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乡村振兴服务团:专业知识赋能文旅发展
新湖南 • 教育资讯
2022-08-19 08:57:40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 张月霜 金泽宇

近日,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乡村振兴服务团在湖南省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白水洞村开展为期3天的村庄文旅发展调研工作。据了解,该服务团是湖南省第一届“芙蓉学子·乡村振兴”公益计划的队伍之一,团队成员由18名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乡村人居建设研究领域硕、博士研究生组成。此次,他们将在学院教师的带领下,与建筑学本科生一同前往白水洞村开展调研。

“这次又有新人来啊?”白水洞村安逸楼小超市的老板开心地向服务团负责人袁雪洋打招呼,“是呀,咱们来学习学习村里的老百姓是怎么发展民宿的。”袁雪洋曾在白水洞村驻村监工两年,获得“白水洞村荣誉村民”称号,深受当地村民的喜爱。

为开展定点帮扶乡村工作,自2012年至今,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乡村振兴服务团扎根白水洞村,以农村住宅、教育设施、公共景观建设为主要工作,通过人居环境的综合提质,凝练文化、提升信心、转化物产,助力扶贫减贫与乡村振兴工作。目前,乡村振兴服务团已完成了白水洞赫曦小学、李早云豆坊、彭一莲自宅、米兰染坊、白水洞村牌等十余个示范项目。特别是李早云豆坊,团队拆除了原本低矮昏暗、兼做豆腐作坊使用的小厨房,充分考虑了农户日常烹饪与豆腐制作的需求,增加了豆腐出售窗口,改善了屋内采光、屋顶防水等问题,如今在眼前的是一栋明丽、光鲜、多功能的新厨房。李早云豆坊的设计改造也成功获得国际建筑协会(UIA)瓦西里斯·斯古塔斯奖专项奖。

随着一系列高品质项目的落地实施,村庄发展的活力逐步提升,单体建设对村落整体发展的效应开始显现,文化共识开始凝练,特色农业孵化初现雏形,民宿产业欣欣向荣,形成了以“局部施控,整体受控”为主要特征的偏远民族地区“建筑-村民-村落”“环境-产业-文化”协同发展的整村脱贫发展模式。据了解,建筑与规划学院乡村振兴服务团此次调研以当地民宿经营者为主体,挖掘民宿建设中的经验与困惑,为民族地区的文旅发展提供参考。

木工出身的李修祥现在是一家集食宿、观景、文化展览于一体的农家乐的老板。在调研过程中,他向同学们展示了他在自家“梯田人家”农家乐的“新作”——观景木平台,并分享了他的经营想法。“游客到村里游玩,要让他们在休闲的同时也能看到我们这里的秀美风光、民宿风情,这也是我们家最大的优势,我就对着山谷新加了一个这样的平台,希望游客能够得到更好的体验。”

白水洞村“梯田人家”农家乐

刘爱萍一家创立了“小桥流水人家”农家乐,也是白水洞村最早开设农家乐的农户之一。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刘爱萍也开通了网上预订房间和服务的业务,生意愈加兴隆。“现在生意越来越好了,尤其到了暑假,都是爆满,房间都要提前一周预订,我就在考虑怎么增加房间或者扩大服务范围,这个也问题想请你们帮忙想一下。”对此,服务团成员建议将部分住宿分摊到周边农户,保留民宿的休闲和餐饮功能,既可以辐射周边,又保留了核心竞争力。 

▲ 服务团成员采访“梯田人家”农家乐老板

接下来,乡村振兴服务团成员又带领新同学们对白水洞村其他农家乐、民宿进行了走访,记录和保留白水洞村民宿发展的一手资料,为进一步因地制宜,赋能乡村振兴重点行业奠定基础。

当前,村民们不仅发展自家的农产品和民宿产业,还在湖南大学帮扶办、建筑与规划学院的协力支持下,积极组建了“花瑶联盟”。服务团成员介绍,他们每个月都前往白水洞村开展“花瑶联盟科普课堂”,从乡村建设发展史到民宿经营知识,多维度提升村民文化和技术自信,促使更多青年人返乡创业。响应共青团湖南省委“建智慧党史宣讲基地,赋重点乡村振兴引擎号召,思考如何依托乡村人居建设基地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和产业振兴,也是本次调研的重点工作之一“花瑶联盟”的案例给了大家很大启发。

白水洞村的人居建设模式与文旅发展经验令此行的青年学子收获颇多,未来的乡村人居建设,依然要朝着“以村民为主体”的方向持续前行,加强村民的文化自信与建设技能,自下而上地为乡村文旅赋能。


责编:王燕

来源: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