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湖南作家写作家丨梁尔源,从月亮中走来的诗人
新湖南 • 历史专题
2016-08-02 09:46:33

(梁尔源 图/傅汝萍


梁尔源,从月亮中走来的诗人

作者丨张战


(梁尔源,湖南涟源市蓝田镇人,湖南省诗歌协会会长。著有诗集《浣洗月亮》,曾在光明日报、人民文学、文汇报、诗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诗歌。)

有的人,诗歌找到他,命他交出全部的自己,从此做诗歌谦卑的仆从。有的人却是自己突然找到了诗歌,一见钟情如少年初恋,缠绵珍爱似爱人的失而复得。

梁尔源成为一个诗人,真不知是诗神悄悄认出他,找到他,抓住了他,还是他自己某一天,在细雨蒙蒙的街拐角,突然邂逅了诗神。他这才发现,平生最得意快意之事,竟是从惟日孜孜、无敢逸豫的“同志们文学”,转到了眉间心上“让人痴情,让人中邪,让人无可救药”的诗歌。喝着涟源蓝田古镇涟河里水,喝着虎形山月亮的乳汁,长大了,下矿井,拉大锯,挑砖头,后又踏上仕途,他能挑能扛,能说能写,能成一域,能谋大局,可是,中秋月圆的一天,他写诗了!诗泉一被开掘,便如故乡涟河的清流,汩汩不断。他用诗把童年家门前的灯笼又点亮了,把被岁月锋刃割断的连着故乡的脐带接上了。他在诗里“睡不着觉,泪流满面,因为,他又感到妈妈的抚摸了”。

梁尔源是故乡月亮的言说者。他哀悯故乡的月亮。“今晚的月亮,像发了霉的土豆,我牵来一片云,也没擦干净她的尘。”这蒙尘的月亮,是少时恋人那双不再清澈的眼睛。他是月亮奋不顾身的忠诚骑士。“小朋友围着水井,往里丢石子,把无处可逃的月亮,砸得遍体鳞伤。我上前用胸膛捂住井口,想保护这银白色的天使。”他爱月亮的温柔多情,山寒水瘦的冬天,“只有月亮脱下的外衣,披在山上”。他诗里的月亮,是在河边浣衣的疲倦的母亲,是久别归家脑门发亮的父亲,是搂着入睡如“乳白起伏的山峦”的情人。他以月亮之名,呼唤远逝的童年和故乡,呼唤亲情与乡愁。月亮在他的诗里清辉遍洒,慈悲如菩萨,静静照亮着故乡的山水,也安抚着渴望回到童真和故土的诗人。

梁尔源更是中国传统文人理想人格的招魂者。他的故乡蓝田古镇,自古即繁华极盛,富而重学,耕读传家,近代有著名学者钱钟书在此“围城”。故乡的文脉气蕴,中国传统文人的家国抱负与担当,深深浸润到梁尔源的骨髓里。这种情怀,也必然敞现在他的诗歌中。《蓝田镇,你长成什么样了》、《宁静的陵零萍洲书院》、《铜官窑的温度》、《湘西掠影》等皆是表现这一情怀的优秀诗作。长沙书堂山是唐书法家欧阳询的故乡。诗人登上书堂山,写下他的代表作《登书堂山》。诗中,诗人将五岁时描红学书的经历与欧阳询高尚的历史文化人格巧妙结合在一起,将想象与知识熔为一炉,于是,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时空与当下重叠,构筑出一个深邃广大、内容饱满的诗意空间。“于是乎,我来到这一千多年,文人墨客难以逾越的秀峰之下,临摹他一竖中的人间正气,那一横中的正义担当,那一撇里,从祖父镇南英武中承袭的民族气节。”如此,书法中的细节意象就有了立体的丰富空间。这首诗,既是诗人对欧阳询理想文化人格的临摹,也是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召唤。梁尔源善于在厚重的历史文化、冷峻的当下现实与鲜活的个人生命体验间找到节点,把哲理的思辨和诗性的想象化成一个历史人物、一个生动意象,立足于大历史大文化境界,表达自己博大的人文主义理想和对民族文化命运的深沉思索。

梁尔源爱笑,笑容常如孩童般纯真。若写出了好诗,则简直笑得妩媚。他崇拜90后年轻诗人,他们的青春激情点燃着他,他甘愿为年轻诗人做伯乐,做阶梯。梁尔源诗有两副笔墨。写故乡亲情,他多情缱绻,温柔如水;写文人情怀,他格局阔大,雄健飘逸。这也正是他人格的一体两面。歌德说:“任何伟大的文学最后都要回到本民族的土壤”。梁尔源的诗歌,有着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烙印。诗歌使梁尔源幸福,梁尔源也使诗歌更加丰富。

责编:吴名慧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