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理论丨扎实推进科教兴国战略 以高校发展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
新湖南客户端
2022-11-22 08:58:39

聂百洲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一份举旗定向、主题鲜明、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纲领,科学谋划了未来五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大政方针,开启了党的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报告中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教育、科技、人才”的三要素被提至更为关键的位置。作为一名高校工作者,我倍感振奋也满怀自信,从现在起,随着党的中心任务确立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围绕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高等院校发展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一要勇毅前行,培养政治过硬、业务过硬、作风过硬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百年来不仅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韧的政治品格,更在发展历程中锻造了非凡的本领,正是这样才能带领中国人民攻坚克难、披荆斩棘,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大学的首要职能是人才培养,立德树人是办学治校的根本任务,要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把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作为办学治校的首要标准,把过硬的业务能力和作风建设作为培养人的关键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好“两个维护”,严防政治方向、价值取向上出现偏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青年人培养的战略高度,要求全党“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作为人才培育的重要阵地,我们要以胜任党和人民交予的重大任务为导向,以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为目标,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已任。

二要守正创新,科学研究要破题起势、积厚成势、形成优势。科学研究是保证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东方的重要力量,是彰显大国地位的重要标识,是加快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前进步伐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高校承担着科学研究的重要职能,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载体,我们要破题起势,努力攻破“卡脖子”的难点、疑点和焦点,才能将核心科技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进。同时要积厚成势,革故鼎新,通过系统性的科技创新,以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引领、驱动进而推动全领域、全区域的共同发展。要形成优势,形成“特长”,加快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环境优化,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努力开创全社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

三要踔厉奋发,社会服务要做广范围,做多形式,做实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强调:“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教学中心、科研中心,高校应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形成社会服务的中心,从“四个服务”上强化社会服务职能,这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初心使命,也是我国高校积极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责任担当。社会服务要做广范围、做多形式,就要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做好社会服务,高校必须打破对于提供社会服务人群认定的惯性思维,号召每一位教研人员、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响应参与,营造“人人皆想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为之”的服务环境。在此基础上实现全过程社会服务意味着高校需要深度融入社会服务的前、中、后三个时期,全方位社会服务因高校办学定位而异,主要体现在社会服务作用对象、内容形式以及辐射区域的范围,具体指面向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组织,通过规划、咨询、教育、培训、课题、报告、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开展的能够影响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效果则需要从完善社会服务体制机制、盘活社会服务资源要素、拓展社会服务内容空间、强化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优化社会服务考核评价五方面构建服务新格局。

四要自信自强,文化传承创新要导向更正、机制更优、成效更好。要充分利用“岳麓书院”“船山书院”等文化平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文化建设活动,积极推进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增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发挥湖南作为“伟人故里、将帅之乡、红色沃土”的资源优势,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主题教育,引导广大青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不断增强广大青年学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将高校建设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高地、实践基地和传播中心。

(作者系湖南省委党校第63期中青一班学员、南华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

责编:艾筠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