古莲,芬芳四溢,余韵无穷。

说到散文,我首先想到的是形和韵。我提到的形是指文章的语言构造的意境,这种形虽然看不见,但可以通过对文字的触摸去感受。以及作者架构文本的姿态,韵,我所指的是文字的延展度和深广性,以及文字审美的纯正性,如果形和韵能有机契合,那么文字的生命力就更加丰盈,于这点上,张建安教授无疑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在我读过众多的散文中,他的作品对我来说,是很具诱惑力的。如他在《千年的梁祝,千年的爱情》中写道:

“而我这个向往千年古朴情怀的梦寻者,心灵已然得到了默默地濯洗、净化,宛如幻化出一双洁白如乳的翅膀,轻盈地飞越那片碧草青青、繁花盛开的爱情园林……”

这段文字构筑了一种优美,恬静的自然场景,敏锐的刻画出了他在这经典的爱情故事中感受到的一切,在个性化独特鲜明的视角里,渗透了他纯朴,本真的情怀,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他却声称自己是个寻梦者,可以感觉得到,他渴望一种平实质朴的生活,也体现了他的审美追求。这种景与意,形与韵的完美结合,深深地打动了读者,也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他在《烟雨故乡》中写道:

“由近而远,淡烟轻雨,朦胧一片。那重重叠叠的清明雨,如花似梦,纤纤柔柔。”

文本挺简练,精致,当我一接触到这些文字时,就立即被他营造的那种意境,以及灵美脱俗的语言所吸引,这是文本的开篇之语,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江南雨景,看似写雨,意在抒写一腔绵密的思乡情怀,一帘柔密纤细的雨雾,岂不正是作者一怀浓稠的相思,飘飘渺渺,缠缠绵绵,他无疑是个感性的人,感觉的传达过程中,彰显着内心的清澈和沉静,形和韵的融合中,让读者获得了内心的共同感知和共鸣。

 

二、美丽的倒影

一个人文章风格的形成,和他的生活,经历,以及文化底蕴息息相关。张建安教授有着深厚的文学根基和很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已出过多部有影响力的文学专著。他的文字非常凝练,优美,沉稳,大气,质地硬朗,文章风格洒脱,浑厚。有时我说他的很多文字都接近于散文诗了,体现着散文诗精炼的特质,这也是缘于他长期的积累和磨砺,才使得文字展现如此独特,撼人的魅力。

他常以优美,或怆然的历史故事为背景,融入自己独到的见解,演绎出首首动听,唯美的曲子。音乐的波河里,每一个音符,都泛出美丽的倒影,让人迷恋,也让人感怀。

他喜欢古琴,真的是喜欢,在他的很多作品里,都写到“琴声”,且对古琴演奏的技巧也是娴熟在心。如他在《〈潇湘水云〉无限意》里写到:

“我喜欢古琴曲,喜欢它缠绵中的忧伤,更喜欢它古典中的苍凉!”

“每当虚虚实实的曲调响起,就好像天外有一中奇特的声音在召唤,召唤人们跌进别样的世界,听琴,听史,听那些已经远去的古人,把故事演绎得惊心动魄,抑或愁肠百结!当此之时,我的血液就好像在燃烧!”

“在我看来,每一支琴曲都似乎有自己的灵魂,那灵魂总在七弦流转的气流里,款款地站出来,活生生地走近你我,歌咏着曾经远逝的岁月与人生。”

他有自己的审美意趣,忧伤或苍凉的琴声里,他能从纷纭的红尘里分离出属于自己的最纯粹的精神轨迹,听琴,听史,“听”过去,“听”现在,又怎能不激荡起作者内心本真的情感。我要向这份“古意”致敬,因为“古意”荡尽红尘,让情感浓烈。

很多时候,一读他的作品,脑海里就会闪现两个字——“隐士”,他就如一位性情儒雅,敦厚的智者面对一汪碧水,一片青山,率性地抚琴而歌。清澈的碧水里,倒影清晰,神情怡然。他将自己至真至纯的情感托给古琴,托给山山水水。

“乐曲一开始,琴师手指轻点琴弦,制造出飘逸灵动的泛音,展示核心曲调,玲珑的泛音表现了一派朦胧的湖光山色,美丽的抒情成功地营造了烟雨朦胧的氛围,使人仿佛进入到了一种碧波荡漾、烟雾缭绕的意境。”(《〈潇湘水云〉无限意》)。

笔触灵美,细腻,想象空阔,舒展,轻而易举地就把读者带入意境,不得不叹服他精湛的笔力,这也是作者达观,善美的个性使然。

张建安教授深谙散文的写作之道,描写真实,细腻,直逼内心。文章的内核愈发散发出魅力之光。文字的起承转合之处,也是修炼得完美无瑕。如他在《飞越的梦想》里写道:

“我想念故乡,特别想念故乡那两座山,以及两山夹持着的那条河流。河流是伴随我长大的烟雨,烟雨是流淌在我梦乡的河流。”

这一段话,令我久久回味。先不说内涵,单看文字的衔接方式,就格局别致,圆润流畅,韵律感极强。简单的意象就营造出纯净而动人的场景,最后一句让意境得到了扩张和延展。这样的组合,在他的作品里,经常出现,如此精彩的笔法,我甚是喜欢。

 

三、记忆深处的抒写

记忆深深浅浅,在繁杂细碎生活的挤兑下,有的甚至如一首无字的歌,无韵的曲,于时间的隧道里渐行渐远。可当抖落生活的碎屑,独坐于沉静的黑夜时,内心里总有些东西发出如锦缎般撕裂的脆响。闪现出莲花朵上耀眼的光芒。

“故乡”,“童年”这样的词语多次在张教授的作品里出现,记得我最开始读他的一篇散文就叫作《童年的草籽花》,描写了记忆深处那美丽的紫云英,那浸透着美丽和忧伤的文字一直在我的脑海中萦回。后来又陆续读到他的《故乡》,《烟雨故乡》,《飞越的梦想》,这些文字都是记录着童年生活的点滴,记录了故乡曾经沧桑的容颜,他在这些文字里寄予了无限的深情,展现作者悲悯的情怀,大爱无涯的宽阔胸襟。

“这不禁让我思考起油茶树的形象来:油茶树碧叶如染,浓重、苍郁,最令人惊叹的是它的枝干,紫铜色、古朴,仿佛生来就准备负累载重似的。不是?它简直没有一棵树干是直的,都是微微地弓着身子。枝干横斜,很硬、很韧,一如我那弯着背脊劳苦一生的乡民。”(《故乡》)

我为这样的爱而感动,为他的静美和善良而感动。记起培根说过的这样一句话:“美德犹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其香愈烈。”这一节作者通过对记忆深处油茶树的叶,色,形的描写,很自然的推及到人,成功地实现了意念上的升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一腔深沉的爱,这份爱如晨露般清澈,晶莹。不得不佩服他沉稳的思考力度。当一个好的作品在我们面前展现时,内心总会有一扇情感之窗悄悄打开,陷进更深的沉思。

记忆中的许多优美自然景物曾给了我们很多的灵感以及心灵的愉悦,回到自然,回到那种青山绿水的氛围,回到恬静而从容的内心,我们的知觉就会变得透明起来。他在《夷江物语》里这样写道:

“水光山色融为一体,游人鱼鸟相向与共。清风习习,碧波漾漾。筏在水中漂,人在画中游。流连此间,作为从现实的激烈竞争中遁逸而出的我们,在这与大自然真诚、平等的对视中,无疑可以抛却许多红尘的杂念、世俗的浮躁、心灵的烦忧!”

从这里看到了作者澄澈而通明的内心,他渴望一种染着青草味的生活,寄情山水,探寻一种生命的本质意义。如此真切的情感,让读者感喟满襟。

作为弹奏者,乐声是否感人,是否能引起听着共鸣,我认为应该处决于弹奏者的技艺和心,如果二者不能完美融合,那么它的游走是绝对缺乏突破力的,无法撼动心扉,引人入胜。作为一个文字的弹奏家,又何尝不是如此,我认为张教授是一个很出色的弹奏家,一个优雅的古琴演奏者,从他手里蹦出来的一个个音符,都是古色古香,温婉灵美,绚丽动人,这样的音符是因为来源于他诚恳而不懈的追求,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来源于一颗善感美好的心。


(本文原载《新花》2009年2-3期合刊)

责编:吴名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