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8位华裔诺奖得主的中国妈妈:既有文盲也有留美博士
新湖南 • 天下
2015-10-05 21:01:19

自诺贝尔奖设立一百多年来,累计有杨振宁等8位华裔杰出科学家获奖。这8位华裔科学家的母亲,虽然后来有的赴美留学并定居美国,但她们无一例外均出生并在中国长大。不过,她们受教育程度却十分悬殊:有的大字不识一个,有的是留美博士。但这种差异并未妨碍其孩子日后成功。

《长江日报》记者梳理得知:崔琦母亲不识字;杨振宁母亲读过私塾;高锟母亲出自书香门第;李政道、李远哲的母亲均毕业于女子中学;钱永健母亲毕业于协和医学院;丁肇中母亲从美回国后在高校任教授;朱棣文母亲留美博士。母亲文化方面的差异,在他们父亲身上则相对较小,8位中的6位,父亲或留美或在国内上过大学。

家庭和睦,宽容,互相尊重,是8位华裔诺奖得主相同的成长环境。杨建邺认为,“家庭教育是一个人走向未来最初和最关键的一步。”

“做科学研究,缺乏坚韧很难成功。”他以杨振宁为例分析,中国传统女性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认为,杨母抗战时通过缝缝补补这种小事,支撑起一个家,这对后来杨振宁学术研究上,不忽视研究小问题亦有影响。

杨振宁:

四岁起母亲教我认了三千多字

(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母亲上过私塾)

杨振宁母亲罗孟华,文化程度不高,但对他的影响仍很大。他说,明显的影响,如学术知识来自父亲;不明显的影响,如精神气质则来自母亲。

10个月大时,父亲杨武之赴美留学。此后5年,他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罗孟华肩负起教育儿子重任。

“四岁时候,母亲开始教我认方块字,一共教了三千多字。现在,我所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两倍。”

杨振宁曾表示,抗战时全家能够在苦日子中撑下来,“与我母亲的操劳跟坚强的意志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60岁,杨振宁在其第一本《论文选集》扉页上,写下“献给母亲”四个汉字。70岁生日做报告,谈及母亲时,他禁不住掩面而泣。

李政道:

“三糊涂”忘了母亲打的洗脚水

(1957年与杨振宁同获诺奖,母亲毕业于上海启明女子中学)

李政道祖籍苏州。父亲李骏康毕业于金陵大学,母亲张敏璋毕业于上海启明女子中学。这在当时是少见的现代知识分子家庭。

酷爱读书的李政道,只要一看书,其他事就抛到了九霄云外。因他在家中排行老三,也被称为“三糊涂”。

一次,母亲为他打好洗脚水,沉浸在书中的李政道,把洗脚这事忘了。以至于二哥去催促时,他看到盆里有水,却不知道要洗脚。

丁肇中:

母亲不在乎我考试得多少分

(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母亲曾留学美国)

丁肇中生于书香之家,童年在战乱中度过,12岁跟家人去了台湾,1956年赴美留学。

母亲王隽英是位儿童教育学教授,不鼓励孩子考100分。她曾告诉丁肇中,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发展,就能得到支持和赞赏。

丁肇中后来在写给母亲母校烟台二中的信中说:“对我影响最深者是我的母亲,考试中无论我得到怎样的成绩,她都能谅解与接受。”

李远哲:

仔细的母亲每天都记账

(1986年获诺贝尔奖化学奖,母亲毕业于女子高中)

李远哲母亲蔡配毕业于女子高中,后在小学教书,8个子女有4位是博士,成为台湾新竹武昌街上有名的“博士之家”。

当李远哲获诺奖后,常有人询问蔡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她总说:“都是让他们自由发展啦。”

李远哲言及父母时说:“我从没见我父亲懒散过,他一辈子都很努力工作。母亲是非常仔细的人,从她结婚到现在,每天买的东西都记账,所有账目清清楚楚。”

朱棣文:

客厅弄得乱七八糟母亲从不说我

(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母亲系留美博士)

朱棣文是第二代华裔,祖籍江苏太仓,父母均系留美博士,外公李书田曾任天津大学校长。

幼时的朱棣文活泼好动。其母亲李静贞回忆:“他没有一刻闲着的时候,很淘气,家里的沙发,他爬上爬下。”

朱棣文谈及母亲时曾说:“我一直感激母亲,困惑的时候我至少可以跟她沟通。小时候我常常把客厅堆得乱七八糟。她从来不说‘你得把那些垃圾扔掉’。”

不会说中文的朱棣文,但却烧得好中国菜。这是他早年在厨房跟母亲学的。每逢全家团聚,他会亲自下厨,做上一桌丰盛菜肴。

崔琦:

不识字的母亲坚持要我上学

(199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母亲不识字)

获诺奖后的记者会上,崔琦忆童年时含泪说:“小时候在乡下耕田、割草、放牛,能从中学毕业已算幸运,但是母亲有远见,自己不识字,却坚持要我上学。”

崔琦曾在杨澜采访时说:“其实我宁愿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如果我还留在农村,留在父母身边,家里有一个儿子,也许他们不至于饿死吧。”

没文化的母亲说服同样不识字的父亲,让崔琦去香港上学。临走前,崔琦问,什么时候能回来呢?母亲指着田里的麦子说,明年麦子熟的时候,就回来帮家里割麦。没想到,他12岁和父母的告别,竟成永别。

钱永健:

母亲给了我宽松的家庭氛围

(200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母亲早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

钱永健获诺奖后说:“每个人都从父母那里遗传点什么,我大概继承的就是当科学家的基因。”

钱家是科学史上的“豪门”——一家两代三院士:钱永健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钱永健和哥哥钱永佑都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而钱学森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从小对化学感兴趣,得益于宽松的家庭科学教育氛围。少年时代,他就在家里的地下室摆弄瓶瓶罐罐,做化学实验。

高锟:

无拘无束的环境下度过童年

(200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母亲出自书香门第)

高锟父母“都受过高深教育”。高锟回忆,母亲金静芳出自当地书香门第,秀外慧中,中秋重阳家族聚会时,她会与高家人一起作诗应景。

他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后来因为避战辗转游学香港、欧洲,跨文化的学习从被迫成了习惯。他说:“回顾过去,我得承认我实在幸运。我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下度过童年,喜欢做什么便做什么,我的探索精神并没有受到多大的打击。”(原载《长江日报》2014年5月11日)

责编:廖慧文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