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中有汪洋
——画家万新厚小记
文丨方雪梅
画家万新厚,乃湘中新化人氏,擅画各种游鱼。其笔下,一尾尾鳜鱼、草鱼、鲶鱼、青鱼、金鱼等,凡几十种,或跳跃于半空、或悠游于荷丛,或嬉戏于藤下,或蛰伏于稻边,或回首顾盼,或者窃窃私语,或母子相随……皆鲜活如生,神形绝妙。仿佛他的心头和纸笔上,盛着一个艺术的汪洋。
新厚先生乃我之笔墨朋友。置身于他的画室,伫立在群鱼之中,深感其“万鱼堂”斋号,名副其实。每观其画,必为其画中勃勃生气所感染。纸上之鱼,最忌笔墨滞硬,死气一团。而新厚兄笔下之鱼,虽然滴水不见,却总有江河湖海的气息,扑面而来;也总让我听到溪流、瀑布与潮水的奔腾,听到水浪的铿然之声。正如国家一级美术师陈白一所言,新厚笔下的鱼,是桃花流水中的鱼,是资江碧波中的鱼,是洞庭湖里的鱼,是有生命力的鱼。而我以为,新厚兄纸笔上的万顷汪洋,乃其胸中千万条涓流汇聚而成。这些涓流,是由他年复一年对鱼文化的探寻的汗水,日复一日挥毫泼墨的辛劳,以及年深月久,对中国写意画技法不断追求的身影构成。
新厚先生出生在资江边,虽无风樯相伴的水上生活,但从小在水里钻浪里长,抓鱼、戏鱼,画鱼,成为了他生活的密不可分的部分。从在江边以树枝为笔,以沙滩为纸,到在画室的宣纸上泼墨,他的画鱼生涯已近四十个春秋。他早年当过脚夫、泥瓦匠、石匠,还给人做缝纫、理发、画像、刻章,后来又当过公务员……丰富的人生经历,让他有了厚重的生活积淀,历练了他对美的感知力,也给了他表达生活的艺术激情,更让他的画,有了一种人间烟火气与人情味。他注重以笔墨形态,体现精神内涵,以鱼水之趣,抒生活之情。他的《年年有余》《五福临门》《港湾》《金玉满堂》以及《金秋记忆》《鱼跃龙门》等作品,皆体现了民俗中的吉祥、幸福、快乐之意,展现了亲情、友情、乡情之美。
新厚先生的画,用色明快,笔意清朗,意境简远。水墨之中,线条灵动有张力,浓淡、枯湿、晕染,恣意挥洒,将写意画的自由无拘,表达得酣畅淋漓。他的《港湾》,甚得我心:画面为一条大鲶鱼,躯体如弓,弯住一条小鱼,如母抱子,笔墨简练,却趣味幽深,韵致潺湲。为达到这种境界,新厚先生付出了巨大努力。多年来,他师从先贤,纳众家之长,又不依傍某家之矩,临摹了八大山人、虚谷、李可染、齐白石等大量作品;且常常临渊羡鱼,到水库、河岸,边看人垂钓捞鱼,边写生;还数次专程赴国内最大的花鸟虫鱼市场——广州花地市场 ,观看淡水鱼、海水鱼的游动、静驻、腾跃,了解各种鱼的特点、习性,再把鱼的千姿百态,付诸画纸。
新厚兄痴迷鱼,到了极致,几乎成了“鱼博士”。谈起鱼文化,他的话,便若湖水倒悬,从远古陶罐上的鱼图形,讲到中世纪欧洲基督徒们佩戴的鱼形符;从儒家的“鱼我所欲”,讲到民俗中的年夜饭不可无鱼,和“鱼水深情”“如鱼得水”等人际关系。正因为对鱼的喜爱,在发现少有人做写意手法画鱼的研究后,他更坚定了抓住这个题材画下去的决心。他说,搞艺术创作的人,就是要有鱼的坚韧精神,不畏风浪、暗礁和漩涡,要有战胜困难,适应环境的能力,只有这样,方能到达广阔海洋的远方。
虽然并美术非科班出身,但新厚先生坚信只要勤奋,孤舟亦可泛海,弱羽也能飞天。他几乎每天都要画画,写生本已经花了几十个,创作的成品有上千张。除了画画,他还不断加强自己的文学艺术素养,出版了书法集《千字文》和《万新厚短篇小说集》。对艺术不懈的追求,让他在美术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2008年5月,他的个人画展,在湖南省美术馆举行,赢得了观众的热捧。2013年,他携带72幅作品,在北京再次成功举办了个人画展,引起美术界人士的极大关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评价说:他的鱼载着人间真善美,从资江起航,穿湘江,过长江,正奔向大海……
而观新厚先生的画,我总会想到观鱼的滥觞——《庄子.秋水》记载着,公元前300多年前的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一场关于鱼的对话。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最后,庄子言,从濠上得知鱼之乐。这段对话充满理趣,说明了人为感知外界的主体,喜忧只在人心。
我想,身为“画鱼专业户”,新厚先生是懂得鱼之乐与画鱼之乐的。他的心中游着的,正是庄子的“北冥之鱼”,欲从千里之鲲,化身为万里之鹏,也将扶摇直上,一飞冲天,直达写意画的最高境界。
责编:吴名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