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国斌
在湖南曲艺的丝弦、渔鼓、弹词、小调四大曲种中,目前渔鼓发展态势最好。7月18日至20日,在长沙举行的“首届湖南渔鼓汇演”,展示了湖南各地渔鼓的不同韵味与风情。连续3场演出,不断改变、拥抱市场的祁东渔鼓,坚守传统、略显沉闷的九澧渔鼓,形成了鲜明对比。
渔鼓发展呈现地方差异
7月19日晚,长沙市湘春路画意江南茶馆,一场别开生面的相声、渔鼓专场,让久居闹市的观众大开眼界。
专场演出现场,长沙红星曲艺传承社的相声和来自常德、衡阳、永州等地的渔鼓节目陆续登台演出。衡南渔鼓《菜园风波》、祁东渔鼓《游龙戏凤》、澧县渔鼓《Biang门寺》等,展示了各自的艺术魅力。
湖南渔鼓的历史可上溯至唐宋时期的“道情”,明清时期最终形成湖南地方性的曲艺形式,主要流传在衡阳、常德、邵阳、永州等地。表演形式为采用湖南方言,说唱相间、以唱为主。
在首届湖南渔鼓汇演前,湖南省文化馆对全省渔鼓进行了一次调查摸底。“以前在邵阳和湘西州都有渔鼓,都是市州一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是,今年在调查时发现,这两个地方的渔鼓已经很少有人演出,找不到人来参加汇演。而祁东和常德几个县市的渔鼓发展态势比较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胡敏说。
祁东渔鼓演艺市场繁荣
台上,来自澧县的渔鼓艺人刘军成手拿渔鼓、简板、钹和一根筷子,用传统的说唱形式,表演了常德一带常见的单口渔鼓《Biang门寺》。相比而言,祁东渔鼓迈的步子更大。
近年来,邹昆山、邹华山等祁东渔鼓的领军人物积极带领渔鼓艺人走村串户、承接婚丧喜庆等民俗活动演出,深受群众欢迎。顺应观众爱看热闹的需求,祁东渔鼓逐渐由一拉一唱的2人队向6人队转化:3名男艺人、2名女艺人、1名专职琴师成为固定队形。乐器也逐渐增多,在二胡的基础上新添了月琴、唢呐、笛子等。但这样一来,原本唯一的乐器渔鼓便沦为配角,单人说书形式也变为了戏剧表演。
“现在祁东有渔鼓艺人500余人,演出团近100个。”13岁就跟着父亲学渔鼓的邹昆山告诉记者,他带领的演出团,每年要演300多场。在他看来,祁东渔鼓根植于民间,唱的是老百姓身边的人和事,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由于渔鼓全方位改变,祁东的渔鼓演艺市场空前繁荣,目前祁东县每年民间渔鼓演出数千场,乃至出现独特的“祁东现象”。
传承渔鼓要创新,但也要把握好度
2014年,湖南省文化馆将九澧渔鼓、零陵渔鼓、祁东渔鼓三个省级非遗项目整合成“湖南渔鼓”,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祁东渔鼓市场反响好,但邹昆山内心总有担忧:“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渔鼓。”在7月20日上午举行的湖南渔鼓研讨会上,他表达了自己的困惑:“顺应市场需求而革新渔鼓艺术,加入其它艺术元素,将原本一个人的说唱表演,搞成多人的群演群唱,是对还是错?”
湖南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芦克宁认为,传承渔鼓,首先要继承传统的渔鼓表演方式,学会经典曲目,可以不演,但是必须会。单人锣鼓表演艺术家、非遗保护专家李迪辉认为,渔鼓要紧贴现代生活,必须创新,可以在原来相对简单的形式上,对形体、动作、唱腔进行提高,但也要把握好度,如果变味就不是渔鼓了。
衡南渔鼓结合国学教育,把《三字经》、《弟子规》与渔鼓结合,走进校园编唱表演,得到专家的肯定。胡敏表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与市州合作,推动渔鼓进校园、进社区、进演出。
责编:荆彩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