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载于《湖南日报》2022年10月16日19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浏阳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在省委、省政府和长沙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对标高质量,奋力“闯创干”,全力办好发展经济这个最大实事,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
这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大潮奔涌、成就非凡的十年,也是浏阳经济社会大潮奔涌的非凡十年。
十年春华秋实,十年记忆绚烂。2012年,浏阳在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位居第60位;到2021年,浏阳市已位列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综合发展第8位、县域基本竞争力第10位。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而今,浏阳赋予自身“强省会”战略开路先锋的角色定位,正朝着“挺进前五强,加快建成‘两个中心’、全面建设现代化新浏阳”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行。
“挺进前五强,是新时代赋予新浏阳的新使命。”长沙市委常委、浏阳市委书记朱东铁表示,经过多年发展,浏阳县域综合实力稳步攀升,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强大的城市动能。接下来,浏阳确立了到2025年县域综合发展水平挺进全国五强的“小目标”,“虽然有挑战,但是更有信心,就是要跳起来摘桃子。”
(日新月异,宜业宜居的浏阳河城区段)
大潮奔涌看浏阳
■ 王文隆 胡吉星
2012—2022,非凡十年,浏阳以非凡勇气毅力破浪前行,浓墨重彩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
浏阳河欢快向前,大围山巍巍耸立,见证了浏阳非凡十年非凡成就——
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地区生产总值迈上1600亿元台阶;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千家,占长沙市规模工业企业总量的三分之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达两位数,增至442亿元;县域经济与县域综合发展从第60位到跻身全国百强第8位。
发展动能彰显新优势:累计引进项目1000余个,铺排建设重点项目约2000个,投资280亿元的惠科光电建成投产,国家大二型水库椒花水库开工建设,成功争取长赣高铁经浏设站;A股上市企业增至9家,规模工业企业和上市企业总数均排名全省县(市)第一;民营企业超过2.5万家,市场主体总量达14.4万户。
城乡建设取得新成效:同步推进浏阳主城、金阳新城建设,“一体两翼”格局基本形成;城镇化率达62.99%,入选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域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获评“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国家级重点镇、历史文化名镇、特色镇5个,国家卫生乡镇5个。
民生福祉获得新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49503元,城乡收入比为1.39,远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村村通公交成为“幸福标配”;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率先全面推行林长制、田长制,深化河湖长制,浏阳河出境断面水质均值保持Ⅱ类,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1%。......
咬定目标不松口,跑出“浏阳加速度”
十年时间,从百强县第60位到位列全国前10,浏阳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
2021年12月6日,全国县域经济专业研究机构、社会智库中郡研究所发布《2021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监测评价报告》,揭晓第二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综合发展前100名县市。
榜单显示,浏阳市位列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综合发展第8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第10位,较2020年均前进1位。这也是浏阳自2019年首次成功挺进县域综合发展“全国十强”后,连续两年在该榜单上实现高位再进位。
(浏阳经开区俯瞰)
郡县治,天下安。时间回溯到2012年,彼时,在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位居第60位的浏阳赶超奋进,立志“挺进三十强、再创新辉煌”,并在2012年浏阳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在5年内,即2017年实现“挺进全国百强县三十强”的目标。
确定目标之后,从起点到终点,规划路线至关重要。围绕“挺进三十强、再创新辉煌”的奋斗目标,浏阳市委明确了“交通融城、产业兴城、人才活城、生态美城”的发展战略、“打造湘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并且确保战略目标与发展思路一以贯之不动摇。
浏阳主政者深知,推动转型发展、实现跨越赶超不是短期任务,而是长远战略,绝非一日之功,也非一年之功。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浏阳不断简政放权,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和商事登记制度;不断突出机制创新,理顺园镇体制,探索强镇扩权;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强化政策支持,引导转型升级。通过一系列改革新举措,有效激发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这在中郡研究所每年发布的县域经济与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全国百强榜单上可以得到印证:从2012年的第60位,到2013年的第47位,到2014年的第36位,再到2015年位列第28位,浏阳连续“四级跳”,提前两年实现“挺进三十强”目标,跑出了“浏阳加速度”。
百强竞争犹如高手论剑,越往顶端走进位越艰难。然而,向来“敢为天下先”的浏阳并不满足于在百强榜中的位置,实现“高位再进位、高原攀高峰”才是更高的追求。
在2016年8月召开的浏阳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浏阳提出未来五年要“建设‘两个中心’,进军全国十强”的奋斗目标。
建设“两个中心”,就是要打造省会副中心和湘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进军全国十强”,就是要始终走在中西部县域发展最前沿,确保县域经济与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全国百强排名年年有突破,力争到2020年跻身全国前十。
紧扣“建设‘两个中心’,进军全国十强”目标,浏阳继续深入实施“交通融城、产业兴城、人才活城、生态美城”发展战略,始终坚持“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区域带动、项目拉动、城乡联动”发展路径,所有工作均围绕打造县域改革的模范先行城市、能级更大的创新发展城市、融城聚力的内陆开放城市、国内知名的现代花园城市、普惠共享的和谐幸福城市等来铺排,真正做到了一张蓝图干到底、一以贯之不动摇。
中郡研究所每年发布一份年度更新榜单,见证了近年来浏阳“快马加鞭未下鞍”的发展速度和不断刷新的高位进位:从2016年的第19位,2017年的第16位,2018年的第13位,到2019年位列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综合发展第10位,首次跻身“全国10强”,再到2020年、2021年的第9位、第8位,五年时间里实现高峰再攀高。
蓝图绘出新希望,战鼓催征再出发。2021年7月31日,浏阳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明确提出了“奋进新征程、挺进前五强,加快建成‘两个中心’、全面建设现代化新浏阳”的宏伟目标。
“两个中心”的蓝图令人憧憬,全国五强的目标催人奋进。锚定新的奋斗目标,全市上下正在加压奋进、赶超争先,与最优者对标、与最强者比拼、与最快者赛跑,持续巩固浏阳高质量发展良好势头。
工业经济强引擎,产业质效大提升
2012年,浏阳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11.13亿元,2021年GDP突破1600亿元,不到十年,浏阳GDP翻了一番。
十年内,浏阳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发展,归根结底,是浏阳深入实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程,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推动传统花炮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县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承载着浏阳工业梦想的浏阳经开区创建于1997年,以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起步,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此后步入发展快车道。十年间,浏阳经开区注册企业从500家增至1700余家,税收从16亿增至80余亿,产业工人从5万增至10万,成为湖南最大显示功能器件和生物医药生产基地。
浏阳经开区的“腾飞”,得益于引进和培育了一批以蓝思科技、长沙惠科光电、九典制药、尔康制药、盐津铺子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
作为浏阳经开区的龙头企业,蓝思科技2021年实现营收452.68亿元,同比增长22.55%。回忆起当年决定落户浏阳的过程,蓝思科技一名高管说:“这里有开门迎客的诚心,有全心全意服务的真心,有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决心,让我们对在这里发展有信心。
走下“绿皮”上“动车”,盐津铺子成为众多在浏阳经开区成长起来的龙头企业的另一个代表,并获评“中国驰名商标”。2017年2月,盐津铺子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正式挂牌,成为“中国零食自主制造第一股”,实现跨越式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浏阳市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6.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到935家,占长沙市规模工业企业总量的三分之一。规模以上企业熠熠生辉,大型企业拔地而起,成为浏阳“工业地基”上的“高楼大厦”。
这十年,同样是浏阳产业结构从以花炮产业为主向“三主四特两新”现代产业集群转变的十年。
在2012年之前,花炮产业是浏阳当仁不让的支柱产业,2012年浏阳花炮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总额172.8亿元,为全市贡献了超过20%的纳税额。彼时,全市33家生物医药企业实现产值135.71亿元,9家电子信息企业实现产值181.98亿元。四年后,这一产业格局被打破。2016年,浏阳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健康食品行业共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286.24亿元。电子信息跻身全省信息产业领先地位,生物医药占据全省医药产业半壁江山,智能制造成为全省先进制造业重要力量。
始终坚持“兴工强市”战略,自2018年开始,浏阳以链式思维推进产业布局,形成并不断完善全市15条工业新兴及优势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脉络更加清晰。
依托这些优势产业链,浏阳结合自身实际,构建起“三主四特两新”产业格局,即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三大主导优势产业;烟花爆竹、绿色食品、家居建材、再制造四大传统特色产业;新材料、环保及新能源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1年3月,浏阳正式出台《浏阳市全力打造智能制造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提出将聚焦“三主四特两新”产业集群,瞄准“三智一芯”主攻方向,全力提升先进制造业集群、企业主体、数字经济、产业生态的竞争力。
今年以来,浏阳聚焦主特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实际情况,将工业新兴及优势产业链动态调整为10条,产业发展格局更加清晰,帮扶举措更加精准。上半年,全市加速实施产业链推进计划,10条工业新兴及优势产业链完成产值986.7亿元,同比增长12.7%。
城乡建设齐头进,乡村振兴创示范
9月29日下午,浏阳市金阳大道三期试通车,标志着全长43.9公里的金阳大道全线建成,省会长沙与金阳新城、浏阳主城区实现无费快速到达。
金阳大道起于浏阳市西北环线与道吾山路相交处,途经集里、蕉溪、洞阳、永安4个乡镇(街道),止于长沙县黄花镇,全长43.9公里,其中浏阳境内36.1公里,分3期实施,一期和二期工程分别于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建成通车。
金阳大道全线贯通,连接位于省会长沙与浏阳主城区之间的金阳新城,实现了省会长沙到金阳新城、浏阳主城区的1小时免费通勤,既降低了交通成本,又缓解了浏阳北出城口交通拥堵,将为长沙东拓、金阳新城崛起和浏阳融城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撑。
金阳大道全线通车以后,浏阳主城和金阳新城的时空距离将大大拉近,“两城一体”、融合共生的格局将更为清晰。
这十年,是浏阳主城和金阳新城同步推进、齐头并进的十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浏阳,城市规模不过0.3平方公里,只有十几条狭窄的街巷,居民住宅拥挤,无供水、供电及排污设施,“一个早晨能转几个圈。”
由于浏阳城区四周被西湖山、天马山、道吾山等群山包围着,“城在山中”的格局由来已久。直到2012年前后,浏阳主城区面积也不过20平方公里。
(金阳大道打开浏阳城乡融合新格局。图为位于蕉溪镇的金阳大道高升互通。)
道路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城市变大、变美的骨架。西北环线的修建,改变了浏阳的城市格局。
西北环线是浏阳城区的外环线,全长9.26公里,于2014年3月正式开建,历经18个月的建设,于2015年9月竣工通车,极大提升了浏阳城市道路的通达能力。加上此后拉通的道吾山路,将浏阳主城区骨架由25平方公里扩容到50平方公里,城区面积扩大一倍,实现由“城在山中”到“山在城中”的转变。
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浏阳从囿于湘东一隅的落后小城,变成了镶嵌在三湘大地的城市明珠。城区不断扩大,品质也在不断提升。县城从沿河而围变成了交通纵横,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就在浏阳主城不断扩容提质的同时,金阳新城的建设也在快马加鞭。2020年,经长沙市委决策,浏阳经开区与浏阳高新区合并,并按照长沙市构建“一体两翼”的战略布局,以浏阳经开区为主体,整合周边四个乡镇建设金阳新城。
围绕“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规模”目标,浏阳把金阳新城建设作为未来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重大战略来抓,正以金阳新城“四个十大”项目为抓手,全力以赴加快5.7平方公里的中心片区起步区建设,目前正在形成塔吊林立、机器轰鸣、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
(美丽乡村,风光无限)
城市在高速发展,农村也不能掉队。浏阳在希望的田野上阔步前行,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徐徐铺展。
面对经济体量较大、但贫困人口总量也大的实际情况,浏阳始终把脱贫攻坚当成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下足绣花功,施好精准策,探索出了一条高质量脱贫的道路。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15728户4926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3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出列。
2021年,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浏阳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成为长沙唯一入选的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市),开启了全域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今年,浏阳成功申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全面奏响“乡村振兴看浏阳”的新乐章。
村民更富了,村子也更美了。浏阳把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即五年打造十条精品线路、百个示范村庄、千个幸福屋场、万个美丽庭院。坚持全域推进、重点示范、以点带面、整体提升,打造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浏阳样板”。
坚持新型城镇化和全域乡村振兴一体推进,以4个省级特色产业小镇为牵引,2021年,浏阳建成275个美丽宜居村庄,在长沙排名第一,推动一域美向全域美、一时美向持续美、生态美向发展美转变。
“今年要建成240个美丽宜居村庄。”浏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将探索以乡村旅游、乡村研学、乡村民宿、红色文旅、非遗文创等特色产业为支撑的乡村业态,着重建设一批有特色、有产业、有文化的美丽宜居村庄,让美丽乡村焕发“美丽经济”新活力。
喜看稻菽千重浪,民生幸福步步高
深秋10月,走进浏阳市柏加镇,仿佛来到植物王国、花木世界,花红柳绿,满目生机。随着气温降低,花木交易又开始进入旺季。
“卖树变成卖‘艺术品’,新职业花木造型师开始出现。手艺独特的苗木造型师日薪有大几千元。”42岁的唐宇林是柏加镇渡头村小园园艺的负责人,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他已成长为柏加镇罗汉松的“造型大师”。一棵进价1600元的罗汉松,经其培育、造型,售价高达21.8万元。
柏加镇是全国闻名的“花木之乡”,花木产业一直是其传统优势产业,全镇花木种植面积3万亩、品种1200多个,全镇90%以上农民从事花木种植、生产、销售,园林手艺农民千余名。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领导下,柏加镇花木产业开始实行“苗木向花木、种植向园艺、绿色向彩色、品种向品牌、卖树向卖景”五大转型。2021年,柏加镇花木销售收入逾40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6万元,农民富裕程度位居全市前列。
“花木之乡”只是浏阳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浏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为民服务中践行初心和使命,每年坚持把七成以上财力投向民生领域,用于改善民生,一大批民生项目集中铺排,推动了交通、教育、卫生、文体等事业全面进步。
同时,浏阳市大力实施创业富民,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健康食品、现代服务、文化创意、鞭炮烟花等产业,深入实施“六大强农”行动,推动油茶、花木、蔬菜、水果、烤烟、黑山羊等特色产业品牌化发展,创造了大量用工需求和就业机会。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浏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4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01元;到2021年,浏阳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提升到56507元和40758元。其中,浏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50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39,远优于全省、全国水平。
这十年,浏阳创建省标准化学校超过300所,义务教育“大班额”全面清零,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市内就诊率保持在96%以上,获评国家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扎实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投入运营车辆超过400台,村村通公交成为“幸福标配”,群众出行更加安全便捷。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年来,浏阳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坚持不懈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三大保卫战均取得明显成效。
——天更蓝。浏阳坚持以提升大气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化面上治理、注重源头治理,2021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1%,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地更净。浏阳聚焦污染防治攻坚战土壤污染防治目标任务,全面落实以“污染地块名录”为核心的建设用地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制度,土壤治理与修复项目稳步推进,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90%以上。
——水更清。浏阳设立河长(库长)600名,各级河长年度巡河累计达1.2万余人次,打通了河长制“最后一公里”。2021年,境内浏阳河、捞刀河、南川河三大河流及饮用水水源地连续三年水质达标率100%,浏阳河获评全国示范河流。
——山更青。浏阳在长沙市率先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起市、乡、村三级责任体系,全市共有市级林长7名、乡镇(街道)级林长338名、村(社区)级林长721名,各乡镇(街道)全面建成了林长制“一长三员一大队”组织体系,真正实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
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浏阳的绿色生态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不动产”“绿色提款机”。2021年10月,浏阳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浏阳仍在不断擦亮更美的生态底色,努力走出一条既有“含金量”,更有“含绿量”的浏阳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作者:王文隆 胡吉星
责编:徐蓉1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