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评论丨湖湘人文精神百年回顾的经典文本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6-09-26 15:10:50

 

湖湘人文精神百年回顾的经典文本

作者丨许艳文

 

何顿先生是全国著名的长沙本土作家,这些年里一直笔耕不缀,时不时有大作问世,令人目不暇接。最近又隆重推出一部52万字的鸿篇巨制《湖南骡子》,感叹他的精力充沛,激情澎湃,创作速度惊人。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复杂鲜明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诗意浓郁的叙述语言,使得《湖南骡子》这部小说具有令人震撼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品本身的阅读体验,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湖南骡子》的特色予以粗浅的探索和解析。

 

一、视觉独特,纵横捭阖,全方位地表现湖湘革命历史与人文精神

《湖南骡子》无疑是当代文学的又一部力作。刘复生先生说:“真正的当代文学的意义在于具有对现实加以总体化的叙事能力,由此,它创造出一种关于现实以及我们与现实关系的崭新理解,它重组了我们日常的零散化的经验,并超越了个体的狭隘的经验的限制,从而打开了重新认识现实、尤其是在复杂的社会联系中重新感知现实的可能性。”[i]最近几年,相继有多部成功的作品正在提供关于历史与现实的更有价值的叙述。《湖南骡子》正是这样一部能够打破传统定型化的意识形态束缚、开拓批判性的视野、带有一种历史解释学的深度和生命张力的优秀作品,它以丰富、可靠的史实为依据,用纵横捭阖、挥洒自如的大手笔,围绕湖南长沙青山街三号何氏家族五代与中国革命几十年的发展与变化,尤其是湖南人百年来的生活史,剔幽扶微,层层铺排,绘制出一幅幅反映辛亥革命到现阶段史诗般的历史画卷,真实地展示了一批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重点描述了主人公“我爹”、“我大哥”、李文军、贺新武、姜小工、陈万山等一群曾经在抗战中冲锋陷阵的老兵曲折坎坷、诡奇多舛、可歌可泣的人生经历,塑造了一系列正义凛然、勇猛顽强的英雄群体形象,高度赞扬了湖南热血男儿的“骡子”精神,读后感觉极富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感染力。

湖南人素被称为“湖南骡子”,何顿先生的诠释是很确当的:北方人称人为骡子,多作笑骂。楚湘之地却不同,“杂种”之意尽弃,只取力大耐劳,犟韧不屈,认死一条道、不撞南墙不回头。我在为唐浩明先生的长篇小说《杨度》写书评时研究过湖湘人文性格的基本特征,欧阳斌先生曾集大成地予以概括:“湖南人个性坚强,凡事认定一个目标,勇往直前,不计成败,不计利害,不屑更改,是一种‘不信邪’的‘骡子脾气’,在中华民族之中,自成一地区性的性格。”[ii]杨度的《湖南少年歌》中有两句:“若道汉唐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真是至悲至壮,至哀至豪!在《湖南骡子》中,湖南人的“骡子”性格得以充分体现,湖南人拯救中国的决心也写尽学绝了。

性格是生命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生命个体在一定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熏陶的结果。有人甚至认为,人一生的成败取决于性格,毋庸置疑,性格对于生命的走向和价值的取向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起决定作用。读完《湖南骡子》之后,无不感到作者是将一大群人物放在浓郁的湖湘文化的大背景中去活动的,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不同的经历和命运,充分体现出湖南人典型的湖湘性格,以及他们的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

唐浩明先生曾说过:“扎实刻苦地研究史料,把握住所要描写的人物的基本历史形象,是文学形象塑造的基础所在。”基于对湖湘历史的潜心研究,何顿先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以文学手法还原出一部可信的历史、一批可信的人物,是对湖南当代文学乃至中国当代文学的一大贡献,是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为湖南人立了一座丰碑。

 

二、复式结构,交互缠绕,真实展示中国百年历史进程与何氏家族的命运

1911年10月10日的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来势凶猛,翻天覆地,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创建了民主共和,对我国社会历史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素有改革进取精神和革命斗争传统的湖南省会长沙,是这场革命的重点地区之一。二十世纪初乃至1911年长沙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革命事件,在湖南和全国的革命斗争中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一大批长沙籍的仁人志士,在后来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前赴后继、可歌可泣。《湖南骡子》从辛亥革命爆发写起,一直延续到当今社会。百年的历史,百年的嬗变,百年的挣扎,百年的命运,可谓波澜壮阔,气势恢宏,有如一部壮丽而雄浑的史诗,真实再现了中国社会百年历史进程与何氏家族的命运,详尽地记叙了长沙青山街三号何氏家族五代人的生存状态。

《湖南骡子》是一次宏大的叙事。小说采用的是复式结构,也可以说是政治与家族的双重叙事,长沙是小说故事生发、展开、延续的文化空间。一条线索是何氏家族的兴衰史,一条线索是湖南的革命斗争史,其间穿插出现很多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与大事,如毛泽东、彭德怀、郭亮等,还有长沙的四次会战、常德保卫战、衡阳保卫战,读起来亲切而真实。何氏家族的五代人,有名有姓的上百人,庞杂纷繁,气场很强。阅读时感觉可与《百年孤独》、《白鹿原》、《红高粱家族》、《红旗谱》等作品相媲美。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孔庆东说过,湖南是我们的革命老省,是出了很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这话说得很实在。湖南素来民风强悍,自古不乏慷慨悲歌之士,在历史上著名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辈出,在革命斗争中经历过的战争无数,读《湖南骡子》时,连续不断的硝烟弥漫、刀光剑影,很快联想到《战争与和平》、《三国演义》等作品,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战役在这部小说中都有表现。

作品分上、下卷。上卷从辛亥革命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下卷从解放后写到今天。通篇宛如一条宽阔的通衢大道,上面缠绕着一条常青藤,开满了美丽芬芳的花朵。真实地再现历史、还原历史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点。如上篇将历史上国民党军队抗日作了最全面的正面描写,与电影《血战台儿庄》交相辉映,互为补充,热情讴歌了一大批英勇顽强、浴血奋战的国民党抗日将士;下卷则将触角延伸到一些敏感的、带有政治色彩和烙印的问题,启迪读者正确看待、重新审视。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以批判的眼光,描写了反右扩大化、大跃进的冒进、文革的灾难等等。尤其写到刘少奇、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遭遇时,作者颇有胆魄,以沉痛的心情既尊重历史,又启迪人们进一步思考。下篇还通过何陕北、何白玉、何秀梅、何娟、何五一等人物的命运和遭际,展现了当代人孤寂、惶恐、陌生和不安的心态,揭示了这个社会之所以在精神上蜕化了,是因为它被淹没在表面繁荣的物质利益之中了,并蒙上了一层市侩、庸俗的外表,看上去光怪陆离,实际上虚伪而又肤浅。正如卡尔维诺所论:现代文学的力量就在于它说出了社会和个人本来想说而又没有意识到的一切,这就是文学所不断提出的挑战。我们住的房子越是明亮和豪华,房子的墙上就越有鬼影;因为进步和理性的梦中往往掺杂着鬼影。

 

三、形形色色,林林总总,塑造了一大批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小说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作为叙事性文体,小说世界是由一个个人物形象、一个个情节事件、一个个环境景物有机有序地组合而成的。而小说的故事情节实际上是由小说人物的性格、言行与行动组合的。

综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凡是成功的人物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正是因为集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于一身,才使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清代的金人瑞评点《水浒》时说:“《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iii]《湖南骡子》这部小说里有一大批气吞山河的英雄,这是他们的共性,但每一个英雄又各有其特性。另外,有的人物在作品中鲜明地表现出某一个性格侧面的特征,而有的人物却表现出多个性格侧面的特征,即为矛盾的性格元素。《湖南骡子》塑造了一大批性格鲜明、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并且概括出生活中复杂的性格系统,大多体现出了湖南人的“骡子”脾性,包括男人和女人——全篇男女比例适正,阴阳相调,刚柔相济。

1.小说中的男人,大多有着英雄的遗传基因,豪爽仗义、勇敢顽强。他们身处乱世,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百折不挠,多方为国事奔走,这是湖湘文化中爱国主义养成的血性男儿的性格。

“我爷爷”何湘汉是小说中第一个出场的英雄。顾名思义,从名字看有着象征意义,意即湖南的男子汉。何湘汉一亮相就是武松式的打虎英雄。最为勇武的是,奶奶被土匪头子掳走后,何湘汉凭一身虎胆和一身功夫,只身制服了匪首何世荣,带回了奶奶。从这里可以看出,“我爷爷”何湘汉的骨子里有着一股湖南人的血性和倔强、勇猛和刚烈。祖辈遗留给后代的基因依然带有“骡子”的特性,何湘汉的后代中很多人的性格发展都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小说虽然是以第一人称写的,但里面的“我爹”何金山无疑是主要人物。何金山幼时“在爷爷眼里是弱智,常看着人傻笑,快六岁了还尿床”,说话也结结巴巴的。始料未及的是,后来,“那颗木鱼脑袋被老虎吓醒了”,能够读书写字学文化,在学校里还接受了革命者肖先生灌输的新思想,不仅勇敢地带头抵制日货,而且认清了中国落后的原因,立下了当兵打仗救中国的决心。小说中写道:“肖先生使用过的大刀有十多斤重,爹背在身上突然就有了使命感,如着了魔,觉得自己是条好汉。”小小年纪,竟然与肖先生说:“肖先生留步,我们就此永别了。”他背着肖先生赠送的大刀,径直朝前迈去,嘴里吟着这句给了他百倍勇气的诗:“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何等的义无反顾,何等的豪迈悲壮!——马革裹尸,战死沙场,从来就是英雄豪杰的志向和选择。

“我爹”何金山带兵练兵,情形与美国作家理查德.耶茨的《十一种孤独》中的“乔迪撞大运”一篇描写的瑞斯军士有异曲同工之妙:作品中的瑞斯军士正直严厉、不近人情,他希望通过严格的训练把新兵们变成“军人”,但就连世俗之外的军队里也容不下他。最终被人挤走,训练结束后,新兵们都成了兵油子;何金山后来投军到国民党部队做了连长时,凌晨四点就叫号兵吹起床号,像阎王一样训练和惩治士兵,由于过于严厉和苛刻,因此招来士兵的不满和副连长的嫉恨,但他依然我行我素,严于律己,终于镇住了全连官兵。以后的事实证明,何金山是一个难得的将帅之才。

唐正强最初是一个书生,一个热血青年,在他的眼里,“这个世界太烂了,纯粹是以强欺弱”,他痛心疾首,心里装着中华民族的命运,抱着爱国理想投笔从戎。然而,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唐正强的理想被现实击破了,他深感失望,最后惨死在军中。这个人物的经历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物命运的无奈,令人为之扼腕痛惜。

何陕北和何白玉叔侄两人的身体内雄性荷尔蒙多,他们的经历和悲剧性命运很相似,都有着双重人格。何陕北文革中为了报复成了造反派头头,他“是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野心家,这野心是他父亲给的,血液里带着”;何白玉,也是靠造反起家,“叔侄俩共同享受文化大革命给他们带来的胜利果实”,他们为了出人头地,向权力扫描,与权力结合,从被人歧视到成为省、厅级高官,再从位居高位掉入地上,命运之神与他们开了个天大的玩笑,然而他们本人是这个玩笑的制造者。尽管如此,他们骨子里的那种与生俱来的东西改变不了,“何陕北说了句很地道的长沙痞话,可见他骨子里蓄着一股湖南人的狠劲,就像树林里藏着一只老虎。”何陕北最后死得那样不堪,而何白玉死后却成为一名烈士,说起来都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有些人物的性格复杂多元,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杂糅使然。如最初革命、后来怯弱的“我岳父”李雁城,曾经加入过新民学会,当时像他那样的热血青年都是革命的柴火,一点就燃,他们骨子里都是血性的人。但到了后来,他却“一看到当官的人就敬畏,看见着中山装的干部模样的人就谦让。我有时候觉得我岳父活得很自卑,不像一个男人而像一条遭人嫌弃的老狗”、“其实,我岳父骨子里是个机会主义者,他后悔不是因为自己没坚持革命的理想,而是因为自己没把握住机会。”人物性格有这么大的变化,不能不让人深思了。

何五一这个人物也是很有特色的,作为新时期青年人的代表,他一方面秉承了何氏家族的性格,另一方面,又兼具当代青年的特点。他是个洁身自好的孤独者,颓废、慵懒、傲慢、虚无,对艺术十分执着,对爱情和女人却很淡漠。但命运最后还是垂青于他,是音乐天赋与才能成全了他,让他终于爱上了一个女人,过上了安定富足的生活。

2.小说中女人,几乎都是精灵、狐仙和妖精,一个个那样美丽、灵秀,然而。却有各自不同的经历和命运。湖湘人的勤劳善良、忍辱负重、重情守信、一诺千金在她们身上均有体现。

众多的女性中,我“奶奶”杨桂花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最深的,感觉作者对她着墨最多、用情最深。年轻时的杨桂花“是何家山出了名的美人”,她开朗、热情,贤德、善良,勇敢、顽强。书里有许多关于她的描叙,如奶奶要去上海给儿子送棉袄和棉被,“我奶奶是个身体力行的女人,她穿上套鞋,打把油布伞,踏着厚厚的雪……”、“但奶奶是那种目标明确的女人,一有目标就直朝目标奔去……”巡捕房的要赶她走,她毫不畏惧地尖叫道:“你们把我儿子给我,我就走。”可以说,《湖南骡子》中的女性,都以杨桂花为轴心,为源头,贯穿始终,是百花中的花魁,是可爱的一位“老妖精”。

王玉珍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军中护士,在抗日战争中,她悉心照顾“我二叔”何金林,逐渐爱上了他,最后自愿嫁给已经残废了的英雄,心甘情愿、尽心尽力照顾了他一辈子,为他生儿育女,直到英雄去世,是位乐于奉献、令人敬佩的女性。后半辈子嫁给了一直爱着她的李爱军,两个人相濡以沫,互帮互敬,随着时代的变化,她逐步转变了观念,懂得了享受生活,过了好些年的幸福日子,最后平静地离开这个世界。

何秀梅是让人唏嘘不已的悲剧人物,她年轻时活泼、尖刻、傲气、霸道、自恋却又极其自卑,后来,在她母亲秋燕的眼里,变成“苍白、憔悴、冷漠,虽然脸上还有傲气,但像架子上吊着的一条皮开始起皱的丝瓜,不再是那个活泼、尖刻和说话不饶人、当妈的也怕几分的厉害闺女了。”她生性孤傲、敏感、好强,生就的小姐脾气。对工作非常认真、投入,对爱情专一、执着,想与爱着她的人李文华结婚,但由于有过心灵和肉体的双重创伤,所以一直把爱情深埋在心底,耽误了自己一生的幸福。最后与肖主任结婚,却发现原来只是一条“公狗”,万念俱灰,决然离婚。最后惨死在贼人手里,令人痛惜不已。她的悲剧性命运从某个角度来说是吃了“骡子”性格的亏。

何娟是新一代女性的代表人物,她美丽、上进,考上北大,又到美国留学,最后嫁给老外,在美国定居,过上了事业有成、经济宽裕的生活。她的努力与成功得益于骨子里的“骡子”性格,与何秀梅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生动活泼、诗意浓郁的语言特色,细腻传神、简洁利落的细节描写

毋庸置疑,这部小说最先吸引我的不是思想,不是历史,也不是人物,开篇就让我沉醉于其中的是语言,妙语连珠,俯拾即是。因为平日对诗歌、散文十分喜爱,所以,感性的东西似乎进入得更快一些,语言是作品的载体,何顿先生的这部小说,在语言表达和细节描写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1.能够抓住人物的特点,极为细腻传神、精当简约地来加以描写。如关于家桃的描写:“一张桃子脸,一双月牙眼秋波闪闪,嘴唇红嘟嘟的,形状像两瓣透着蜜汁的橘肉,让年轻人见了馋涎欲滴。”寥寥数语,就让人物活脱脱地站在读者的面前。

2.以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理,或者反衬。“干完这一切,夕阳已经涂抹在山头上,真是残阳如血,染红了整座宁谧、哀伤的山头。赵师长站在夕阳里,十分痛苦,因为这一场与鄂军混成旅的战役使第五师伤亡惨重,有一千多官兵于这次战役中丧生……”这里是衬托人物心情;“爹瞧着天上的星星,有一颗星星十分亮,爹就盯着那颗星星。”这里是一种象征性描写;“春天在桃枝上体现了,先是花骨朵凸在桃枝上,接着春天紧随桃花一起绽放了。但那年的春天一点也没诗意,相反,湖南境内的映山红被日军的铁蹄踏成了泥。”这里以自然界的美丽反衬了祖国山河被日寇蹂躏的现实。

3.生动的细节描写,从多个角度表现时代的变迁和人物的生活。生活细节的描写是文学作品直接进入读者感觉的重要环节。在文学巨匠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小说中,都十分注重细节,每一个细节都是相互联系的,蕴含着全息式的文学意义。如:“这年的一月一日,《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一些全国性报纸的文字由原来的竖排改为横排了。人们着实花了一段时间才适应横向读报。”表明了历史不可逆转的进步;“奶奶想仔细地打量她钟爱的儿子,就让张桂花提来马灯,张桂花把自己房里的马灯都拎来了,秋燕也把她房里的马灯拎来,堂屋顿时很亮堂,奶奶就在三盏马灯的光线下打量他三儿子。”这个细节扣住“马灯”细腻地表现了人物的生活动态。

作者在注意细节描写的同时,还十分注意在细节中表现戏剧性的巧合与矛盾冲突。比如,“我爹”和杨福全奉命去驱赶反对军阀的学生,他想找出带头喊口号的学生,哪知道一看,竟是自己的二弟。“爹突然有一种被什么东西卡住了喉咙的感觉。”还有唐正强的被俘、逃跑、被杀,都让“我爹”置于尖锐的矛盾之中。

最近虽然一直沉浸在一种阅读的喜悦中,然而还来不及对《湖南骡子》细细地反复品味,所以解读和分析或许有诸多不足和不当。这部长篇小说以后还有很多课题可做,比如可从比较学的角度与《百年孤独》、《白鹿原》等类型相同的名作放在一起分析,与何顿先生自己以前的多部作品比较;还可以从某个角度为切入口,像结构特色、语言特色、女性形象的塑造等等,这些有尚待我们今后继续加以探讨和研究。


注释:

[i] 刘复生:《什么是当代文学批评》,《新华文摘》2011年第7期

[ii] 欧阳斌:论曾国藩的性格特质及其文化成因 《中国文学研究》1998年冬之卷

[iii] 金人瑞:《水浒传》序三

责编:吴名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