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随笔丨激情燃烧的岁月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6-09-15 17:00:00

(1990年第4期《年轻人》杂志插图“甘建华与西部之西的文学青年们”。图片由作者提供。)

 

激情燃烧的岁月

文丨甘建华

 

《青海石油报》“聚宝盆”文艺副刊100期的生日是我做的,那是1988年12月14日。青海省文联副主席、《青海湖》主编刘若筠先生特地撰文,盛赞这是“戈壁滩上的文学奇迹”。还有许多省内外及石油系统的师友,像李若冰、朱奇、钱佩衡、王文泸、杨志军、燎原、郑崇德、高潮洪等,也发来贺信、打来电话给予褒扬。现在轮到魏德章兄来操办这个1000期的大喜,并请我撰写小文以志纪念,忽然感觉岁月何其匆匆,20多年的时光说过去就过去了?

上网百度,“聚宝盆”可不止一个含义。有民间传说,像明初苏州沈万三的传说宝物;有风景名胜,像江西上饶三清山的景点。还有中国体育彩票顶呱刮的一种票样,有香港影视片名,有象形水晶,有网络游戏,不一而足。但是,它们哪一个有我们柴达木聚宝盆的名气大影响广?它们哪一个能够比得上《青海石油报》“聚宝盆”文艺副刊在我心目中的份量重意义深?

柴达木盆地之所以被称为“聚宝盆”,是因为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还有石棉、石膏、铅锌、各种盐类以及其他资源。《青海石油报》的文艺副刊取名“聚宝盆”,不仅彰显了地方特色,更是一种象征意蕴。“聚宝盆”积半个多世纪之功,培养、聚集了许许多多的文学艺术人才,有的日后在全省甚至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而在盆地内外令人刮目相看。

我是青海油田职工子弟,我的父亲1956年响应“开发大西北”的号召,进入柴达木盆地勘探石油资源,现在年届八帙,躺在病床,但他一心念叨着的居然是青海岁月、盆地往昔。而我在离开柴达木21年后,最不能忘怀的也是工作过5年多时光的《青海石油报》及其“聚宝盆”文艺副刊。

1986年6月,我从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放弃留校工作的机会,主动要求回到柴达木油田。先是在局教育处工作一年,翌年终于如愿进入《青海石油报》,开始“激情燃烧的岁月”。

青海省一直没有几家正规报刊,那时除了《青海日报》《西宁晚报》《青海青年报》《青海湖》《雪莲》《瀚海潮》,大概就得数《青海石油报》了,每期发行量1万多份。不知道我是“聚宝盆”第几任编辑,但确凿无疑的是,我是一个称职的编辑。关于我在此期间的工作情况,凌须斌兄曾经发表过万字长篇纪实文章《西部之西唱大风——著名作家甘建华印象记》,里面有着详尽的记述,我不想多加饶舌,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寻找《青海石油报》2012年9月24日第4版瞧一瞧。

那是一个比较纯粹的文学时代,就像现在每个人都想成为土豪一样,那时每个人都想成为文豪。我顶住来自各种有形无形的压力,以“聚宝盆”为主阵地,后来又创办“柴达木广场”综合副刊,坚持以全新的思路和概念对它进行包装设计,让新概念散文、先锋派小说、口语化诗歌、现代派理论等,相继在“聚宝盆”闪亮登场。社团园地、女作者诗页、小小说专刊、“钻工情”诗歌特辑、石油技校征文、徐志宏专栏等,先后在“聚宝盆”隆重推出。后来,海西州文联副主席、《瀚海潮》杂志主编井石先生到冷湖讲学,“望闻问切一番”,竟向局党委书记李秋杰大发感喟:“这是一种极其可贵的‘聚宝盆现象’,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再现啊!”

期间的许多往事业已渐渐黯淡,许多人物也已褪出我的记忆,但有这样两件事还依稀记得。一是西部水电厂有个姓艾的作者,写了一首《电厂女神》的诗歌,被一个河南籍老编辑丢进字纸篓,我在倒垃圾时随手一翻,屏息一读,好诗!发表后在油田传诵一时,结果改变了作者的命运。再是冷湖四号一个二级单位姓金的党委书记,架不住盆地文学热效应,竟然弃官从文写小说,后来我力荐他加入了青海省作家协会。

按照凌须斌的说法,“在建华的精心培养和鼎力扶持下,一批具有文学创作实力的作者脱颖而出,日臻成熟,可用‘青海油田作者群’来形容。建华1990年初加入青海省作家协会,也为这个群体拉开了一扇通往青海文坛乃至外部世界的大门。包括我在内,先后从‘聚宝盆’走出了徐继成、邹筱荃、魏德章、杨启寿、吉海坚、王伟东、陆东海等20多位青海省作协、中国石油作协会员,还有彭康、李蕾等中国作协会员。肖复华、李玉真、张同聚、陈同仿作品的第一篇评论都是建华写的,徐志宏与建华两代才子的友谊成为佳话,局领导周铭涛、刘扬寿、马力行、张佩荣也很喜欢与他谈诗论文。现今油田政工宣传岗位上的主要骨干,几乎都与‘聚宝盆’当年的培养密不可分,他们内心至今仍对建华充满了感激之情,尊称他为‘恩师·甘’”。

1989年,湖南《年轻人》杂志面向全国主办“90年代呼唤我”征文大赛,我以散文《惜别的天空》夺得第一名。1990年第4期该刊发表此文,配发了一幅《甘建华与柴达木文学青年在一起》的插图。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图中那个戴眼镜的青年,竟然与我的面目格外神似,但绘画作者张楚务先生从来没有见过我,而且我戴眼镜也是在两年之后。

走过千山万水,虚度无数岁月,我一直想忘记过去的一些事情,但是没有办法做到。今年夏天,同乡好友汪远清带着儿子作了一趟柴达木之行,在微信上发了两张关于冷湖的照片,就是当年《青海石油报》简陋之极的办公室外景,只见黄砂遍地,封门闭户,一副破落萧条的景象。但是镜头旁边的白杨树亭亭玉立,绿叶葱郁,给人以生命力特别顽强的感觉。远清在微信下边特意注明:“著名作家甘建华先生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睹物思情,我忽然想起来时之路,恍若隔世,禁不住热泪夺眶而出——原来,在我的心里一直有一只“聚宝盆”啊!


(本文原载《青海石油报》2013年12月16日、《青海日报》2014年1月3日、《衡阳作家》2014年第4期)

责编:吴名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