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恰同学少年丨青年毛泽东的“热血朋友圈”之箫三
新湖南 • 湖湘名人
2016-04-27 12:31:14

  

【萧三】

萧三(1896年10月10日-1983年2月4日),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生于湖南省湘乡县的萧家冲。原名萧子暲(一作子嶂,或云原名萧克森,字子暲),其祖父给他赐名萧莼三,读书时起名萧植蕃,笔名有天光、埃弥·萧﹑爱梅等,萧子升之弟。

他曾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曾与毛泽东同学。他和哥哥萧子升以及毛泽东、蔡和森一起创建了"新民学会"。早在20世纪初叶就投身革命运动。1920年到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他同赵世炎、周恩来等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与萧三

1936年,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回忆起他早年在湘乡小学堂读书的往事时说:“我平常只是穿一身破旧的衫裤,许多阔学生因此看不起我。可是在他们当中我也有朋友,其中一个现在是作家,住在苏联。”毛泽东提到的那位作家,就是诗人萧三。萧三不满四岁即入私塾读书,1907年读完八年私塾后,与二兄萧子升一道考入父亲萧岳英任教的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两年后即1909年秋,毛泽东从韶山考入该校读书。此时毛泽东16岁,萧三13岁。

毛泽东得知萧三有一本专写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名人的书《世界英雄豪杰传》,便前往借阅。萧三虽与毛泽东有些往来,但和其他同学一样,瞧不起这位湘潭来的“乡巴佬”。“书倒有一本。可我出联而不能答者不借。”毛泽东说:“请仁兄出一联如何?”“这书里讲的都是英雄豪杰,你听着,上联是:目旁是贵,瞆眼不会识贵人。快对!”毛泽东从容答道:“请听:门外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萧三听了十分敬佩,立即将书借给毛泽东。毛泽东看得十分仔细,密密麻麻在书里作了圈圈点点,并即兴写了许多批语。不久毛泽东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叫“子任”,意为要把救国救民作为自己崇高的责任。后来毛泽东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说:“中国古代帝王尧、舜、秦皇、汉武的事迹使我向往……在一部叫做《世界英雄传》的书里,我也读到了拿破仑、俄国叶卡德琳娜女皇、彼得大帝。”可见那本书对毛泽东影响之深。

1913年毛泽东考入湖南第四师范,第二年春四师并入一师。不久萧三也由湘乡来到一师读书。1918年初,毛泽东与蔡和森、萧子升、萧三等在长沙创建新民学会。1919年7月毛泽东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萧三第一首公开发表的白话散文诗《节孝坊》就刊登在创刊号上。萧三从一师毕业后,即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经胡志明介绍加入法国共产党,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他出席在苏联举行的国际革命作家会议,并主编该会刊物《世界革命文学》的中文版。38岁时,萧三与苏联姑娘叶华结婚。1939年4月,萧三回国到达延安,当晚毛泽东设便宴招待。

萧三回延安后负责文联工作,主编《大众文艺》和《新诗歌》两个刊物。不久毛泽东到鲁迅艺术学院看望他。萧三说:“我在苏联时,写过主席的传记,想再继续增补。假如主席不反对‘翻古’,希望能详细谈谈。”毛泽东说:“无事‘翻翻古’也有趣味,不过你要研究调查一些历史事实才能写东西。”毛泽东还答应以后再与他谈谈。写毛泽东的传记,这个历史性的话题就这样被提出来了。1942年,中央直属学习小组组长王若飞曾要萧三报告毛泽东的生平事迹,萧三一连讲了两个下午。后来任弼时郑重嘱咐萧三:“写一本毛主席传,以庆祝他的50大寿。”但因毛泽东坚决不肯做寿,那本传记拖下来了。萧三却为此遍访了延安的许多老同志,有周恩来、朱德、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贺龙、陈毅等,搜集了大量的素材。1944年7月1日和2日,萧三在《解放日报》发表《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一文。1946年张家口出版的《北方文化》月刊第一号发表了萧三写的《毛泽东同志传略》。这年7月1日,即中国共产党建党25周年,《晋察冀日报》整版刊发了萧三写的《大革命时代的毛泽东同志》。华北解放区出版的《时代青年》发表了萧三写的《毛泽东同志的儿童时代》、《毛泽东同志的青年时代》。从此萧三便以研究毛泽东生平的第一位专家出现在新闻出版界。

新中国成立后,萧三于1949年写出了《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一书,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于这是中共方面出的第一本毛泽东传记,很快被译成日、德、英、印地、捷、匈等文出版。1954年萧三又写了《毛泽东同志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一书。对后一本书,萧三在粉碎“四人帮”后又再作修改,于1980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重版。

生平轶事

1924年1月,他和任弼时等代表中共莫斯科支部,参加了伟大列宁的护灵和葬礼。同年夏天回国,参加了第一次大革命。在担任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和中共湖南省委委员期间,曾同毛泽东讨论了农民运动等问题。参加组织领导了湖南人民为支援上海“五卅”惨案而举行的“罢工、罢课、罢市”运动。1925年夏,萧三调任中共张家口地委书记、共青团北方区委书记,在李大钊的直接领导下,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帝反封建军阀政府的革命运动的组织领导工作,深得大钊的信任和称赞。1926年夏,萧三调到上海,任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长和代理书记等职,参加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筹备和组织领导工作。1927年,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共青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以后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中,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萧三都是身体力行的革命实践者,他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在延安出席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后出席了第一、二、五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萧三自幼勤奋好学,热爱文学艺术,少年时就显露了他的诗歌才能。在“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大革命中,曾写过一些反帝反封建的诗歌、杂文和通讯报道,以及革命的诗传单和诗标语等。但他把青年时代的精力,主要投进了革命的实际工作中,他的真正的诗歌生涯,是从30年代初开始的。1928年,萧三因跌倒脑受震荡,在瞿秋白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到莫斯科疗养。曾和徐特立、林伯渠、董必武、吴玉章、何叔衡等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不久,萧三同志到莫斯科东方大学任中国文学教授,从此开始了文学活动。萧三抱着“文艺上的革命功利主义”精神踏入文坛,他“决定用文艺、用诗歌当武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共产主义理想而战斗到底!”在苏联的十几年里,他用中文和俄文写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报告文学,向全世界宣传了中国工农红军和土地革命,歌颂了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权。在当时中国革命被重重封锁下的年代里,在国内外敌人对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大肆诬蔑、丑化,进行歪曲宣传的情况下,除了美国记者兼作家史沫特莱和斯诺,冲破各种阻力,用通讯的形式向世界报道了中国革命的真实情况外,最早用诗歌及其他文艺形式向全世界宣传中国革命的真相的,就是萧三了。

萧三在苏联期间,同鲁迅先生保持着密切的通讯联系。他是最早在苏联向全世界宣传伟大鲁迅和介绍中国左翼文字的,他曾代替鲁迅出席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他写了许多介绍鲁迅生平事迹和纪念鲁迅的文章,翻译了鲁迅的作品,还主持编辑出版了鲁迅著作,他对鲁迅的崇敬终生不渝。萧三还是我国新文字运动的先行者之一,早在20年代,他就和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等以及苏联著名的汉学家郭质生、龙果夫等人一起制订了《中国新文字方案》。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他对我国的文字改革做了许多工作。

萧三长期担任文艺界各种领导职务,为我国的文字和新诗歌运动作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作为沟通中外文化的桥梁和和平使者,“爱弥·萧”早在20年代就在国际上闻名。他和国际和平和进步人士有着广泛的交往,结识了法共的理论家沙里·拉波波、越南的革命家胡志明、保加利亚的革命家季米特洛夫、土耳其的革命诗人希克梅特,以及苏联等国的许多社会名流。

1930年,他代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出席了在苏联哈尔科夫举行的国际革命作家会议,参加了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工作,主编《国际文学》中文版。1934年,他出席了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并代表鲁迅和中国左联在大会上发言。经中共党组织批准,由法捷耶夫介绍,他加入了苏联共产党,历任两届苏联作家协会党委委员。这个期间,他结识了苏联的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奥斯特洛夫斯基、阿·托尔斯泰等;美国的史沫特莱、哥尔德;法国的罗曼·罗兰、阿拉贡、巴比塞;……等许多国家的著名作家、诗人。为中外文化交流和促进世界各国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工农红军的了解和声援,做了大量的工作。新中国成立以后,萧三肩负起国际文化交流和保卫世界和平的使命,作为中国人民的使者,常年奔走于世界各地,出席过历届保卫世界和平会议。他还主持我国的国际文化交流工作,访问过许多国家,两次出席亚非作家会议。他同约里奥·居里、爱伦堡、苏尔科夫、聂鲁达、杨·德尔达、安德尔逊·聂克修、亚马多、万徒勒里、伊文思……等几十个国家数以百计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诗人、科学家和学者,都有密切的友好交往。

责编:朱晓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