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我国上古时代,人们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位置变化制定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大自然的气候和节律,以及农耕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
二十四节气内含草木荣枯、鸟来鸟往、兽类出没等诸多图景,体现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生活在自然界里的飞禽走兽、花草鱼虫与人类一样,都能感知温暖冷凉的气候变化。
“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二十四节气中,每一个节气都对应着特有的物候,且个个与鸟有关。春天来了,“雁北归”“仓庚鸣”“玄鸟至”“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一派莺歌燕舞;在夏天,“鹰始击”,小鹰长大,开始练习搏击长空;秋天到了,“鹰乃祭鸟”“鸿雁来宾”,鹰开始大量捕食猎物以备过冬,大雁也飞回南方;在寒冷的小寒时节,“雁北乡”“鹊始巢”,大雁开始北返、喜鹊忙着筑巢……鸟类的生活规律与寒来暑往有密切关系,人们经常利用鸟类的迁徙作为物候变化的标志。
鸟类,作为大自然的精灵,不仅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湖南日报社益阳分社、益阳市林业局、益阳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共同策划,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推出专题:“迷人节气,诗意栖居——二十四节气与鸟”,在每个节气,介绍一种与该节气相关的益阳市有代表性的鸟,描其貌,摩其声,探其习性,寻其逸趣,感受藏在迷人节气里的鸟类诗意栖居。期望人们在聆听鸟儿自由自在地鸣唱声时,开启人与鸟类自然地相晤,从而爱鸟护鸟,让鸟儿自由地飞翔,使人与鸟类和谐相处。
敬请关注!
今日立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二十四节气与鸟之①立春——代表鸟:中华秋沙鸭。
一年节气立春始,久盼东阳花满枝。
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2月4日是立春。宋朝苏轼在《题惠崇春江晚景》有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立春之日,最先感知气息的当数鸭中的国宝——中华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为鸭科秋沙鸭属的鸟类。游禽,体长49厘米至64厘米,体重800克至1170克。雄鸭的头、羽冠和上颈为黑色,具绿色金属光泽,上背、内侧肩羽黑色,下背、腰和外侧肩羽白色,羽端具黑灰色同心横纹形成鳞片状。两肋具黑灰色鳞状斑。雌鸭头、短的冠羽和上颈棕褐色,后颈下部两侧及上背蓝灰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灰褐色,具白色横斑,两肋和胸侧有黑色鳞状斑。栖息于开阔地区大的江河、湖泊中,主要以鱼类和石蛾幼虫等水生动物为食;营巢于森林中河边老龄大树上的天然树洞中。
在科学界,中华秋沙鸭最早的模式标本(最早发现)采集于中国,当时正是中国的清代,因头顶羽冠,酷似当时官帽上的花翎,故此命名。中华秋沙鸭目前国内的最大繁殖地,在吉林省长白山地区。
水中活化石。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末期遗留下来的古老物种,距今已有一千多万年,素有“水中活化石,鸟中大熊猫”之称,属于全球濒危物种,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稀有物种。
水质检测员。虽然中华秋沙鸭的“发型”酷似“杀马特”,十分奔放,但它们有着严重的“洁癖”,对生存环境尤其是水质极为挑剔,喜欢生活在开阔干净、水质清澈、食物充沛且人为活动干扰少的环境。一旦其中有一项达不到标准,它就不会停留,素有“生态环境风向标”和“水域生态环境的生态试纸”之称。
树洞中繁殖。中华秋沙鸭在树上营巢,把巢建在粗壮的阔叶树种的树洞里,距离地面一般都超过10米。中华秋沙鸭的雏鸟在刚刚孵化出来的一两天之内要从树洞里跳出来,然后快速进到水中,所以通常中华秋沙鸭选择距离水体较近的树营巢。对于中华秋沙鸭来说,水里要比陆地安全得多。
中华秋沙鸭在洞庭湖区为冬季候鸟,种群数量极为稀少。2022年2月,工作人员监测到14只中华秋沙鸭在在南洞庭湖跨年。2022年12月,在湖南桃江羞女湖国家湿地公园里,监测到5只中华秋沙鸭。2023年1月23日,沅江市环保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在南洞庭湖车便湖水域巡湖时,惊喜地看到3种秋沙鸭,分别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中华秋沙鸭7只、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斑头秋沙鸭6只,普通秋沙鸭5只。
策划:杨军 赵永贵 文案:龚军 刘芬
(益阳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一审:邢玲 二审:杨军
三审:郭云飞
责编:陈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