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心中的梦想:观电影《袁隆平》有感
作者丨刘克邦
(电影《袁隆平》海报)
“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这是袁隆平的梦,也是中国人的梦,还是全人类的梦……
小时候,我好奇,贪吃,爱玩,但最高兴的事,却是在浩月当空、繁星满天的夜晚,搬一条小竹椅,在山村小学前的操坪里,与大人小孩们一起,瞪大眼睛、聚精会神、美美地看上一场露天电影。几十年以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家里有了电视、网络和成箱成堆的光盘影碟,丰富多彩、目不暇接的影视节目任你挑选,一年到头,进电影院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少了。
一天,手机“叮当”一声脆响,打开一看,是省文化厅发来的一则短信,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邀请省直机关干部去湖南大剧院看电影,片名《袁隆平》。要是其他影片,我可能不会前往,但这场电影强烈地吸引着我,非得去看看不可。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是一位劳苦功高、众人敬仰、举世闻名的传奇式人物。我虽与袁院士未曾谋面,但他是我一直以来十分崇拜和敬仰的人,他的事迹和形象早已在我心中经常闪现、根深蒂固。除此之外,我的生活与工作经历,还与他有一种似曾贴近若即若离的关系和缘分。
六十年代,袁院士任教于安江农校,我的父母也同为这个县的人民教师,这里是我魂牵梦萦的出生地,我对“拿黑板擦、捏粉笔头的人”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湘西、安江、雪峰山、沅水河、学校、教室、讲台,与袁隆平有关的这一摞名词概念我太熟悉太了解了,无形中使我在感情上与他拉近了距离。七十年代,他别妻离子,顶着烈日酷暑,不分黑白昼夜,在海南岛农场潜心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培育;同时期,我年纪虽小,却因母亲去世父亲下放,在湘乡农村摸爬滚打,播种、插秧、施肥、杀虫、收割,看着一粒粒黄澄澄的种子,长成一株株绿油油的禾苗,结出一穗穗金灿灿的稻谷,同样与水稻结下了浓厚的感情。九十年代,他调到了长沙,担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职务,负责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粮食生产科研攻关,为的是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增产粮食;这时,我也在省级财政部门具体负责粮食财务管理,数亿上十亿元的粮食补贴资金通过我的审核和签发一笔笔拨付到粮食企业,支持粮食企业以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和储备粮,为的是保护粮食生产和农民利益,同样与一个“粮”字割舍不断,交情极深。
华灯初放,车流如织。19:30,我准时来到变化座落在韶山路的湖南大剧院。这里人声鼎沸,灯火辉煌,一片热闹景象。走进放映大厅,与熟悉的朋友一一打过招呼后,在后排找个合适的位子坐了下来。不一会,大厅侧门活跃起来,人头攒动,大家不约而同向那边望去,原来是省委书记张春贤来了,后面依次跟随着省政协主席胡彪、省委宣传部部长路建平、省人大副主任蔡立峰、刘莲玉、省政府副省长郭开朗、省政协副主席龚建明等省领导。张书记神采奕奕,满脸笑容,一边向大家点头示意,一边快步流星径直来到大厅中间的贵宾席坐下。这么多领导光临,大家兴奋起来,无形中为整个大厅增添了热烈与欢乐的气氛。我暗自庆幸,今天能有机会与湖南的最高领导人同坐一室,一起观看这场演绎湖南人(袁隆平已在湖南工作与生活了50多年,说他是湖南人毫不为过)自己的电影,将会感受更深,更有价值和意义。
《袁隆平》是由潇湘电影集团与北大星光集团联合摄制,由著名演员果静林、徐筠分别扮演袁隆平和袁隆平夫人董婕(剧中人名)。整个电影采用了散文式章节分段结构,通过间断插入记者采访引导,衬以大量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大自然美丽图景画面,以一个个或浪漫、或曲折而又不失真情实感的故事情节,演绎和赞颂了袁隆平长达30年苦苦追求,不懈探索,潜心研究杂交水稻的艰辛历程,动人心弦,感人肺腑,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不愧为一部歌颂和弘扬我国当代知识分子和科学家笃实质朴、豁达开朗、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和坚持不懈、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的主旋律精品力作。
随着放映大厅的一盏盏灯光陆续地暗淡下去,悬挂在四周墙壁上具有特效音响的播音器骤然响起高亢激昂的前奏曲,放映机窗口一束强烈的灯光直射过去,银幕上,一个嗷嗷待哺啼哭不休的襁褓儿,伴着一把颗粒饱满金灿灿的稻穗,由远至近,由小至大,推到了观众的眼前……
袁隆平,是一个充满仁爱、有责任心的人。他大学毕业后,义无反顾,来到了地处偏远的湘西安江农校,与山区、与乡村、与农民、与农作物亲密接触,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那个大跃进的年代,他耳闻目睹乡亲们绝粮断炊,受饥挨饿,一日三餐,见不到米粒,生活在极度贫困的窘境之中,心情格外沉重。一天,他到农民家去探访,好客的主人热情地欢迎他的到来,但是由于家里已经断粮,晚餐时吃的是那黑不溜秋难以吞咽的野菜粑粑,天真可爱的小凤不忍心袁老师吃这东西,竟自架起板凳去取挂在屋梁上的稻种,想抓一把谷子熬一碗粥招待袁老师,不料一失足从高空中跌落下来,碰得满头鲜血直流。袁隆平急步上前,把小凤紧紧地抱在怀中,肝肠寸断,泪流满面。这一次,袁隆平的心灵受到了极大地震撼,他是搞农业科学教育研究的,他深感自己身负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暗地里下定决心,一定要研究出高产的杂交稻,让天下受苦百姓都能吃饱饭,让人类远离饥饿!心系百姓,心忧天下,这份情结,这种信念,牢牢地嵌定在他的心底之中,化成了他以后几十年不懈追求与探索的智慧灵光和源泉动力。
袁隆平,是一个严谨务实、尊重科学的人。他虽然是一位中专学校的老师,却是一副地地道道的“泥脚杆子”打扮,一身布衣,一头短发,皮肤粗糙,满脸黝黑,经常把个袖口和裤腿挽得高高,除了上课、看书以外,长年四季曝晒在烈日下、浸泡在泥水里,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潜心于他的农作物栽培和杂交水稻研究。他我行我素,敢为人先,勇于质疑与挑战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权威,与走红老师刘唯一弄虚作假大放卫星“唱对台戏”,不受“文革”时期走“白专道路”思潮的影响和干扰,顶住来自社会上各种热嘲冷讽和闲言碎语,矢志不渝,坚定不移,从“三系法” 培育到“两系法”培育,从一般杂交稻研究到超级杂交稻研究,一步一步向科学高峰攀登,终于取得了成功,摘取了水稻种植亩产800多公斤的“皇冠”,创造了震惊中外的当代神话。他热爱自己的事业,钟情于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到了出神入化、超然忘我的地步,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和艰险。有一次,他在海南岛野地里寻找雄花败育的野生稻时,由于过度专注和痴迷,一不小心竟掉进了沼泽地,且越陷越深,最后快没过头顶,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幸好一位当地农民路过,听到他的呼救声,快速跑过来,用一根木棒将他拖了出来。好险啊!让我们这些观众也跟着捏了一把大汗,虚惊了一场。他却神态自若,一句风趣的“阎王爷还不想收我”完事,继续着他的杂交水稻试验。还有一次,在一个昏天黑地的夜晚,看着试验田里自己呕心沥血、苦心积虑培育的禾苗惨遭别有用心之人的破坏和蹂躏时,他不顾一切跳入没膝的水田中,顶着雷鸣电闪和倾盆大雨,高捧一团黑泥,痛心疾首,仰天长呼:“它也是一条生命啊!”其景其境,其神其态,感天动地,震撼人心,引来了放映厅里一片唏嘘抽泣声,我也忍不住热泪盈眶,悄悄地不停地擦拭着双眼……
袁隆平,他还是一个热爱生活、爱好广泛的人。他不仅为人正直,待人诚恳,还性格开朗,多才多艺,看书、游泳、下棋、打篮球、听音乐、拉小提琴,什么都来,样样都会,且像模像样,无人能比。他擅长游泳,水准极高,曾拿过武汉市的游泳冠军,要不是落根于大湘西山区任教,潜心于杂交水稻研究与试验,说不定会成为一名鲜花簇拥奖牌累累闻名于世的游泳明星。他热衷于欣赏音乐,唱起曲子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早在大学读书时期,他便是学校合唱团的成员。几十年工作之余,同事与家人会经常听到他以清润浑厚的嗓子,准确无误地哼出优美动听的歌声。他还爱好小提琴,经常一把小提琴在身,拉起小提琴来,技法娴熟,情感投入,轻松自然,韵味深长,极富表现力和吸引力,若有幸听他一曲,很容易被带进如诗如画如痴如醉的美好梦幻与联想之中,让人惊诧不已、赞不绝口。想不到的是,《袁隆平》的结尾部分,他竟然亲自出马,亲自主演,流利的英语,坦然的气度,举手投足,一招一式,丝丝入扣,入木三分,毫不逊色于具有专业水平的男主角果静林,真乃一情感丰富、逸趣横生、多才多艺的旷世奇人。
影片中,还有三个人让我印象深刻,肃然起敬!一个是先是县委书记后为省农业厅长的成洪涛,一个是袁隆平的结发妻子董婕,还有一个就是袁隆平的父亲。
成洪涛是个惜才爱才、大谋大略的领导。他担任县委书记时,社会上普遍刮起了一股浮夸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盛行一时,袁隆平不愿违反科学自然规律,断然拒绝上头交给的搞所谓万亩高产田的任务,成洪涛一句:“这事就这样吧!”意思很明白,不要难为他,给予袁充分的理解。当得知袁隆平要进行不育系杂交水稻研究时,成洪涛大加赞赏,充分肯定,大力支持,即刻责成学校为其配备两名助手,协助他攻克难关。当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试验遭受失败,冷嘲热讽扑面而来时,成洪涛态度坚决,斩钉截铁地回驳不同意见者:“我不懂科学,但我知道,这和打仗一样,谁能保证每一仗都能打赢?”旗帜鲜明地继续支持着袁隆平。袁隆平在海南基地进行杂交水稻试验遭受困难和挫折,一时期未见到成果,有人提出“党和国家对他的支持已经够多了”的时候,已成为省农业厅厅长的成洪涛仍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怀,带领专家风尘仆仆赶到海南,听取情况汇报,专题研究会诊,鼓励他不要灰心,帮助他解决实际问题,为他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给予他极大信心和无穷力量,让他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一位科学家的成长崛起,一项举世闻名的发明创造,就在这样一位远见卓识、大智大慧领导人的呵护和帮扶下实现了、成功了。看到这里,我不由得一声感叹!一份赞赏!
红花还需绿叶扶。董婕,是袁隆平的学生,也是袁隆平的妻子,从爱恋、结婚、生子到相伴到老,一直以来与袁隆平不离不弃,相亲相爱,默默无闻地充当助手,担负起家庭的重担,一如既往地支持他的科研工作。为了展示这份艰难时代中的可贵爱情,电影《袁隆平》通过董婕顾自一对一在教室听袁老师讲课,与袁隆平一起发现不育系雄性败育株并系上红丝带,在毕业篝火晚会上暗地里赠送放大镜,两人共骑一辆自行车在原野中快乐地飞驰,抱着年幼的儿子依依送行于路口等真实可信、生动感人的情节,演绎了两个人的情感从情投意合、两相倾慕,逐步发展到相亲相爱、甜如蜜汁,直至坚贞不渝、牢不可破,充分展现了一个成功男人背后一个纯洁、坚强女性的光辉与不朽。董婕的牺牲与付出,换来了袁隆平的梦想成真,用一个字概括:值!
袁隆平的父亲,在银幕上未曾露面。但是,通过袁隆平与妻子董婕海南会面几句简短的对白,早已把一个善良、纯朴、心如明境、胸若大海的老人形象推到观众面前。当袁隆平夫妻久别重逢,相见于绿树成荫、四季如春的三亚制种基地时,肯定有许多心里话要相互倾诉,但身为孝子的袁隆平第一句却问的是“父母亲好吗?”董婕面带难色,欲语不发。袁隆平预感不妙,瞪大眼睛,一再追问。终于,董婕忍不住了,眼圈一红,泣不成声,告诉他:“父亲已经过世了。”犹如晴天一声霹雳,袁隆平悲痛欲绝,一连串地责问董婕,怎不及时告诉他。此时,董婕已泪流满面,告诉袁隆平,这是他父亲病重时的叮嘱,其他亲人都要来,唯独袁隆平不能来,因为他在干大事。听说后,袁隆平双膝跪地,泪如泉涌,痛心疾首,仰天长哭,“这是不孝啊!”董婕含着眼泪,抚慰丈夫,转达父亲的临终留言:“他没有不孝,他是在为老百姓尽孝,尽的是大孝。”话语简短,震撼人心,世界上难道还有比这更通晓大理更深明大义的父亲吗?看到这里,我早已泪湿了双眼……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面对波浪滔天、浩瀚宽广的大海,袁隆平心潮起伏,感慨万千,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一句话,亦为一首诗,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境界,如雷贯耳,掷地有声,久久回响在我的耳边,深深嵌入我的心扉!
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米神”、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世界粮食奖基金会科学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粮食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创造与发明金奖,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一顶顶金光灿烂的“桂冠”接踵而来,拥戴在袁隆平的头上,但他,以一贯之,一如既往,永不止步,仍然是一身布衣、一顶草帽、一双高高挽起的裤腿、一副黝黑且布满皱纹的脸庞,穿梭于乡村原野,守候在田间地头,在一株株亭亭玉立、迎风招展的杂交水稻面前,痴迷着,思索着,继续追寻着他的梦想……
颂扬执著,讴歌奉献。《袁隆平》,你真是一部好影片!
责编:李婷婷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