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科技引擎 赋能乡村振兴
——益阳市以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走笔
何忆雨 杨玉菡
2022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益阳市作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唯一的现代农业改革试验市,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动力支撑,打出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组合拳”,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一个载体——农业科技园区引领乡村蝶变
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益阳市建设了桃江县、安化县、南县、资阳区4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数量居全省首位。湖南益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批以后,构建起“1+4”农业科技创新支撑体系,通过部署三大工程八项重点任务,深入推进现代农业“131千亿级产业”工程,推动益阳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
2022年来,湖南益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先后与湖南农业大学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分中心、与省农科院成立赫山兰溪大米产业研究院,国联水产与刘少军院士团队共建湖南省优质水生生物繁育及加工研究院,市农科院与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成立益阳分中心等。
目前,该园区已建设全省面积最大的镉低积累水稻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开展了22个试验点、12个品种示范,试点面积达2500亩。核心区赫山区建成智慧农业第一村、5G智慧云平台、示范性智能化育秧工厂和高标准农田50.43万亩等,获得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称号。
一个团队——579名科技专家组团服务“三农”
益阳市统筹推进科技专家服务和科技特派员制度,采取“抱团”+“分散”相结合方式,将分散在各个驻点的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汇聚到科技专家服务团中,实行“一团一策”科学管理,形成农业科技创新合力。
2022年来,益阳市面向全省高校和科研院所征集100名市派科技特派员,专业领域从单一的农业技术拓展到电子商务、“互联网+”、文化旅游等,构建一个开放型、多门类、多层次的科技特派员团队。
目前,益阳市科技专家服务团总人数达579人,服务企业和合作社907个,帮扶结对725个;建立科技专家服务团示范基地167个,带动农民增收20713户,辐射带动农民25.23万人;开展各类线上线下技术培训737场次、人数超10万人,推广农业新技术137项,引进农业新品种87个,成为科技支撑乡村振兴主力军。
一个抓手——产学研合作推动“一县一特”产业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益阳市以“一县一特”产业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合作为重要抓手,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益阳市聘请了刘仲华、柏连阳、刘少军、林浩然等8名农业院士专家组成技术专家顾问“智囊团”;2022年新建13家省级专家工作站,通过举办院士专家益阳行活动、实施“揭榜挂帅”行动等,推动国联(益阳)小龙虾种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湖南农业大学、湖南桃花江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诺泽生物与印遇龙院士团队、富佳科技与陈学庚院士团队等30多家农业企业与高校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展“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农业科技新成果不断涌现。益阳市农科院选育的“伍两优华占”水稻新品种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富佳科技、阜丰农业与湖南农业大学合作研发的“2BP-2000型水稻育秧播种成套设备”自动分叠盘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个重点——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承接地
日前,助农农业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合作开展的稻虾米营养方便米饭生产进入产业化阶段,并获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立项支持,这是益阳市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
益阳市以“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承接地”为引领,制定并落实《益阳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大力搭建孵化转化载体,建设省级以上星创天地15家,2022年新增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以上孵化转化载体达31家;着力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涉农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700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0家;致力激发创新活力,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中亿农业等4家农业企业在省赛获奖;设立农业领域市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专项,2022年立项22个。
通过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益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落地生金。与中联重科签约推进全域数字水稻、智能农机项目,智慧农业走在全省前列;强化品牌建设,“林结巴”“南洲稻虾米”“桃江竹笋”“沅江大米”等农业品牌越来越响亮。
原载《湖南日报》(2022年12月31日07版)
责编:杨玉菡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