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评论者说丨张鹏:生活感言 诗意寻觅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6-08-29 16:29:24

 

生活感言 诗意寻觅

——许艳文《沉在湖底的天堂》阅读札记

文丨张 鹏


 

内容摘要:许艳文的散文集《沉在湖底的天堂》对女性知识分子在二十一世纪的社会转型期的生活、情感、职场的现状进行深入反思和精准描摹。听风吟月的清旷诗意,赋予许艳文的散文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视角;回眸历史风云的寻根之旅,使得许艳文的散文凝聚了历史的厚重,平添了抚今追昔的沧桑感;人间情怀中的深情厚谊,抚平了当代人劳碌风尘的心灵伤痕。

关键词:许艳文;散文;生活;诗意

 

许艳文的散文,对女性知识分子在二十一世纪的社会转型期的生活、情感、职场的现状进行深入反思和精准描摹。她深知,这种急剧的社会节奏对女性知识分子的情感世界和精神生态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崭新的社会转型呈现出的五彩斑斓的面影正在形塑着她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在许艳文的系列散文中,我们看到了自然山水的恬淡静穆,历史遗迹的人文情愫,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和对似水流年的深情回眸;同时也看到了女性知识分子在家庭、职场和亲情间的忙碌与劳累,她们的精神压力和工作压力骤然增加,女性细腻的心灵空间受到了社会压力的挤迫。许艳文站在二十一世纪的地平线上,回望青春期的学生时代生活过的岁月和土地,追溯诗意生活的流风余韵,捍卫心灵深处的美好记忆,守望未被雾霾和污染改写的精神家园,唤醒沉睡在记忆湖底的惆怅和感伤,修复日益麻木和颟顸的心灵感官,这是许艳文散文集《沉在湖底的天堂》自觉追求的精神路标和价值依托。

《沉在湖底的天堂》既书写个人命运起伏,又深思时代风云嬗变。淡雅抒情,怅然观史,那自然风物的凝视,感伤缠绵的热泪,梦牵魂绕的故乡,连同沉潜于少女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与柔情,历经岁月的沧桑,已从绚烂趋向平实,从宏达的主题退隐成了自我记忆的碎片和云絮。作家的生命关怀倾注到广大的自然世界和历史空间,可谓以文立心,她聆听鸟鸣的韵致,感受季节的迁延,观察花开花落,回忆学生时代的老师和同窗,寻访名人故居的历史线索,牵挂家乡的父老乡亲,可以说,许艳文的写作涉及到了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许艳文是一个有梦想有激情的女性作家,一个能在文学世界中发现诗意的细腻的观察者。她用一种温和的视角、典雅的叙述和感性的直觉之美,为自己建构了一个丰盈、茂盛、浩瀚的文学家园,并由此标示出自己在文学追求和精神向度上业已抵达的精神高度。许艳文的散文散发着纤细的怅惘和一种臻于化境的美,那种明亮的光线和欲说还休的蕴藉,读后一直令人感到难以释怀。

 

听风吟月的清旷诗意

许艳文的散文有一种清雅的自然之美,她心怀自然万物的深情书写,起源于对这个时代日益恶化的自然生态的忠诚守望,也是对天地自然的热爱和敬畏。她的语言温馨、典雅,胸襟博大淡定,对自然风光之美心存挚爱,对现世浮华满含警醒。在喧嚣的物质世界面前,她深知仰观俯察是一种力量,聆听天籁也是一种审美感悟。就如刘勰所言:“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是以衣锦褧衣,恶文太章;贲象穷白,贵乎反本。”﹝1﹞许艳文对散文的自然题材的处理,离不开她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次理解和感悟,她还很好地把自然情态和自己的胸襟志趣融为一体。

对自然和物候的敏感与欣赏,弥漫在许艳文散文的字里行间。在《樟林幽深》一文中,许艳文满怀深情地写道:“我的一颗心此刻穿行于这样的旋律中,痴痴怀想冥思久久终不能自已。仿若半空里忽飘下云朵,那云朵浸透着淡淡的蓝色,又甚或是月夜里落下点点星光,携带着朗月浩然的清辉。人在幽僻的花径漫步,全然忘却此时何年?此处何方?”这样的文字,流淌着置身于纯净与安静中的喜悦,呈现出季节变换欣欣向荣的生机与活力,幻化出一种令人神往的诗境界,所有的景物都是作者愉快心情的意象。许艳文对自然界的阴晴雨雪都有美好而独特的个人感受,春雨贵如油,濛濛细雨中,极易引发作家的灵感和文思,在《雨中随想》一文中,许艳文写道:“一蓑烟雨,我行我素。行走在雨中,犹如置身一池碧波,涤尽内心的灰垢与尘埃,顿觉神清气爽。在这样一场淡淡的雨中,我们邂逅到了别样的情怀,别样的安静。惟此,我们方可以见怪不怪,处乱不惊。站在那株粗大的樟树下,我默念着曾经背得滚熟的诗句,竟然一刹那间忘了开头,也忘了结尾。”作者相信,刚刚过去的那个冰凉、冷漠、严峻的世界会越走越远,而眼前弥漫的乳白色灯光,将会铺平明天的道路,洁白、温暖、宽阔、平坦。许艳文对春雨的感同身受,极易让我们想起朱自清《春》中的如牛毛、似花针一样密密斜织的濛濛春雨。桃花是春天最亮丽的景致,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流水鳜鱼肥,古人的诗句把桃花的美轮美奂写到了极致,对桃花的赞赏可谓源远流长。在《桃花欲滴》一文中,许艳文写道“桃花在雨中娇艳欲滴,装饰着依然暗淡的天气,我不希望潮湿的日子太久,也相信桃花的季节即将到来,有桃花的引领,必将走出曾经的阴郁,桃花不仅仅点亮我的心,也会点亮你的心,有桃花的风景一年中只有一季,这一季是最温暖最难忘的时光。”心中充满阳光和诗意的人,才能领略花木的清芬,才能点亮心中诗意的灯火,才能写出这样温情脉脉的文字。许艳文的散文透出一种安详的心境,就如王兆胜所言:“安详是一种人生智慧,是一种生命体验,是一种精神品质,还是一种天地自然之道,它是当下时代与文化中最为缺乏的。作家的思考具有时代感,更不乏形而上的哲学意义”。﹝2﹞作家对时间是敏感的,这份敏感总是倾注了对季节特征和个人心绪的交相呼应,在《六月像一只快乐的鸟》一文中写道:“我舍不得如诗如画、炽烈热情的六月,然六月拖着满足的尾声将告别这个年轮的舞台。七月即将拉开帷幕,七月可以是男人的,大气、内敛、深沉,七月也可以是女人的,温婉、灵动、活泼;七月可以是理性的,感悟、叩问、沉思,七月也可以是感性的,吟诵、歌舞、抒情。七月就是这样,融合世上最美好的事物,不断地扩展、充实、放大,像一棵树挨着一棵树那样,幸福与幸福,快乐与快乐,紧紧地连在一起。”六月如诗如画而又充满女性的温馨馥郁和活泼灵动,许艳文对之深情款款。秋日是收获季节,也是宁静爽朗的日子,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清朗的秋日阳光静静地洒在北国的大地上,一幅安静祥和的秋日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而在《秋意》一文中,许艳文写道:“秋和夏终归是有界限的,晚些时候,秋慢慢地从夏的影子里抽身出来,犹如受不住烘热的孩子,有些不耐烦地脱掉一层外套,义无反顾地毅然朝前走,一直朝前走,越走越快,直到彻底脱离了燠热的夏。”就在这样的低吟浅唱中,秋开始脱胎换骨地变化,越来越接近秋了,真正内涵的秋,真正严峻的秋。远方的阳光,突兀地跳进来,与秋之影一起听一首时光之曲。读着许艳文这样的文字,我仿佛在聆听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心中溢满了幸福的阳光。

许艳文写过很多诗歌,她以散文延续诗歌写作的诗意光辉。她那貌似漫不经心的散文篇章,轻盈灵动,潇洒玲珑,删繁就简,直白其心,可以说既是女性情怀和温润性情的完美结合,也是散文这一自由、洒脱、唯美、闲散文体的极致表达。她的散文集中描述了一个中年女性知识分子的自然之思,那些历历可观的自然景观,洋溢出一种令人心仪的纯洁和感伤,而那些如诗如画的细节,往往带着人性温度,巧妙地嵌合在许艳文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三湘大地尤其是省会长沙附近的自然景物得到了她深情地眷顾。这部分散文使我们看到,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城市和地区与一种生命气质的涵养之间存在着隐秘的联系,一种有生命力力的写作,也往往是面对故乡和成长之地的一次精神巡礼。许艳文对自然记忆的检索,对自然事物的敏感,对大地伦理的温情和敬意,向我们重述了那些丝丝缕缕的精神纽带对个人情感世界的微妙影响和深刻烙印。

 

回眸历史风云的寻根之旅

许艳文对历史风云和人文古迹情有独钟,这是她回眸历史、寻根溯源的个性使然。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已成为历史学界的共识。“历史是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必须时常返顾的精神背景。缺乏历史感的散文写作,无法透视时光隧道的秘密和符码”。﹝3﹞许艳文的历史散文写作厚重沉实而又秉持公心。她的历史散文不求绚丽的文采风流或尖锐惊人的材料发现,而是以一种责任心和历史诚意,为往事留存记忆,为粗疏的历史线条增添血肉和肌理,使之历历在目,栩栩如生。她在史料上寻根溯源,在人物寻访中寻求历史对话。她的一系列历史散文,作为文化史研究的生动活例,为理解历史悠久的湖南大地增加了丰富的注释。她重新讲述湖南历史人物的光荣与挫折,并在历史的缝隙里诚恳地地解析世道人心和政治风云的波谲云诡。这些旧闻旧事和陈迹残影的当代解读,融入了许艳文的感情,也大胆敞开了历史人物新的可能性和复杂性。许艳文的历史题材散文告诉我们,真正的历史就在每一个后来者审视的目光中,一个热爱现实者理应直面历史并引以为鉴。

曾国藩的性格磨练是促成他成就事业的根本所在,因为一个成就伟业者需要内敛平和大智若愚。在《寻访曾国藩故居》一文中,许艳文写道“就是在这一次为父亲守孝期间,曾国藩通过一年多安静的反思和自省,慢慢调整了自己的心绪,意识到了自己过往的不足,从这以后,曾国藩面目大变,性情由直率刚烈改为圆通和气、内敛平和。等到战局紧张时,皇帝不得不命曾国藩重新出山,而这一次出山之后,曾国藩的境遇大变,由逆境转为顺境,所向披靡,战功累累,其人生真正步入了辉煌。从中可见,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须经过很多的艰难曲折、大起大落,在你以为已经找不到出路的时候,往往又会柳暗花明、峰回路转,曾国藩的一生能给人一种哲学上的启迪,昭示人们身处低谷和逆境时切不可灰心丧气、意志消沉,前路,也许芳菲无限”。许艳文在曾国藩故居寻找历史线索,勾勒这位名臣一生的事业轨迹,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个性决定命运,对历史人物而言。个性甚至决定他所处的时代的历史方向。”﹝4﹞许艳文深知这一点,因此她向纵深处开掘曾国藩成长道路上的个性奠定问题。

毛泽东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代伟人,湖南是毛泽东的老家,长沙又是毛泽东青少年时代读书成长的地方,“橘子洲头”因毛泽东的诗词闻名中外。作为长沙女作家,许艳文对此自然不会放过。在《橘洲秋色》一文中,许艳文写道:“橘子洲头因一代伟人的《沁园春.长沙》而闻名于世。《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时填写的一首词。因此,橘子洲头不是一般的风景之地,而是带有浓郁政治色彩的人文景观。游览车首先带我们来到毛泽东大型艺术雕像前——这是橘子洲头的灵魂所在,不计其数的游人在这里驻足不前,拍照留影。雕像前的一块大石头载,这座雕像高三十二米,长八十三米,宽四十一米,为钢筋混泥土框剪结构,以一九二五年的毛泽东青年形象为摹本,再现一代伟人的胸怀和气概”。遥想毛泽东当年在长沙求学期间,很喜欢这块被称为水陆洲的地方,常携百侣曾游,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或徜徉于橘黄柚香之中,或遨游于波峰浪谷之间,激扬文字、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浪遏飞舟,为中国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许艳文的抒情和描写中透露出对伟人毛泽东的崇敬和怀念。在《边城一隅》一文中,许艳文写道:“芙蓉楼位于黔城古镇的舞水岸边。据载,此楼是为纪念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而建,始建于清嘉靖二十年(1915),于清道光(1039)重修。附近有送客亭、半月亭、玉壶亭、耸翠楼、碑廊等景观。王昌龄当年在南京江宁任职数年,后受小人谤毁挤兑,被贬为龙标(今黔阳)县尉。芙蓉楼因王昌龄当时一首送友人辛渐诗而闻名: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尤其最后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广为流传”。我们可以从诗句中想象到,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送别时的孤寂之情。最难得的是他以冰壶自况,表达自己在逆境中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许艳文对王昌龄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有着深入浅出的理解,极易引发读者的共鸣。芙蓉楼与王昌龄,可以说是这座小城的文化景观和历史印记,抓住了这个点,小城的历史意义也就纲举目张了。一个边城小镇,也因为王昌龄的诗句而名扬天下。

对于历史题材散文的写作,许艳文的文字表现得大气从容、视野开阔,且有一种沉雄而内敛的品质。她以自己的识见和从容,守护传统价值的光辉和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她敬畏一切人性的美德仪行,并从个人和民族的历史记忆中领悟生命之重。她赓续了感时忧国、秉笔直书的写作传统并揭开了中国历史中被轻忽的地方。大历史和大人物,故乡和他乡,文化冲突与思想焦虑,严峻的现实和风起云涌的内心冲突,许艳文以她的调查与实证让细节落实在字里行间。也让历史人物得以复活并神采奕奕。

 

人间情怀中的深情厚谊

许艳文是一位有着人间情怀的大学教授,她的学术眼力和为人处世都很令人钦佩,在长期的生活中历练沉稳。而在待人接物中又能感觉敏锐且世事洞明。如林非说:“不仅狭义散文必须以情动人,就是对广义散文也应该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这对于散文家来说,无疑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自己作品能否存在和流传下去的生命线。”﹝5﹞她的散文,有着精微的叙事线索,细腻的女性感情寄托,富有说服力的心灵波澜起伏,以及知识女性对于当下生活的切中肯綮的分析。她善于解读当代人灵魂深处的细枝末节,并能为其中的每一次突变和转折找到合理的解释。她的散文语言针脚绵密而饱含款款深情,她对人情世事的深入体察饱含善意和厚道。她单纯明朗而不失对复杂经验的条分缕析,她热情友好同时也保持着一种超然物外的冷静与淡泊。她以现实物象透视人心和人心世界所潜藏的无穷神秘性,许艳文向我们重申了生活中那些恒定的真理和隽永的智慧,她以直面人生疑难的勇气和自信为今后的散文写作奠定了精神方向和心灵路基。

人到中年,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亲戚朋友的突然远逝,这种阴阳相隔的生离死别尤其引发我们的锥心之痛。许艳文的舅父去世之后,她满含热泪写下了追忆性的散文。在《天堂之门》一文中,许艳文写道:“我含着眼泪走回房间,看着窗外的山峰和天空发呆。中午向领导请假后,马上赶回长沙,晚上与全家乘车前往广州。第二天又立马赶往虎门表妹家里。二舅退休后一直住在虎门小女儿家。早些天我打电话时知道表弟芃芃已经从美国回来,因为表妹丽子告诉我说她父亲的病也许无法治愈了。上午芃芃和表妹夫小彭在东莞忙,下午回到虎门我们才得以见面,与表弟分别已经很多年了,刚一见面他就流着眼泪紧紧地拥抱了我。然后坐下来和我谈起一些舅舅最后的日子”。舅父是许艳文的精神导师,他的高风亮节和治学之道,都曾经深深影响了作者,因此,才会有如此真情饱满的追悼之作面世。无独有偶,许艳文的数学老师也是让她敬佩思念的,在他去世之后,许艳文写了《祈愿》一文,“内心的感情是真实的,久远的思念也是真实的,遗憾的是自己没有及时将对老师的一份感激和关心及时送出去。在又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的负疚之心油然而生,那么一位让我尊敬的一位老师,本当早点去看看的,哪怕只见上一面,说上几句话也会感到安然。”本来很简单的一件事,然由于常年在外面奔波,竟然一拖再拖,永远失去了探望老师的机会,失去了对老师表达自己一份心意的机会。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许艳文对老师的怀念,可谓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老友相聚,格外亲切,在《潇潇夜雨故人来》一文中,许艳文写道:“时间在岁月的隧道里快速奔跑,就像我们身边这个秋季,匆匆赶来,又匆匆离开,一眨眼间就快接近尾声了。连续好多个日子,一场雨淋湿了一场雨,一个梦追逐着一个梦。菊花的气息在风雨中飘旋,散发出淡淡的馥郁。中式风格的竹淇茶楼门口挂着一排大红灯笼,在潮湿而清新的夜里亮得特别惹眼。我和乐维面对面坐着,边喝茶边说一些或熟悉或陌生的话题。更多的时候,我安静地听他描述在国外打拼的见闻。潇潇夜雨,有节奏地敲打着窗外的芭蕉叶,滴答、滴答。”高尔基说过,真正的朋友,在你获得成功的时候,为你高兴,而不捧场;在你遇到不幸或悲伤的时候,会给你及时的支持和鼓励;在你有缺点可能犯错误的时候,会给你正确的批评和帮助。许艳文深谙友谊的真谛,笔下呈现出默契的心心相印的挚友相逢的场景。许艳文忆旧怀人的文字谦逊沧桑而真挚深沉。她的散文写作,因为来自命运的审视、心灵的呢喃、灵魂的释放,而深具人文主义的光泽。她记忆中那些悲欣交集的人生履历,经她安静而条理的缝合之后洋溢着感人肺腑的巨大力量,而她包容宽怀的理解和同情,也不时挣脱文字的边界深入人心的腹地。她以生命的专注领会疼痛的记忆,以往事的回访化解苦楚的伤害,以自己的深切书写成功地反抗了遗忘的惯性。许艳文的此类散文弥散着一种真情和厚谊,在今天这个时代,弥足珍贵,其价值也值得喜爱她文字的读者分享。

听风吟月的清旷诗意,赋予许艳文的散文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视角;回眸历史风云的寻根之旅,使得许艳文的散文凝聚了历史的厚重,平添了抚今追昔的沧桑感;人间情怀中的深情厚谊,抚平了当代人劳碌风尘的心灵伤痕。可以说,自然之道、历史重量和情感浓度共同构筑了许艳文散文的精神平台。“散文需要理智、情感、胸怀、知识的融会贯通与触类旁通,如此,精神的盛宴才能丰盛。”﹝6﹞许艳文的散文是当代中国女性散文中重要的一维,她的散文气质谦和而热情,她的语言自由而玲珑。她对自己所拥有的盛大而丰盈的情感阈限深怀升华和扩展的愿望,她近年来散文的写作也因接续上了一种质朴的现实情怀得以进入一个更为丰饶的精神世界。她把面对广阔生活舞台的种种生命情状作为新的叙事增长点,把耐心叙说和感谢生活作为基本的写作伦理,从而使女性知识分子的生活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并被这些真实的声音所重新建构起自己的精神内核与情感外延。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537页。

﹝2﹞王兆胜:《论新世纪中国的散文创作》,《文艺争鸣》2007年第2期,第21页。

﹝3﹞于世英:《散文的历史感》,《江汉论坛》2001年第1期,第112页。

﹝4﹞美国·马斯洛:《个性与历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13页。

﹝5﹞林非:《林非论散文》,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版,第100页。

﹝6﹞林非:《林非论散文》,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版,第109页。



(作者:张鹏,山东泰山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责编:吴名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