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用好土地“聚宝盆” 鼓足集体“钱袋子”——壮大集体经济推进乡村振兴的大通湖实践
新湖南客户端
2022-12-30 09:18:24
首页头条收录

邢 玲 王 柳 杨益良

开展土地流转、盘活闲置资源……近年来,益阳市大通湖区积极探索“村集体+”发展模式,通过推进土地集中流转,探索建立沟渠经济林等举措,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跑出“加速度”。今年,全区27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025.73万元,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37.99万元。

“土地流转”创收益

98%的村集体“钱袋子”鼓起来了

过去,大通湖区流转土地零碎,流转租金不高,影响农业规模经营。2019年,金盆镇有成村创新思路,将1000余亩村集体经营性土地集中流转给凯凯现代农业合作社,发展优质稻、小龙虾等种养业,每亩土地流转租金比零散流转高出250元,仅此一项,村集体年收入增加70多万元。村委会还将村民6800多亩责任田集中成片流转给湘粮集团以及种粮大户,当地村民近300人在基地务工。

2021年,大通湖区制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支持村级经济组织通过资本入股、专业合作、土地入股、土地租赁等市场方式,参与合作经营和收益分配,增加集体收入。积极推动土地整村流转,引导农户将土地委托村集体集中流转,提高土地规模化水平,实现土地增值增效。

前有“有成”探路,后有政策加持,“有成模式”很快在全区推广开来——

随着土地规模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通湖区机械化率也不断提升。

河坝镇王家湖村利用国有农用地清理整治的有利契机,将责任面积和经营面积以外的土地逐步从农户手上收回,再通过“村民退休”、人口增减进行土地调整,采取土地置换,把土地化零为整,集中成片,实现土地的增值。截至目前,归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达1100亩,土地流转金收益50万元。村里引导以“国清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组织种粮大户成立众富农机合作社、群龙稻虾合作社、景成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推广成熟的育秧、抛秧、农机操作等先进实用技术,大面积发展双季稻和稻虾套养种植,带动群众致富。今年,王家湖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入选湖南省资源开发型100个经典案例之一,成为全镇集体经济发展的标杆。

北洲子镇向阳村集中流转村集体经营性土地和村民责任田,入股湖南省众仁旺种猪养殖股份有限公司,探索“党建+村集体组织+企业”模式,为180多名务工人员及贫困人口提供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务工人员月均工资达3000多元。村集体经济组织带资50万元入股,在助推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基础上,每年分红4万元。去年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

金盆镇大东口村探索实施“合作社+农户”和村级入股分红模式,引进能人成立优质稻生产合作社,发展稻虾、稻蟹、花椒、小水果、蔬菜等种养业,全村土地流转率达92%,平均每亩流转金580元左右,最高达800元一亩。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每年都在40万元以上。

千山红镇大西港村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组织人员与当地的宏硕和金燕子合作社联合做大、做强小龙虾养殖。目前大西港村小龙虾种养面积已达8000余亩,仅龙虾一项就为农户增收800万元。

思路一转天地宽,土地流转促进了经营规模化,全区土地流转率达71%。北洲子镇强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等一批社会化服务组织应运而生。这两年,强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沈文超不光用高科技种好了自家田,还让更多人搭上“科技快车”。每年水稻收获季节,沈文超调用合作社农机,为周边1.9万亩稻田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带领乡亲们从“会种地”到“慧种地”,进一步促进土地集聚、提升亩产效益,为乡村振兴献力。

大通湖区将土地流转给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

土地流转转出了大效益,目前,大通湖区已有村委会独资成立的村级经济组织7家,98%的村集体“钱袋子”鼓起来,也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千山红镇大西港村将部分集体收入用于改善村容村貌,获评省级同心美丽乡村、省级特色精品乡村。有成村硬化、绿化、亮化实现全覆盖,近两年孤寡老人每人每年可领取300至500元慰问金。

“地力提升”增收益

整理归集路、沟、渠、房“四旁”荒边隙地4.2万亩入股苗木公司

金盆镇南京湖村沟港路边的荒坪隙地有42公里,原本不是杂草丛生,就是被村民当成自留地种上了蔬菜和其他农作物,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增加了村级的人居环境治理成本。

如何盘活荒边隙地,发展集体经济“以地生财”?

去年,南京湖村委决定将所有沟港路边全部收回,并引进苗木公司统一规划,投资200万元回购村民的苗木,引进种上红榉、美国红枫、柳叶李、美女樱、波斯菊等名贵花木。去年以来,村里引进的苗木公司在所有沟港路边种植各类苗木1.4万株,同时把荒草清除种上了花草,整洁漂亮一片新绿。

公司还与村里签订了合作协议,5年后的产出效益公司与村里三七分成,而且在苗木管理期间,必须全部安排脱贫监测户进行日常打理,平均每人每月可有1500元的收入。

益阳市大通湖区乡村处处绿意葱茏。徐钢 摄

为让路、沟、渠、房“四旁”荒边隙地这样的闲置资源“动”起来,大通湖区成立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发展沟渠经济林产业联席会议制度,制订《大通湖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行动计划(2022-2025年)》《大通湖区沟渠经济林发展指导意见》。各镇组建工作专班,通过国有农用地清理整治和农村集体“三资”清查专项行动进行摸底分类造册,按照政策统一收回沟渠管理权,“一村一策”制订盘活利用沟渠等闲置地发展计划。各地整合农业农村项目资金和乡村振兴政策资金,完善沟渠经济基础设施;强化林业、绿化等政策支持,采取财政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公司苗木提供、品类选择、专业技术指导等方面支持。今年以来,大通湖区27个村中,已有17个村通过发展沟渠经济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共计54万元。

大通湖区还创新“村集体+合作社”、村集体委托村民培管等发展模式,在环东洞庭湖沿线种植红榉、美国红枫等名贵花木1500多亩,在金盆运河沿线沟渠边坡种植吴茱萸、香泡等中草药材600多亩,发展葡萄、黄桃、脐橙等特色水果600多亩。全区成立7家村委会独资的村级农业发展公司,负责盘活利用村集体资源。各乡镇引进苗木经营主体10多家,在一般农田、沟渠两侧等可利用地全部种植经济林,整理归集路、沟、渠、房“四旁”荒边隙地4.2万亩入股苗木公司,已完成植树4500亩,改种枳壳、黄豆等中药作物或经济作物,配套建成枳壳加工厂,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00多万元。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大通湖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提供)

(原载《湖南日报》2022年12月30日24版)

责编:陈伟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