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湘遇上海⑮|米子:两次入围奥斯卡,一位湘西姑娘的山呼海啸
新湖南 • 聚焦上海
2022-09-17 16:15:50

编者按:生命就像一条大河。湘水余波,大江东去,从湘江到黄浦江,越来越多的湖湘儿女来到上海这个国际大都会,岁月如歌璀璨星河。他们曾经折断过翅膀,也曾心碎失去过梦想;但他们坚定、奋斗,终于自由飞翔在这个光荣与梦想的城市,成为新时代向上生长的美好力量!

记录美好新时代,唱响湖湘好声音。在湖南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指导下,湖南日报社新湖南湘沪频道特推出“湘遇上海”大型融媒体专题报道,报道从“创业”“品牌”“人文”“交流”四个维度,聚焦华东地区的湘籍人士及湘籍企业,倾听他们的声音,记录他们的奋斗,分享他们创新创业、工作生活的美好故事。

海阔天空,湘遇美好。期待您的参与、分享和支持(联系电话18684966868,微信同号;或792115568@qq.com)。

【湘遇人物】米子,湘西姑娘,上海米子电影公司首席执行官,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学士、麦觉理大学电影制作硕士、上海电影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唯一一位两次入围奥斯卡并获奖的制片人,其作品《颍州的孩子》获得第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劫后天府泪纵横》获第82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提名。米子拥有长达20年的影视经验,曾创作数百集电视剧、十余部电影及多部纪录片作品。在疫情严峻的今年,她仍有《回家扒龙舟》和《云在江口》两部影视作品杀青并公映。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德会 宁静  上海报道

都说,湘西姑娘有一股匪夷所思的气质,比如沈从文笔下的小翠,比如辣妹子歌声中的宋祖英,又比如,坐在我们对面的米子。

那天阳光很好,9月的上海,凉风习习,梧桐青翠,在米子位于徐汇龙吴路的工作室里,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大山深处的湘西芙蓉镇,来到繁华奔腾的大上海,又去了太平洋中央的澳大利亚,还两次闯进美国奥斯卡盛典,米子这几十年一路走来,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一路上好像都是山呼海啸,挥一挥衣袖之间,依然可以感受到湘西姑娘身上特有的一股豪气。

米子,这么一个特别的名字,带着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又蕴含着一身一往无前的勇气,也似乎注定了不一样的人生。

《芙蓉镇》开启了与上海的缘份

1986年,高中二年级,米子转学到湖南省永顺县民族中学就读,学校就在王村镇。到镇上的第二年,谢晋导演来这里拍摄电影《芙蓉镇》。刘晓庆、姜文等将他们对艺术的初心献给了这片土地,这部电影深深地改变了这个古老的村镇,王村镇也更名为芙蓉镇,现在抖音上特别火,号称“挂在瀑布上的小镇”。

镇子面积不大,米子就读学校就成了剧组常去的地方;镇子人也不多,全校的学生就集体成了群演。特别是拍文化大革命的那些场景,全校师生都被集合在石板街上,熙熙攘攘声势浩大。那时,米子对电影只是抱有天然的好奇,但她没想到这一辈子都离不开了。

米子回忆说,那时,只要一拍戏,她就默默地一直站在谢晋导演身后。看谢导如何和演员讲戏,如何调度现场的主创,如何指挥并统筹拍摄现场的一切。《芙蓉镇》在当地筹备和拍摄整整用了一年,这段时间里米子跟剧组的成员基本都认识了,特别是谢晋导演,对这个每次都站他身后的小女孩偏爱有加,有时候还会给她带大白兔奶糖吃,并潜移默化给了她很多建议,还鼓励她将来从事影视行业。

而另一个随队记者严晔,则建议她报考自己的母校——上海华东师大。而当时这个小镇女孩对华东师大根本没什么概念。但她相信,从骨子里感谢谢晋导演和颜晔记者,她似乎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与剧组的相遇,开启了她新的人生旅程。

应该感谢那个年代,教育资源相对均衡,许多人就是通过高考走出了大山改变了命运。1987年,米子这个山区小镇姑娘,凭着一股执着和信念,如愿考上了华东师大中文系。从偏远落后的芙蓉镇到经济发达的上海,对于这个刚刚成年,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湘西女孩来说,是人生的一次巨大转折。

拍广告片淘到了第一桶金

那是一个高歌猛进的时代。广告作为经济的晴雨表,一片繁荣,广告影视制作需求巨大,广告行业遍地黄金,许多国际广告公司纷纷入驻上海。

在上海就读的米子正逢其时,自己学的是中文,又特别爱好影视,于是,在大三时期她就开始学习广告影视制作,从策划创意到台本写作到拍摄制作,全流程参与实践,很快就脱颖而出。毕业后,米子顺利进入一家国际4A广告公司,经过几年的磨炼,从文案到客户总监,最后成为一名制作总监。后来,对行业越来越熟悉,她创立了自己的广告传媒公司,最多的时候,一年拍30多条广告片,几乎涵盖了当时主流的方便面、牛仔裤、手机等商业广告,也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虽说拍的是广告,但其实都是在用胶片拍视频,且都是和上影最专业的团队合作。渐渐地米子感到自己和影视已经无法分割了。

只不过身处广告公司,终究是在等待客户、等待机会,而成品也是按照客户要求来做。而米子希望能拍一些自己的东西,又感到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充分。继续学习吧,左思右想之下,她选择出国深造。

之后两年半的时间,米子在澳大利亚攻读硕士,并负责悉尼电视台华人社会新闻的编辑,期间也曾多次获得与日本NHK合作拍摄纪录片的工作机会。

最爱纪录片,两次入围奥斯卡并获奖

米子说,在影视行业里,跟影视相关的工作几乎都做过了。最早是从广告影视开始,然后做电视剧的导演、制片人、统筹,一路走过来。然后纪录片、电影,还有一些都市的舞台剧,总之没有离开过这一行。在整个从业经历中,印象最深的,最爱的,还是纪录片这一块。每做一次纪录片,就像脱胎换骨一次。

其实,国内的纪录片市场非常不好,地位也不高。比如说某某某纪录片获得奥斯卡奖了,很多人就会说,不就是纪录片吗?而假如是一部中国电影获奥斯卡奖了,那么就不得了了,完全不一样。但米子情有独钟。她拍过100多条广告,很赚钱;也拍过10多部电视剧,经常被各大电视台抢购,但在她心中,始终觉得纪录片是最高的创作境界,比方说电影电视剧纪录片排序,她就一定要把纪录片放在最前面,后期影视制作,也以纪录片为主。她也清楚,想做一个好的纪录片导演,基本上就是要过清苦的日子,但是即便这样还是要做,这也许是湘西姑娘性子深处的一份执拗和天地观。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由米子担任主创拍摄的讲述艾滋病儿童生活的纪录片《颍州的孩子》,获得第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2010年,她制作的表现汶川抗震救灾的纪录片《劫后天府泪纵横》又再次入围第82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同时,这些年也是米子在影视创作的丰收期,由她担任制片人的两部剧情片《樱桃》(2008)和《甜心巧克力》(2012)也都有着较高的艺术水准,入围了东京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影展,在国内外形成了广泛影响力。

《回家,扒龙舟》疫情时期献给家乡和青春的礼物

8月2日,纪实电影《回家,扒龙舟》在全国公映,这是米子送给湘西老家和个人青春记忆的一份独特礼物!不得不说的是,该片有几大亮点,诸如影片中龙舟竞渡的画面十分震撼。影片中的湖南方言,也带给观众故乡的童年和青春回忆,同时也让外地观众领略湖南农村方言的妙趣。

作为《回家,扒龙舟》总导演、总制片人,米子认为,影片致力于刻画当下在大都市打拼的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挖掘在大都市中为生存、理想、实现自我价值而奔波的一群人的乡愁、乡情与乡恋。尤其是在疫情期间,看看这些电影,想想在大城市的隔离生活,更有一股莫名的淡淡忧伤。

此前,《回家,扒龙舟》,已经在深圳点映,不少在外打工的湖南人表示“我们需要《回家,扒龙舟》”。毕竟,影片故事背景围绕湖南怀化乡村和滋养一方的沅江展开。尤其是在历史进程中的村中留守老人、孩子、以及专程回乡的中青年,还有生活在城里的下一代的写照,无不让观众感慨万千。

确实,在不断推进的都市化进程中,故乡越来越成为桃花源式的精神安抚之地,也越来越在现实生活中面目模糊。米子告诉记者,正因为此,我们需要《回家,扒龙舟》的影片,记录每一刻正在改变甚至消逝的故乡,记录我们的来处。

责编:张德会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