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周宇
(退休后的李湘枚(左二)仍闲不下来,坚持参与守护团山湖的工作。)
沩水河畔,长沙市望城区团山湖村山清水秀、风光旖旎,一副美丽乡村的幸福画卷徐徐展开。
团山湖是雷锋当新式农民的地方。原乌山街道农办退休干部李湘枚曾与雷锋共事,几十年来,他坚持“学雷锋”“当雷锋”,并用一生守护着团山湖,守护着这一湖清水。
“优秀共产党员”“最美民间河长”“百姓学习之星”……众多的荣誉,是他一生贡献的最好体现。今年,在望城区“最美河湖卫士”的评选活动中,他又多了一个新的荣誉称号——“最美河湖卫士”。
投身治沩工程,让昔日“水窝子”蝶变为秀美村庄
良田万顷,蓝天碧水,垂柳依依,美景如画,这是团山湖村现在的景象。
“你可能很难想象到六十多年前,这里一下雨就涨大水,只剩下一片汪洋,一退水就全是水草,根本无法开垦。还有血吸虫隐患。”李湘枚介绍道,上个世纪50年代,湘江支流沩水河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泥堵塞,洪水泛滥成灾。1957年10月,望城县成立治沩工程指挥部,启动治沩工程。
那时,担任农场民兵队副队长的李湘枚和17岁的雷锋一同调到团山湖,一同投身治沩大军,治理水患、开垦良田。“抓晴天、抢雨天,毛风细雨是好天。”李湘枚说,为了能够尽快完成治沩工程,所有人基本都睡在堤上,争分夺秒地干活。
有一次山洪爆发,管道遭到破坏,眼看河水要漫过堤垸,需及时堵塞管道。李湘枚和雷锋一道,不畏艰难,排除各种困难,抢险成功。从险区返回时有19公里的泥泞路,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一晚上。平安到达目的地后,雷锋感慨地说:“不是李队带我走,真的不知道我会变成什么样子……”
治沩胜利完成以后,需要有人留在团山湖农场继续垦荒,李湘枚毫不犹豫地留下来,他热爱这片他和两万多战友流下汗水的土地,治沩、围垦团山湖,他都和雷锋并肩战斗过。围垦团山湖后,李湘枚又选择继续留在团山湖堤委会工作,守护着这里的大堤,守护着沩水河。
“团山湖当时没有一条路。团山湖的规划都是我参与做的。”李湘枚说,建房要靠三边建:堤边、路边、山边,要按规划建房。当时他想将一万多亩的田园变成田园化,百亩一成块,五亩成丘,田路上能走机械。为了做好规划,李湘枚和他的同事站在屋顶插旗子定标道路线,共拆了41个屋子。
“现在团山湖路变成了公路。这条路边的渠道、公路拓宽、硬化,都是我在职时做的,做完后我就退休了。”李湘枚说。
在雷锋和李湘枚老一辈人的影响下,经过团山湖人几十年来的不懈奋斗,团山湖村这个曾经的“水窝子”,成功蝶变成为生态秀美的美丽乡村。
(李湘枚被评为“最美社会贤达”。)
学雷锋当“雷锋”,用一生守护团山湖
1962年,年仅22岁的雷锋因公牺牲。李湘枚得知这个消息后,痛心不已。他一直记得毛主席提出的“向雷锋同志学习”,做一个雷锋那样的好人,也一直在用行动践行着他的诺言。
退休后的李湘枚哪儿也不去,每天清早在团山湖的土地上走一遍,是他例行的功课,是他自定的一项工作。耋耄之年的他,虽步履蹒跚,但只要看到哪里有垃圾,他立马俯身捡起,再分类放进路边的垃圾桶,日复一日,乐此不疲。
当年治水患,如今治水污。团山湖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程府迎说,前些年,由于围湖养鱼的很多,加上生产、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八曲河开始发黑、发臭。“当年以雷锋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建设者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治水患才有了如今的团山湖,现在我们在这里治水污,不论多难,也要把水治好!”程府迎说。
群众的力量最强大,而且,这也是团山湖素来的传统。在团山湖村村委会号召大家踊跃捐资筹款治污时,李湘枚单独捐了1.3万元,这相当于他四五个月的退休工资。在他的带动下,八曲河沿线农户共捐款60余万元。不仅是捐款,村党群理事会倡导每户投入10个工,李湘枚的儿子专程从长沙赶回来,利用周末时间共忙活了好几个月。在治理八曲河水污期间,“百公”变成“百工”,投工投劳在团山湖村成为常态。
投身村部建设,监督工程质量,参与义务调解、疫情防控,李湘枚坚持“退休不褪色”,尽最大努力,为团山湖村贡献余热。2021年,年近八旬的李湘枚带着村民治理老八曲河道,连续好几天,在冷风里一站就是一天。
李湘枚在团山湖村的家是栋二层楼。他家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团山湖变化的一个缩影。在他的家中,还有一间荣誉展览室,不计其数的荣誉证书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
“只要我还干得动,我一定会一直守护这里,守护团山湖,守护着这里的秀美家园,守护着鱼米之乡。”李湘枚说。
一审:封豪
二审:张福芳
三审:周小雷
责编:封豪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