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搬出新生活 扶出幸福路——邵阳市高质量续写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新湖南客户端
2022-08-22 08:03:13

新邵县严塘镇白水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邵阳市发改委供图)

朱绍阳 伍宇鸿 陈志强 尹建国

“感谢政府感谢党,易地搬迁住新房;就业增收产业多,美好生活奔小康……”8月12日晚,邵阳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梅溪嘉园的社区广场上一片欢歌笑语,一场盛大晚会在此举行。居民们自编自演,载歌载舞,并用一段说唱道出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幸福感,表达出感恩之心和喜悦之情。

歌以咏志,乐以抒怀。这里的住户,是曾经住在偏远山区的贫困群众,如今全部华丽转身,在小康路上过着过去不敢想的好日子。

“十三五”时期,邵阳市易地扶贫搬迁总任务为23658户、89545人,占湖南省的12.9%,是全省任务最重的市州之一。共建成集中安置点241个、安置住房23698套,集中安置13555户、50771人,集中安置占比56.7%。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成功破解了“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困局。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实现“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才是关键。“要切实抓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确保搬迁群众产业全覆盖、就业全覆盖、政策全覆盖,重点要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相衔接工作调度会上,邵阳市委书记严华言之谆谆、情之切切。

近年来,邵阳市聚焦基础设施、产业就业、社区治理等重点问题,扎实做好后续帮扶,织好“三张网”,促进“三转变”,让搬迁群众实现从“安居”“乐业”到“幸福”的美好转变。全市社区融入工作获得国家发改委的充分肯定并推介,市发改委获“全国易地搬迁担当有为先进集体”。

新家园,新生活

——身份从“村民”向“居民”转变

生平第一次住进新房,邵阳县长乐乡塔桥联合安置点原贫困户杨文武一家把几张伟人的照片挂在了客厅墙上最醒目的地方。

“我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新楼房,感谢党、感谢政府!”提起住进新居,杨文武总会热泪盈眶。

搬出“穷窝窝”,开启新生活。沐浴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春风,该市一批又一批贫困群众挪穷窝、住新房、创新业、拔穷根……为保证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底色足、成色好,该市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选址上,严格遵循规划先行、项目带动、产业支撑、基础扎实、稳定发展的思路,主要选择在工业园区、中心镇、乡村旅游区等人口聚集、配套完善、有产业基础的区域。

“村民”成“居民”,不只“挪个窝”,更要做到“群众搬迁到哪里,新生活就在哪里融入”“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帮扶车间,让更多的搬迁群众变身为‘产业工人’。”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华学健在邵阳县梅溪安置点调研时强调。

近年来,邵阳市聚焦易地搬迁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后续帮扶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搬迁群众的融入感、归属感。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全市30户以上大集中安置点均选址在城区、园区、景区,全部实现“五通、三化”。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全市241个安置点129个建立了图书室,99个建立了老年人活动中心,103个建立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172个修建了文体活动广场。投入1.1亿余元,新建5所幼儿园、改扩建3所中小学和13个医疗卫生室,直接受益群众5499户22310人……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走进位于洞口县经开区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漂亮的高楼、宽敞整洁的文化广场、错落有致的景观树,休闲的居民或翩翩起舞,或悠然漫步,一幅充满诗意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

“我们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啦!”8月17日晚,在洞口县经开区一家企业工作的李建红下班吃完饭后,就与邻居们说说笑笑,一起去广场跳舞。

积极创新管理方式。800人以上安置点成立社区居委会,进行社区化管理,管理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500人以上安置点成立专门业主管委会,500人以下安置点依托村支两委建立管委会进行管理。推行楼栋长制,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并配套建设社区警务室、党(团)建工作室等,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32个、成立广场舞协会104个、红白喜事理事会104个,为搬迁群众融入社区创造良好环境。

不断强化社区服务。建强社区专业化工作队伍,实施基层干部反向考评机制,考评结果与绩效挂钩。开展社区干部职业化培训,提升社区干部“全岗通”服务能力。针对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及特殊困难家庭建立台账,按照“一户一策”,开展留守儿童爱心家园“四点半课堂”、居家老人暖心贴心、伤残人士上门护理等精准服务。打造社区服务中心,实现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

民生幸福是全面小康最鲜亮的底色。新家新环境,宜居又宜业,极大地增强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兴产业,抓培训

——就业从“单一”向“多元”转变

清晨,秋阳朗照,在新宁县回龙寺镇光华村安置小区,三三两两的老人坐在木质凉亭里悠闲地聊天,不时传来阵阵欢笑声。

早上8时半,刘婷匆匆走出安置小区家门,开始一天的生活。“过去我在广东打工,现在就在安置小区的腾富‘扶贫车间’上班,照顾大人小孩很方便,每月工资3000多元。”说起现在的生活,刘婷一脸喜悦。

新房子、新工作、新生活。对于刘婷来说,过去的苦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易地搬迁是手段,脱贫致富是目的。邵阳市把产业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基础,就业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关键,大力实施“四个依托”就业工程,不断拓宽就业渠道,落实就业创业政策,确保搬迁群众有业可就、有事可做、有钱可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依托帮扶车间带动就业。大力招商引资,以“三个优先”(优先供给扶贫车间用地、优先保障帮扶车间配套、优先给予帮扶车间申报项目奖补)、“三个确保”(确保优先接收搬迁户务工、确保搬迁户务工及时获得薪酬、确保不随意解雇搬迁户)的总要求,精准对接和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让企业“安营扎寨”到家门口,成为推动搬迁群众就近就业的“主力军”。

“目前,全市共建成搬迁点就业帮扶车间162家,引入企业156家,104个100人以上安置点实现就业帮扶车间全覆盖,带动搬迁群众就业6051人。”邵阳市发改委主任杨平介绍说。

依托投资项目促进就业。近年来,邵阳市在农村生产生活、水利、交通、林业、文化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项目总投资2.5亿余元,带动搬迁群众就近就业4816人,发放劳务报酬2900余万元,以工带训等技能培训6434人次。

依托园区(景区)拓展就业。让“搬迁群众”变身“产业工人”,全市1个国家级园区和10个省级园区共吸纳搬迁群众就业4692人。依托部分安置点紧邻景区优势,发展农旅融合产业,直接安置就业4000余人,带动搬迁群众自发运营餐饮、开展特色农畜产品种养、售卖等间接就业、创业4801人。

河水潺潺,荷花飘香,33幢别墅式安置房整齐排列……走进新邵县严塘镇白水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眼前景色令人陶醉。

8月15日一大早,该安置点居民李建平就在自家“农家乐”里忙开了。“以前住在大山里的日子太苦了! 现在我搬进了‘新家’,开起特色农家乐,收入翻了好几番。”聊起眼前的生活,李建平笑得格外开心。

在后续帮扶的大力推进下,如今该安置点126户搬迁群众,家家吃上“旅游饭”,住在“风景里”,过着连城里人都羡慕的生活。

同时,依托公益岗位保障就业。全市通过设置就业信息员、护林员、保洁员、护河员等公益性岗位,共安置5316名搬迁群众就业。

强外力,激内力

——观念从“等靠要”向“主动干”转变

“当了20多年的农民,只会种地,下山后远离故土,能做什么呢?”今年50岁的左银是邵阳县九公桥镇易地扶贫搬迁户,3年前刚搬迁下来时,他很迷茫,整天无所事事,“一心盼着政府发钱”。

后来在镇干部和村党支部的帮助和激励下,他决心自强自立、勤劳致富,报名参加乡镇培训,学习掌握了刮腻子全套技术,到处揽工程。“现在,我不仅自己一年可以赚十几万,还带领其他搬迁户一起致富。”有新房,更有新事业,如今左银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邵阳市通过党建引领、夯实机制、示范带动等方式,积极引导搬迁群众转变“等靠要”观念,激发就业创业的内生动力。

党建赋能,驱动发展引擎。探索“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的社区治理模式,符合条件的32个安置点全部建立基层党组织,241个安置点由所在村选派第一书记195人、帮扶工作队员585人。2021年村(社区)两委换届,32名搬迁群众当选为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有力提升党组织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如今,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带动下,广大党员、搬迁群众“撸起袖子”,争当脱贫致富领头羊、乡村振兴排头兵,已蔚成风气。

夯实机制,增强工作实效。始终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始终保持政策稳定、机构不撤、人员不散、工作经费不减。市级层面成立后续扶持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实行专班、专人、专抓,市发改委、农业农村等31个部门按职责分工牵头推进,形成工作合力;各县市区确保人员力量只增不减,明确乡(镇)党委书记亲自抓、专职副书记具体抓,并建立乡(镇)领导联点包片集中安置点的工作制度。

思想引领,补足精神之钙。针对部分搬迁群众就业意愿不强、内生动力不足、致富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等问题,开展“创业模范”“文明家庭”“勤劳致富”“遵纪守法”等评选活动,弘扬崇尚劳动、鄙视懒惰、劳动创造幸福的社会风尚。深入开展走访行动,与搬迁群众谈心谈话1.9万人次,既扶智也扶志。构建易地扶贫搬迁职业技能培训长效机制,2021年累计免费培训1.6万人次,打造“想就业、有技能、守纪律”的搬迁劳动力群体,推进“要我就业”到“我要就业”“我能就业”转变。

从偏僻贫瘠的土地到安居乐业的家园,从穷困滋生的崎岖山路到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邵阳市8.9万多搬迁群众正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责编:郑丹枚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