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山乡巨变谱新篇——看益阳市如何积极推进乡村振兴
新湖南客户端
2022-11-21 09:51:32

龚 伟 谭红毅 彭嘉诚

小溪穿过田野,流水潺潺;文化长廊里孩子们穿梭嬉闹;周立波故居人来人往,立波风范代代相传;一路上散落着白墙青瓦的民居,村民们热情好客……11月18日,著名作家周立波《山乡巨变》原型地——益阳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景色美不胜收。

益阳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

“2018年起,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清溪村以文化引领,重新规划,启动新山乡巨变。”村党总支书记贺志昂说,如今,清溪村建成了14个文旅景点,每年吸引游客近70万人次,成为“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1年,村民年人均收入4万多元,村集体经济资产达3000余万元,实现了华丽蝶变。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在这里启动。在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中,清溪村又榜上有名。

清溪村里,山乡巨变谱新篇。作为益阳市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清溪村在全市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年来,益阳市委市政府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担当政治责任,科学部署,加强领导。全市41名市级领导牵头挂帅驻村,开展蹲点调研。全市以示范创建为引领,召开3次乡村振兴流动现场会,市直单位一把手现场观摩学习,打造了一批示范点、示范片,朝着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砥砺前行,奋力闯出全面振兴乡村的新路子。

产业兴旺

“一县一特”壮大绿色经济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益阳市坚决严守耕地红线,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根据市域经济实际情况,高屋建瓴,积极推动“一县一特”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实施“六大强农”行动。

赫山区试点开展土地数字化改革,让沉睡土地“活”起来。图为该区示范农田。

2022年,益阳市产业发展捷报频传:南县、大通湖区、资阳区纳入湖南“洞庭香米”国家优势产业集群项目建设,赫山区获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沅江市获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续建项目,赫山区泥江口镇成功获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南县小龙虾”获评2022年湖南省“一县一特”优秀农产品品牌。

南县浪拔湖镇荣福村采取“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以枇杷、苹果梨等果树种植和鸡鸭等林下养殖的方式,打造一户一策的庭院种养项目。通过“高效生态庭院种养”项目,大部分群众将房前屋后变成果园,每户每年增收5000元左右。

“在村级合作社和广利源的技术指导下,我们在自家生态庭院种植的苹果梨饱满多汁、香甜可口,公司还包收购,坐在家门口赚钱。”11月19日,荣福村群众徐万友看着自己家的苹果梨被收购一空,今年新增收入4000多元,喜笑颜开。

产业发展不仅给群众带来实际收入,还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今年,益阳市巩固拓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有序推进“村社分账”改革试点,全面推广产业发展型、股份合作型、土地流转型等七种模式,村级集体经济稳步发展。预计全年村均集体经济收入13.9万元,同比增长7%。

套餐帮扶

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11月16日,安化县田庄乡白沙溪村村民谌战春家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是田庄乡乡村振兴办工作人员,特意来走访慰问的。谌战春2017年脱贫,2019年8月家中突发火灾,身患残疾的妻子遇难,自己被烧伤。不能外出打工,自己治病和两个孩子上学都需要钱,被列为“脱贫监测户”。通过一系列帮扶措施,去年12月,他家消除了脱贫不稳定的风险。但镇、村两级还是对谌战春定期监测,实施动态管理。

今年来,益阳市实行“3556”工作机制,严守不发生大规模返贫底线。在此基础上,推出套餐式帮扶措施,全市梳理14类39项具体帮扶措施,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做到应帮尽帮。通过积极发挥各部门优势,对结对帮扶联系人进行全覆盖培训等方式,提升帮扶能力。全市2.28万干部开展进村入户走访,及时为结对帮扶对象出主意、想办法、提质量,7710户监测对象消除风险。今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预计纯收入15632.01元,预计增长23%。全省防返贫监测帮扶培训班在益阳举办,“套餐式”帮扶模式在全省推广。

桃江县桃花江镇美丽乡村大华村。

桃江县修山镇花桥港村村民符立夫2017年脱贫,但在2018年头部受伤,丧失劳动力。2021年6月,乡村振兴工作队在防返贫监测工作中发现,该户虽然收入超过脱贫线,但存在返贫风险。为此,工作队为符立夫制定了详细的帮扶套餐:为他家购买2只小猪仔,并承诺养大后,按市场价收购,进行产业帮扶;享受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补贴;女儿享受雨露计划职业学历教育补助1500元/学期;发放小额信贷5万元等。“搭帮政府关心,我们一家的生活越来越好。”11月19日,面对前来看望的工作队队员,符立夫动情地说。

改善环境

美丽屋场助力乡村建设

11月17日上午,益阳市赫山区新市渡镇建新村村级主干道上,几名群众在自发打扫卫生。“政府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搞好了人居环境改造,我们当然要维护好。”村民陈老说,在搞好各自庭院环境的同时,基本每天都会有人做义务工,保持村上集体部分的卫生。

2022年,建新村美丽屋场建设共投资100万元,其中财政奖补40万元、项目投入3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乡贤捐资30万元。人居环境的改善,不仅提升了村民生活的舒适度,也提升了大家的幸福指数和荣誉感。

近年来,益阳市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群众主体原则探索美丽屋场“1+6”“五微五自一特”创建模式,为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乡村建设行动开辟新路径、新方法,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完善“政府投入引导、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相结合、社会力量共同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在外知名人士、企业家等捐资助建、群众筹资筹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杜绝举债建设、大规模建设。2022年,全市创建美丽屋场174个,受益农户超过2万户。评选10个市级美丽屋场示范创建村,各奖励10万元。

强化治理

提升基层管理服务水平

“今天的‘五治夜校’主要讲的是如何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推动社区发展。我们听了都很有感触。”11月19日,安化县龙塘镇茶乡花海社区居民黄剑琴参加了社区的“五治夜校”课程后,对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的“共建、共享”印象尤其深刻,当面承诺今后要多参加社区公益事业。

茶香花海社区是由安化县多个乡镇移民组成,管理难度大。社区建立后,便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模式,通过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五治”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成为了全市乡村治理的标杆。

如何通过强化基层治理,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凝聚人心,益阳市作出了有效实践。全市依托5528个网格建立6017个网格微信群,建成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94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点1379个,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县级以上文明乡镇、文明村占比分别达92.6%和71.5%,大型花鼓戏《山那边人家》、电影《金家堤之恋》等优秀作品走进千家万户。

大通湖区河坝镇芸洲子村,脱贫户向朝阳的朝阳生态百果园。

大通湖区金盆镇大东口村探索建立“三讲三访三评”的乡村治理模式,即:讲道理、讲情理、讲法理;有需求必访、有良策必访、有贡献必访;评议员评议、红黑榜评定、积分制评比。2022年,该村创造了“一个月零上访迁移1300余座散坟”的工作成绩。村民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村上也先后获得省级美丽乡村、市级同心美丽乡村等荣誉。

推动改革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今年至今的总收入分为3.8万工资,3000元土地流转金,158.6元收益分红。”11月16日,益阳市赫山区泉交河镇来仪湖村村民文光辉算出了今年到目前的“土地账”。去年开始,文光辉流转了自己的10亩土地,自己被本村的种粮大户聘请为水稻种植技术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土地实行数字化管理以来,我们的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文光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21年以来,赫山区泉交河镇拉开了益阳市土地数字化改革的序幕。全镇5个试点村土地流转率99.45%,土地租赁率97.13%,吸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25家,承租面积达100亩以上种粮大户39户,五村收益分红总金额215.57万元,村集体增收47.97万元。

数字赋能,激发土地活力。这是益阳作为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市作出的积极探索。泉交河镇模式的成效 ,正是这种探索结出的硕果。近年来,益阳市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字化生产、经营,有效推动了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实质化、流转经营规模化、生产效益最大化,实现了保护耕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资阳区沙头镇富兴村搞起了甘溪无公害蔬菜种植。图为正在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摘丝瓜的脱贫户。

此外,全市还通过做好现代农业融合、创新、改革、数字、绿色“五篇文章”,纵深推进现代农业综合改革。着力在推动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提高农业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完善农业产业综合服务体系、强化农业产业发展要素支撑四个方面积极探索,集中打造了三产融合示范村清溪村、赫山区新河沿线智慧农业示范带等一批改革标杆,在全省率先实现水稻完全成本保险全覆盖,率先全域推进智慧渔政监管平台建设。

一线蹲点,护航乡村振兴

2022年以来,益阳市纪委监委认真贯彻落实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示范创建县视频座谈会精神,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常态化开展蹲点监督,着力在基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精准监督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责任、政策、工作落实。

聚焦重点帮扶县,尽锐出战一线蹲点监督。益阳市纪委监委选派46名青年纪检监察干部,从6月份开始,坚持每月3到5天时间,“四不两直”分组下沉到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安化县所辖23个乡镇、433个村(社区)开展对口蹲点监督。目前,已实现对安化县38个重点帮扶村、30个示范创建村走访全覆盖。

益阳市纪委监委乡村振兴蹲点调研干部在安化县渠江镇渠江社区走访监测户夏新武,核实相关情况。

坚持“一月一主题”,以问题为导向真督实查。紧紧围绕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示范创建县视频座谈会上指出的4个方面重点,结合市委部署的3大类20个具体问题整改,确定“粮食安全责任落实”“防返贫监测机制建立健全”等6个蹲点督导专题,每月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工作,通过前5轮蹲点,共发现各类问题793个。

践行“四边工作法”,跟踪问题整改确保成效。对督查发现的问题及时梳理汇总,综合分析研判,分类进行处置。对769个乡村振兴领域具体问题,督促立行立改502个,移交相关业务主管部门95个;对24件腐败和作风问题线索,交县纪委监委办理。

此外,益阳市今年3月份召开全市“清廉乡村”工作推进会议,明确年度目标任务,强化工作举措。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任务,深入开展民生领域损害群众利益问题集中整治行动,聚力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月份,开展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问题专项治理,督促整改了雨露计划和小额信贷发放不及时等问题。6月初,对安化县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进行了检查,进一步提升了资金项目使用监管水平。7-9月,对全市农村改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等重点工作开展3次专项督查,不断推动工作落地落实。(龚 伟 王 卫 谭红毅)

(益阳市乡村振兴局办公室供图)

(原载《湖南日报》2022年11月21日04版)

责编:陈伟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